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科技创新网 > 文章中心 > 创新人物百科 > 农林科技 > 文章正文

“鄂茶7号”茶树新品种选育研究报告

五峰峰土家族自治县茶业局 覃士才

摘要:“鄂茶7号”(商品名“五峰柳叶早”,选育代号五峰104)是在五峰地方群体种中,经系统选种无性系繁殖育成的茶树新品种。经多年的品比试验及区域试种结果表明:一芽一叶期比福鼎大白茶(CK)种早6-8天;比CK种增产12.96%;2003年5月8日“中茶所”检测结果为:水侵出物42.7%,茶多酚25.9%,咖啡碱3.6%,氨基酸6.3%,酚氨比为4.11。其内含物丰富,抗逆性较强,是一个红、绿茶兼制的优良品种。

关键词:五峰柳叶早,新品种 农艺性状 制茶品质 抗性。

前 言

中国茶叶之乡的五峰地处鄂西南山区,据专家考证推算2300多年前就有自然生长的茶树。茶叶生产历史悠久,茶叶群体品质比较好,为地方茶树良种选育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为了挖掘五峰优良茶树良种,不断提高五峰茶叶品质,适应市场需要,推进五峰茶叶生产发展。根据农业部(79)农业(经)字第10号文件《印发甘蔗生产和茶叶生产,茶树良种繁育工作座谈会纪要的通知》和湖北省农业局鄂革农字(79)第11号文件《关于开展茶树地方优良品种资源调查工作的通知》的精神,我县分别于1979年由县农业局特产股组织、1994年由县特产中心(现为茶业局)主持开展了两次五峰地方茶树良种资源调查与选育工作。五峰柳叶早(五峰104)无性系茶树,就是1979年我县进行第一次茶树优良品种资源调查时发现和一个单株。

建名园用良种,用良种制名茶,出精品,创高效益,已是不可否认的事实。随着我国名优茶的迅速发展,茶树良种热正在迅速升温,这对茶树良种普及率不高的五峰显得更为突出。我县在省、市业务部门的领导下,经全县茶叶工作者的共同努力,选育出的五峰柳叶早茶树新品种,具有早生、高产、优质的特性。利用早生,优质新品种生产名优茶,既能弥补早春茶市上的新茶空档,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又能提高茶农、茶厂的经济效益,也为国家提供税源,从而推动茶叶生产向良种方向发展。同时,也填补了五峰“中国茶叶之乡”无地方茶树良种空白。

1.育种材料及方法

1.1育种材料

五峰柳叶早是1979年3月我县开展茶树地方品种资源调查时,在五峰镇水浕司村三组陈家坡群体种茶园中发现的一个单株为育种材料。

1.2单株选育及品比试验

1979年3月抽调专业技术干部,学习有关文件,进行技术现场培训。为搞好我县首次茶树地方良种资源调查工作,1979年3月由县农业局特产股具体组织,抽调专业技术干部12人,进行集中培训并由我县已故茶叶本科生胡碧峰同志具体指导,在县城东门外茶园中进行实习,明确调查的对象主要是解放前遗留下来的老茶园中发芽早、茸毛多的中、大叶种茶树。

组织专班,由领导、技术员、群众三结合进行野外调查,并作好调查登记。从1979年3月开始,历经三个月,专业技术干部分为3个调查组对采花、红渔坪、水浕司三个老茶区进行调查,共调查了13个村24个小组,召开座谈会12次,走访茶农70余人,经几次的实地观察记载,入选单株16个。1979年7月6日,县农业局写出了《积极挖掘地方品种,努力培育茶树良种——五峰县地方茶树品种资源调查初报》,报县政府及上级业务主管部门。

进行生化分析和干茶品质鉴定,提高单株选育的含金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茶叶产品已由计划型经济转为开放型经济,茶叶商品已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茶叶产品也由产量型转为质量型。因此,选育茶树良种不仅要求产量高、更要品质好。而茶叶品质的好坏主要取决于鲜叶的内含物。在品质确定上:

