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科技创新网 > 文章中心 > 创新人物百科 > 农林科技 > 文章正文

加大茶叶支柱产业建设力度
推进宜昌茶叶可持续发展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茶业局 覃士才

宜昌是全国重点产茶大市之一。茶叶是宜昌市的传统产业,也是贫困山区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稳定脱贫致富,繁荣农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市委、市政府已把茶叶列为全市“十五”时期农业“六大”特色产业重点发展,并得到全市人民,尤其是广大农民群众的热烈拥护和普遍关注。下面我就如何“加大茶叶支柱产业建设力度,推进宜昌茶叶可持续发展”的有关问题发言,与各位交流磋商。

“九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主攻质量创名牌,面向市场求发展,我市的茶叶生产成效显著。全市近80万农民家庭种茶。2000年茶园面积达到28.9万亩,茶叶产量9248吨,产值19310万元(现行价),茶叶税收3000万元。茶叶面积、产量、产值分别比1995年增长8%、40%和1.2倍。居全省茶叶面积第二位,产值第三位,产量第四位。(2000年全国茶园总面积1633.7万亩,产量68.33万吨,其中名优茶产量14.37万吨,产值55.53亿元,分别占总产量的20%,总产值的50%以上)。2001年国家林业局授予五峰为“中国茶叶之乡”。在第五届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上“采花毛尖”、“天麻剑毫”、“水仙春毫”、“峡州碧峰”、“平湖毛尖”、“邓村绿茶”获“中国名牌产品”殊荣,省人民政府授予采花、邓村、太平溪为“茶叶名乡名镇”。茶叶科技水平显著提高,科技推广及名优茶综合水平居全省前茅。茶叶已成为宜昌农业的重要支柱产业。但与发达地区相比、离茶叶产业化要求,都还存在很大差距。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茶叶也面临新的挑战。一是茶园质量总体水平不高,品种老化,单产低,经济效益差。2000年全市茶叶采摘面积23万亩,平均单产40公斤,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55.43公斤和世界的平均水平78.5公斤。无性系茶树良种茶园1.5万亩,占总面积5.2%,而全国平均水平为20%,广东英德为60%,日本为90%。全市按采摘园计算亩产值839元,而浙江全省平均为1381元。二是缺少国内一流水平的茶叶加工龙头企业,品牌多,规模小,一个精品牌的名优茶产品很难形成大批量;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开发没有重大突破,缺少应有的广度和深度;现有茶叶企业实力不强,带动力不大,与基地、茶农之间的联系机制尚不健全。三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虽“关税壁垒”被打破,但又构筑了“绿色壁垒”。欧盟对茶叶卫生质量(包括农残、重金属、有害微生物)提出了更多更严的要求,茶叶外销面临新的挑战,茶叶绿色化、标准化生产已迫在眉睫。四是茶叶供求总量基本平衡,品种结构不尽合理,不少地方还存在茶农卖茶难的问题。针对以上紧迫问题,根据五峰及外地多年发展茶叶的实践,吸取茶叶专家同仁和广大茶农的意见与要求,我认为发展我市茶叶产业,当务之急应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加大茶叶“种子工程”建设力度,调整茶园品种结构。