反复进行生化分析。1979年春茶4月10日,夏茶5月29日两次采样,由湖北省农科院果茶研究所进行生化分析。检测结果为:五峰柳叶早春、夏茶其内含物分别是茶多酚33.89%,38.36%,水浸出物51.5%,49.06%,氨基酸340.04毫克%,205.43毫克%。酚/氨比分别为9.97、18.71。1984年5月由县茶科所采制生化样经中国茶叶研究所检测进行生化分析,其结果为:氨基酸1.93%,咖啡碱4.26%,茶多酚35.07%,水浸物45.1%。酚/氨比为18.17。经三次生化检测,初步确认为五峰柳叶早是一个红、绿茶兼制的品种,对发展五峰茶叶有利。

进行品质审评。1984年春茶期间我县进行了烘青绿茶审评。与福鼎大白茶比较五峰柳叶早获分91分,福鼎大白获分89分。1985年春茶期间我县制作了红茶进行审评,福鼎大白茶获分84.5分,云大获分79.5分,五峰柳叶早获分84.5分。

1983年在县茶科所进行品种生长期观察。1990年冬分别布置在省果茶研究所,咸宁地区农科所及鹤峰县走马茶场,三个试验点。

表1 试验点基本情况
试验
地点
地 理 位 置 土壤状况 常 年 气 温℃ 相对湿度
(%)
常年
雨量
(mm)
东经 北纬 海拔(m) 类型 肥力 PH值 年平均 最高 最低
武昌省果茶所 114°07ˊ 30°18ˊ 24.7 红壤 中等 4.8 16.7 40.1 —14.1 78 1250.0
咸 宁
农科所
114°16ˊ 29°44ˊ 63.9 红壤 中等 5.2 16.9 41.4 —15.4 78 1482.7
鹤峰走马茶场 110°25ˊ 29°44ˊ 970.0 黄壤 中等 5.5 13.2 35.0 —14.5 82 1947.0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重复三次,小区面积为11.7M2,种植方法为双行条植,大行距130CM,小行距33CM,丛距33CM,每丛3株。以福鼎大白茶为对照种,参试品种均为一足龄无性系茶苗。

2.试验结果与分析

2.1适应性、芽叶性状及发芽率

2.1.1适应性:五峰柳叶早1998年省区试结果发表后,我们从1998年秋开始扦插。1999年至2002年,在海拔800米左右的石桥沟村2组3个农户的承包责任田中共建两用园(母本园、生产园)5.5亩,其中1999年10月、2000年10月及2002年10月栽植的4.5亩,其成活率在90%、95%,2001年秋移栽的1亩,因冬季长期干旱缺水,其成活率在80%。1999年及2000年栽植的2亩五峰柳叶早,2002年秋季已开始剪枝扦插。因此,五峰柳叶早可在海拔800米以下低山、半高山栽培。区试结果也说明可在全省范围推广。

2.1.2芽叶性状

县茶科所观察结果:

县茶科所观察稍长及百芽重(一足年生茶苗、一芽二叶)

表2 芽叶性状调查 单位:g、cm

项目
品种
春茶 夏茶 秋茶 芽重合计 与福鼎大白对比% 芽长合计 与福鼎大白对比%
百芽重 新稍长 百芽重 新稍长 百芽重 新稍长
五峰
柳叶早
65.2 10.5 87.0 8.4 26.0 4.0 178.2 +29.13 22.9 +11.17
福鼎
大白
49.0 9.3 59.0 7.7 30.0 3.6 138.0   20.6  
与CK+— +16.2 +1.2 +28.0 +0.7 —4.0 +0.4 +40.2   +2.3  

该单株为灌木型,树高170 cm,树幅200 cm。叶长13 cm—17 cm,叶宽4.3 cm—5.5cm,叶长宽比3:1,披针型。叶脉9—11对,中叶类。叶面微隆,叶尖锐尖,叶缘微波,锯齿浅、疏,茸毛多,芽叶黄绿,叶长于芽,而且持嫩性较强。区试结果:一芽三叶比福鼎大白茶重,发芽密度比福鼎大白茶稀,属重芽型品种。

2.2新梢物候期

五峰柳叶早新梢物候期比较:

表3 新梢物候期比较

项目品种

发芽时间 年底休止期
(月日)
萌芽期(月日) 一芽一叶(月日) 一芽三叶(月日)
五峰柳叶早 0314 0318 0402 1201
福鼎大白 0404 0406 0415 1121
备 注 1983年五峰茶科所观察

日均大于10℃的有效积温,五峰柳叶早一芽一叶期22.3℃,一芽二叶期35.4℃,

一芽三叶期69.2℃。福鼎大白茶一芽一叶期43.5℃,一芽二叶期65.5℃,一芽三叶期84.6℃。

春季茶树发芽的早迟主要决定于品种的有效积温,上属表明:五峰柳叶早有效积温与福鼎大白茶相比,一芽一叶期有效积温比福鼎大白茶低15.2℃,一芽二叶期低30.1℃,一芽三叶期低15.4℃。早生性状明显。因此,在正常气温条件下,3月中旬可采芽茶,比福鼎大白早6-8天。2003年3月上旬五峰连续7天低温的情况下,4月6日五峰柳叶早大多是一芽四叶,而福鼎大白茶一般在一芽三叶,少数达到一芽四叶。

2.3鲜叶产量

表4 区试鲜叶产量比较 单位:KG

产量
品种
重 复 次 加权年
平均产量

与福鼎
大白比较

I
五 峰
柳叶早
16.73 18.92 14.53 16.73 112.96
福鼎大白 14.24 13.82 16.37 14.81 100

经分析,五峰柳叶早比地照福鼎大白茶增产12.96%,增产效果明显。同时在全省参加区试的11个品种中,五峰柳叶早平均产量高于福鼎大折茶居第三位。

2.4制茶品质

五峰柳叶早省区试三年感观审评综合得分

表5 制茶品质感观审评分析

项 目
品 种
绿 茶 红 茶
品质评语 得 分 品质评语 得 分
五峰柳叶早 嫩绿明亮、栗香、鲜尚爽 88.83 尚乌润、红尚艳、甜香尚持久、尚浓 91.0
福鼎大白茶CK 黄绿明亮、栗香、醇厚 88.17 尚乌润、红亮、甜香尚持久、尚浓厚 91.0

2003年4月8日,五峰柳叶早现场采制的毛茶进行品审,其外形条索紧结有毫,色泽翠绿尚油润,汤色清澈明亮,滋味鲜醇,香气栗香持久,叶底嫩绿明亮。

2003年4月12日在宜昌经汪用文、陈宗懋、李传友、陈传友、朱洪敏、宗庆波等11人共同对五峰柳叶早绿毛茶品质进行鉴定:外形色泽尚翠绿,条索扃平尚直,香气栗香尚持久,汤色清澈黄绿明亮,滋味鲜醇,叶底嫩绿匀整,得分94。1分。

2003年4月中旬,宜昌市评选十大名茶,五峰县茶科所用五峰柳叶早制作的“水仙茸勾”名茶获宜昌市十大名茶。

2.5主要生化成份

2000年5月五峰柳叶早由中国茶科所进行测试,其结果为:氨基酸3.5%,咖啡碱4.3%,水侵出物43.5%,茶多酚27.4%,酚/氨比为7.83。2003年5月8日“中茶所”检测一芽一叶开展结果为:水浸出物42.7%,茶多酚25.9%,咖啡碱3.6%,氨基酸6.3%,酚/氨比为4.11。《中国茶树品种》介绍福鼎大白茶含茶多酚16.2%,酚/氨比为3.71。五峰柳叶早与福鼎大白茶相比茶多酚含量高出59.88%以上。测试结果表明:五峰柳叶早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含量都高。是红、绿茶兼制,品种优良的物质基础。

2.6抗性(抗寒、抗旱、抗病虫)比较

根据省区试及县茶科所五峰柳叶早原始材料与福鼎大白比较,石桥沟村所建5.5亩母本园与福鼎大白(我县2001年秋冬、2002年夏季干旱和2003年3月上旬的低温,近几年夏秋茶小绿叶蝉的危害)比较,其抗寒、抗旱、抗小绿叶蝉的能力与福鼎大白茶无明显差异抗逆性比较强。