“种子工程”被称为农业生产上的高科技。在茶叶种子工程上, 一要统一加大茶叶“种子工程”建设力度的认识。茶树品种是茶叶生产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一株优良的茶树种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要提高茶叶品质,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从种苗上下功夫。目前,各产茶大省、大县都在竭尽全力选育与推广茶树良种,发展茶叶经济。今后全市要坚持“不是无性系茶树良种不再发展新茶园”。二要大力引进适宜宜昌栽培并适制多茶类的国家级茶树良种,发展无性系良种专业化茶园,调整茶园品种结构。五峰近五年共建无性系良种茶园5000余亩,实现了“一年栽、二年采、三年(亩平)收入过千块”,经济效益显著,其栽培经验可借鉴。三要以品质优、发芽早、抗逆性强为主要选种目标,加大本地区茶树良种选育力度,实现无性系茶树良种由外地引进逐步跨越到本地无性系茶树良种化。宜昌产茶历史悠久,茶叶品种资源十分丰富。由于茶树是木本经济作物,选育一个优良茶树单株品种需要时间长达20年左右。但良种一旦选出,变异小,受益时间几十年、上百年,甚至几百年,对经济发展都会带来巨大的回报。目前,已有国家级及湖北省地方良种“宜红早”、“五峰大叶种”。《五峰柳叶早(五峰104)无性系茶树品种选育工作总结》已在2002年《贵州茶叶》第2期刊登,2003年4月省组织专家已进行现场考察,并同意推荐初审。五峰近几年又选育出经“中茶所”化验,氨基酸含量达到7%(目前全国77个国家级良种中没有)的茶树单株310,含氨基酸5.4%的茶树单株212。有6个单株现已在省内布点进行品比试验。有2个单株将参加全国第三批茶树品种区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02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各级人民政府应加大扶持和鼓励优质新品种选育和良种推广工程。四要推广或应用“遮阳网育苗”、“装土制钵扦插育苗”、“二段育苗”、“茶树嫁接换种改园”和“细胞组织培养”等新技术。五是在五峰和夷陵区建立全市无性系茶树良种繁育基地,实现全市无性系茶苗的自给有余,向川东鄂西产茶区辐射。六是提倡茶农“自选、自育、自繁、自用”,挖掘各地地方茶树良种。

二、加大茶叶“绿色工程”的建设力度,建立优质鲜叶原料基地,大力发展无公害茶园和有机茶园,努力提高经济效益。

一要从种植结构上着手,大力发展立体复合型(以茶为主,茶果、茶林、茶菜、茶药……间作)生态茶园。依靠多层次,多物种的群落结构,从高、中、低、地四层利用空间、光能、土地,达到提高目的物种的品质和效益。这种模式是21世纪茶园结构调整的一项新的技术措施,是21世纪发展高效茶园的方向。二要严格控制茶叶农药残留、重金属、有害微生物的污染,大力开发无公害茶叶和有机茶叶。发展无公害茶叶应重点发展有机茶叶。它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效益,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针对我国入世,欧盟“绿色壁垒”的构筑,建议市、县两级加强无公害茶、有机茶模式化栽培管理的研究和技术推广,建立有机茶生产强制性措施及标准。把无公害茶和有机茶开发,当作全市茶叶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三是对现有中低产茶园要在改造上下功夫,要通过高标准、高起点发展一批无性系良种专业化茶园,改造一批中低产茶园,淘汰一批低产低效茶园。通过抓茶园基地质量,培植优质鲜叶原料,提高茶园经济效益。四是大力推广优质高产、节本增收栽培技术,提高技术普及率及标准化水平,提高茶叶栽培管理的科技含金量。五是抓住退耕还林机遇,大力发展有机专业茶园,壮大茶叶支柱产业。六是大力发展观光旅游型茶园。可在五峰、长阳、宜都建立江南旅游茶区;在夷陵、兴山、秭归建立江北旅游茶区;同时加大宜红茶区的改造建设力度,使之成为传统旅游茶区。