2.7五峰柳叶早繁育与应用情况

五峰柳叶早从1998年开始扦插繁育建两用雷锋(母本园、生产园),至2001年底共扦插5.5万株,因缺乏扦插及扦插后的管理经验,其扦插成活率90%,出园率80%,已建两用园5.5亩,2002年秋季又扦插2.2万株,今年秋季可再建母本园4亩。-

结论

五峰柳叶早属灌木型,中叶类,早生种,成叶披针形,似柳叶故名“柳叶早”。一芽一叶期比国家级早芽种福鼎大白茶(CK))早6-8天,芽叶黄绿,生长势强,分枝较直立。具有一定的抗旱、寒和病虫害能力,5年生茶树比CK种增产12。96%;酚/氨比4.11, 制绿茶嫩绿明亮,栗香,尚鲜爽;制红茶汤色红尚艳,甜香尚持久,是较理想的绿、红茶兼用品种。

“种子工程”在农业生产上属高科技领域。茶树品种是茶叶生产上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五峰柳叶早是我县于1979年第一次开展地方茶树良种资源调时发现的单株。选育工作由县茶业局课题组主持完成。

(本文刊登于淅江<茶苑>2003年第2期)。

主要参考文献:

1、贾尚志 饶辉福等 湖北省茶树种质资源鉴定及利用 茶叶 1999(1)15-17

2、湖北省果茶所 鄂西南茶树地方品种资源及利用 茶叶通报 1980(2.3)49-52

3、李传友 湖北茶树地方品种资源调查及利用初报 茶叶通通讯 184(2)34-37

4、县畜特局 五峰县茶树地方品种资源调查和利用(小结)打印材料 1986.1.16

5、覃士才 五峰柳叶早无性系茶树品种选育工作总结 贵州茶叶 2002(2)10-12

二OO三年九月九日

作者简介:

覃士才,男,土家族,高级农艺师。中共党员。1949年2月生。湖北五峰长乐坪苏家河村人。现任五峰上家族自治县农业局副总农艺师。l968年1 2月毕业于“广东茶叶技术学校”并参加工作。1987年12月“北京人文函授大学一一农经系”毕业。历任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采花乡科技副乡长,县畜牧特产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副总农艺师(党委委员),县农牧业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并兼任首届县特产技术推广中心(现为县茶业局)主任,县茶业局党支部书记、副局长。曾当选为中共采花乡第二次、五峰县第七次、宜昌市第二次党代会代表。宜昌市第二、三届(1997—2006年共两届)政协委员,宜昌市第三、四、五届(1995—2006年共三届)优秀专家,县、市优秀共产党员,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科技兴县十大标兵”,市科协“一大”、“二大”、省科协“五大”代表。现为中华茶人联谊会理事,中国茶业学会会员。省科协授予的“燎原工程”先进个人,获省科委等13家授予的“科技进步奖”、“科技服务奖”,获省农业厅授予的“八五”期间全省名优茶叶生产技术推广先进个人,“八五”期间全省特产技术推广先进个人、全省“特级制茶能手”等荣誉称号。属获湖北省人民政府专项津贴的省管茶叶专家。据悉个人生平或传略已被收入《五峰群英谱》,《中国劳模风采》、《中华茶人诗描》、《中国专家人名大典》、《世界优秀专家名人大典》等十几部名典、大典、辞典及以及《五峰党建网》、《三峡科技网》、《中国名人网》、《中国科技创新网》、《世界优秀专家网》等多家网站中。2001年l 2月23日至2002年元月7日应香东茶场刘万学的邀请,赴蒙古国考察茶叶市场。2006年8月11 日至2 3日我随宜昌委市组织部组织的专家组出境度假考察到了“新马泰港澳”。

文章录入:zgkjcx    责任编辑: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广告说明 | 合作项目

    名称:科技创新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40577号-2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847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