三、加大对龙头企业的培植力度,着力引导企业按照标准化、规范化进行规模化生产,努力开发精品名牌、提高质量和效益。

一要确立“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观念。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在全市建成几个全国一流的茶叶加工企业。二要大力发展精品名牌茶的市场占有份额。全市重点要在获“中国名牌产品”、获“湖北名牌产品”、获省部优产品、获“湖北十大名茶”、获国际金奖、获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的产品及茶叶加工厂上抓巩固、抓提高、抓发展、上档次,提高效益。突破性发展“宜红”国际名牌茶。三是建立健全龙头企业的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检测体系和认证体系。标准化生产是企业的行动规范,是检验产品质量的标准,是塑造企业形象的必要手段,是确保产品质量的重要措施,是进军国内外市场的“通行证”,是中国农业的根本出路。因此,龙头企业已建立产品质量标准的要严格按标准执行,没有产品质量标准的要通过实践逐步建立。目前,我市已经制定和湖北省技术监督局已发布执行的名茶标准有:采花毛尖综合标准,五峰毛尖地方标准,远安鹿苑茶地方标准。在这些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推进国标和国际标准,并做好质量认证和品牌登记商标注册工作,增加知名度和信用资产。四是茶叶企业要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商标意识,树立诚信品牌观念,切实加强企业管理,促进企业由传统经营模式、作坊式经营模式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变,实行强强联合,以强带(兼并)小,放大品牌效应。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强对企业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保护,坚决及时地查处侵权行为。要清理整顿,克服我市精品名牌过多、过散、而产量过少的现象,规范相关中介机构,严格管理。五是大力推广茶叶加工柴改煤、柴改电和节柴加工茶叶技术,保护林业资源。大力推广冷藏保鲜,礼品包装,努力提高 产品附加值。

四、加大茶叶“市场体系、信息网络”建设,积极开拓国内、国际两大茶叶市场,促进茶叶销售

一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针对大、中城市适销名优茶,小城镇、农村适销中档茶,北方适销花茶、高档绿茶,出口创汇适销红茶、绿茶、特种茶,旅游消费适销高档名优茶的不同特点,发挥各自优势,开发茶叶产品。二是象抓城市美化工程一样,抓好夷陵茶城、宜昌市茶叶批发市场和长江茶叶批发市场建设。在渔洋关镇建“中国五峰国际茶城”。通过改善环境,规范运作,使之成为全市乃至川东鄂西的茶叶大市场和集散地。三是加强营销队伍建设,鼓励营销大户和经纪人,在市、县、乡经济实体中创办中介组织,发展专业协会,走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开展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服务,增强茶农对企业的凝聚力。四是建设与农业支柱产业发展相适应的计算机网,应用现代化传媒手段和网络技术获取和传递信息,引入网上营销理念,拓展更大的市场空间。五是加强茶文化宣传,全市可以“三峡风光”、“世界电都”、“三国遗址”、“国家森林公园”、“原始森林自然保护区”、“署天冰窟”……等为景点,围绕茶叶举办旅游商贸活动,宣传茶文化,开拓宜昌茶叶的大市场,促进销售。六是关注茶消费的习俗变化、新领域开拓、新产品研制、新时尚流行等,以消费促销促生产。

五、正确处理四个关系,实现五个转变,稳步推进茶业产业化,实现宜昌茶叶可持续发展。

1、正确处理四个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好发展与巩固的关系,做到以巩固促发展,克服重发展、轻管理和发展上的盲目性与分散性。发展新茶园要按照有机茶园的要求,建立专业茶园,要粮茶分开种植。

二是处理好改造与巩固的关系,以改造促巩固,促发展,重点应在中低产茶园改造上下功夫。

三是处理好质与量的关系。在新茶园发展,老茶园改造,茶叶产品质量上都要坚持质量第一,信用第一。宁可数量少一点,也要质量高一点。

四是正确处理好茶农增收、茶厂增效与财政增税的关系,使茶叶生产得到长足发展。

2、实现五个转变:即使茶叶生产加工由常规化向无公害、绿色、有机茶生产加工转变;茶园耕作管理、采摘、制作由人工向半机械化和机械化转变;茶叶品牌多、乱、杂向精品名牌规模化转变;茶叶销售市场由单一的国内市场向国内、国际两大市场转变;茶树无性系良种应用由外地引进逐步向应用本地茶树无性系良种转变。

六、坚持茶叶发展以增加茶农收入为根本出发点,加大茶叶支柱产业建设的领导力度

“机构为事业之主脑,计划为事业之躯干,经费为事业之血脉”。因此要把茶叶发展列为“领导工程”来抓。在主产茶区抓茶叶生产的发展,代表着茶区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市及主产茶叶的县(市)乡(镇)要成立茶叶项目领导小组,明确牵头领导;主产茶叶的县(市)要有与茶叶支柱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机构,负责项目规划、信息处理、政策引导、技术推广、部门协调,其工作经费应列入同级财政预算,时机成熟后,可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从茶叶科技队伍的建设、品种选优、种植模式、加工技术、市场信息到名优茶叶加工机械的开发、茶叶深加工技术的研究、茶叶市场建设、茶叶产业政策研究,这是一个庞大的体系,要把宜昌建成茶叶强市,就必须完善这个体系,把它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组织实施。要把茶树良种选育与推广、茶园建设、茶园改造、茶厂建设列为以工代赈、生态项目建设给予扶持;积极发展无公害茶叶、有机茶叶,把它作为一项增加农民收入的“民心工程”来抓。以此,通过抓茶叶支柱产业的发展,使“小产品”成为具有宜昌地方特色的“大产业”。

茶素为“国饮”。茶是大自然赋于人类的一种功能齐全、均衡、协调、天然的绿色保健饮料。因此,邓小平同志早在1958年11月就指出:“种茶是有前途的,要有茶叶县”。联合国有关组织已决定在全世界范围内大力提倡饮用。目前世界饮茶人数已达30亿以上。随着茶文化的传播,人类文明的发展,消费理念的转变,茶叶将面临极好的市场机遇。国内外有关科学家、专家学者曾预测:21世纪茶叶将成为绿色饮料之王,21世纪是茶的黄金时代。

一片小小的茶叶,包含了近500种有机物、百余种无机物,是人们健体延年益寿的无价之宝。一个产品经几千年而不衰,确实有它非凡的魁力。所以,历史地看茶是一个“传统产业”,从现实农村经济产业结构来看茶是一个“支柱产业”,从对茶叶认识的升华看茶是一个“新兴产业”,对广大茶农而言茶是一个“致富产业”,从茶叶发展的趋势看茶是一个“朝阳产业”。因此,大力发展茶叶支柱产业,大有可为。

注:本文为2002年4月政协宜昌市三届一次会议大会发言材料,2002年《三峡科技》、江西《中国茶文化·专号》总第23期、2002年上海《茶报》杂志第四期等专业杂志刊用。2002年10月获宜昌市特产学会学术研讨会论文一等奖。

二OO三年四月

作者简介:

覃士才,男,土家族,高级农艺师。中共党员。1949年2月生。湖北五峰长乐坪苏家河村人。现任五峰上家族自治县农业局副总农艺师。l968年1 2月毕业于“广东茶叶技术学校”并参加工作。1987年12月“北京人文函授大学一一农经系”毕业。历任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采花乡科技副乡长,县畜牧特产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副总农艺师(党委委员),县农牧业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并兼任首届县特产技术推广中心(现为县茶业局)主任,县茶业局党支部书记、副局长。曾当选为中共采花乡第二次、五峰县第七次、宜昌市第二次党代会代表。宜昌市第二、三届(1997—2006年共两届)政协委员,宜昌市第三、四、五届(1995—2006年共三届)优秀专家,县、市优秀共产党员,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科技兴县十大标兵”,市科协“一大”、“二大”、省科协“五大”代表。现为中华茶人联谊会理事,中国茶业学会会员。省科协授予的“燎原工程”先进个人,获省科委等13家授予的“科技进步奖”、“科技服务奖”,获省农业厅授予的“八五”期间全省名优茶叶生产技术推广先进个人,“八五”期间全省特产技术推广先进个人、全省“特级制茶能手”等荣誉称号。属获湖北省人民政府专项津贴的省管茶叶专家。据悉个人生平或传略已被收入《五峰群英谱》,《中国劳模风采》、《中华茶人诗描》、《中国专家人名大典》、《世界优秀专家名人大典》等十几部名典、大典、辞典及以及《五峰党建网》、《三峡科技网》、《中国名人网》、《中国科技创新网》、《世界优秀专家网》等多家网站中。2001年l 2月23日至2002年元月7日应香东茶场刘万学的邀请,赴蒙古国考察茶叶市场。2006年8月11 日至2 3日我随宜昌委市组织部组织的专家组出境度假考察到了“新马泰港澳”。

文章录入:zgkjcx    责任编辑: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广告说明 | 合作项目

    名称:科技创新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40577号-2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847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