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研究领域:
生物固氮、生物肥料、微生物与植物相互作用等,主要从事豆科植物相思与根瘤菌共生固氮体系、非豆科植物木麻黄与弗兰克氏菌(Frankia)共生固氮体系、桉树联合固氮以及红树林根际促生微生物(PGPR)研究,林业专用多功能微生物肥料关键技术研究。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1982年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海南岛尖峰岭热带林生态系统研究”课题,承担土壤微生物区系调查。1986年开始从事树木生物固氮研究,参加世界粮农组织(FAO)的国际研究项目“木本植物的改良与利用”、中国与澳大利亚国际合作项目“接种共生微生物,提高木麻黄及桉树人工林产量”(1988-1990年)、国家科学自然基金项目“木麻黄及桉树共生菌的研究”(1990-1992年),在以上这3个课题中承担木麻黄与弗兰克氏菌共生体系研究。从1993年开始担任课题负责人至今,主持各种项目共40多个,其中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项目20多项。
1、中国与澳大利亚的国际合作项目ACIAR 9227课题B: “相思根瘤菌有效性与持久性研究”,主持。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个“桉树联合固氮体系的形成及作用机理研究”、“共生微生物提高林木抗旱力机理研究”、“红树林PGPR与植物相互作用研究”。
3、国家“九五”攻关项目子专题:“桉树、杨树人工诱导结瘤固氮技术研究”。
4、国家新产品新技术中试项目2个:“木麻黄共生固氮及其人工接种技术推广”、“弗兰克氏菌在木麻黄防护林改造的应用与示范”。
5、国家“948”项目:“适合西部地区的耐旱豆科植物引进”。
6、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林用微生物肥料关键技术研究”。
7、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生物固氮技术在沿海防护林的应用与示范”。
8、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林业专用多功能微生物肥料开发与应用推广”。
9、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项目子专题:“热带林业微生物资源标准化整理整合”。
10、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从澳大利亚引进适合石灰岩地区造林的相思树种”。
11、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林木-微生物共生体系的抗旱机理研究”。
12、广东省林业科技创新项目“多种功能的桉树新型微生物肥料开发与应用推广”。
13、国家科技部农业成果转化项目:“生物固氮技术在桉树速生丰产林的应用与推广”。
14、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功能微生物在低碳林业中的应用研究”等项目。
15、“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子课题:“桉树重要病虫害综合控制技术研究与示范”。
16、国家科技基础平台项目子课题:“林业微生物资源标准化整理”。
科研成果:
主要从事林木与共生微生物相互作用关系研究,其中包括华南地区主要造林树种相思、桉树、木麻黄、红树林等,对木麻黄-弗兰克氏菌(Frankia)、相思-根瘤菌共生固氮体系、桉树与联合固氮菌、红树林根际PGPR菌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获得了一批具有应用价值优良菌株,创建了相应的培养技术和人工接种技术,在此基础上研究和开发林业专用多功能微生物肥料,发明根瘤菌与解磷菌共培养发酵方法,解决了多功能微生物肥料最关键的技术。发明植物生长调节型的稳效助剂,提高微生物肥料应用效果。开发的桉树、相思和木麻黄专用多功能微生物肥料在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和云南应用推广,减少化肥施用量,改良土壤保护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近年来取得3项科研成果(均排名第一)其中“木麻黄共生固氮及其应用研究”成果获2000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林业项目重大成果“桉树人工诱导结瘤固氮技术”;国家林业局重点科学计划项目验收成果“网脉相思等耐旱树种引进及菌肥技术的应用”。
1、“桉树人工诱导结瘤固氮技术” 成果获 “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林业项目重大成果(主持人,排名第一);
2、“网脉相思等耐旱树种引进及菌肥技术的应用”国家林业局重点科学计划项目验收成果(林科验字2007年16号,主持人,排名第一);
3、“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林业项目重大成果:“马占和厚荚相思优化栽培模式” (排名第四)”;
4、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届科技奖二等奖“主要造林树种人工林土壤性质变化及调控技术研究”(2008年,排名第四);
5、“十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林业项目重大成果:“华南主要速生阔叶树种良种选育及高效培育技术”成果于2009年由国家林业局科技司组织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排名第六)。
论文专著:
出版专著:
1.康丽华 利群 执笔《中国海南岛尖峰岭热带林生态系统》第六章第四节“土壤微生物”,科学出版社,1991年
发表期刊论文:
1 植物促生菌对桉树幼苗生长及其氮素来源的影响 袁辉林; 康丽华 热带作物学报 2016/12
2 菌剂与化肥对降香黄檀苗期生长、结瘤的影响 优先出版 江业根; 陆俊锟; 康丽华; 王胜坤; 杨富成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6/05
3 黑木相思根瘤菌的系统发育分析及其结瘤效果研究 优先出版 朱亚杰; 陆俊锟; 康丽华; 王胜坤; 江业根 微生物学通报 2015/11
4 黑木相思根瘤菌ACC脱氨酶活性的研究 窦雅静; 康丽华; 陆俊锟; 侯俊杰; 朱亚杰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4/11
5 不同分子量壳聚糖抑菌作用的研究 马海宾; 翟婵婵; 王胜坤; 康丽华; 苏忠亮 中国农学通报 2014/31
6 芽孢杆菌对桉树幼苗的促生效果及其ACC脱氨酶活性的研究 侯俊杰; 康丽华; 陆俊锟; 朱亚杰; 王胜坤 微生物学通报 2014/10
7 根系隔离方式对尾叶桉、黑木相思苗期生长的影响 陆俊锟; 康丽华; 江业根; 廖绍波 林业实用技术 2014/04
8 杨东山十二度水自然保护区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研究 李超; 梁俊峰; 周光益; 康丽华; 吴仲民 菌物学报 2014/01
9 植物促生菌培养条件优化及其对尾叶桉幼苗接种效应的研究 优先出版 袁辉林;蔡尚;吕烈武;钟昌柏;何彦 热带作物学报 2013/10
10 相思属树种根瘤菌研究进展 窦雅静; 康丽华; 陆俊锟 安徽农业科学 2013/17
11 黑木相思根瘤菌遗传多样性 窦雅静;陆俊锟;康丽华;王胜坤;江业根 微生物学报 2012/12
12 三个乡土树种苗期微生物菌肥施肥效应的研究 胡彩颜; 康丽华; 江业根; 王胜坤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1/12
13 我国木麻黄青枯病防治研究进展与对策 马海宾; 康丽华; 江业根; 王胜坤 防护林科技 2011/05
14 响应曲面法及其在微生物发酵工艺优化中的应用 袁辉林; 康丽华; 马海滨 安徽农业科学 2011/16
15 红树林植物促生菌SZ7-1菌株的培养基优化 袁辉林; 康丽华; 王胜坤 微生物学通报 2011/03
16 不同温度、pH值和接种浓度对青枯菌在尾巨桉苗木根部吸附和侵入的影响 王胜坤; 王军; 康丽华; 徐大平 林业科学 2010/12
17 杀菌剂对桉树焦枯病菌的毒力测定及林地防病效果 马海宾; 康丽华; 崔宁宁; 王胜坤; 江业根 热带作物学报 2010/11
18 四株红树林促生菌的遗传分析鉴定及其促生能力 陆俊锟; 陈俊; 康丽华 微生物学报 2010,50(10):1358-1365
19 细枝木麻黄在干热河谷的适应性及生长比较研究 江业根;白永文;康丽华;王胜坤;马海宾 安徽农业科学 2010/08
20 林木青枯病研究进展 崔宁宁; 廖绍波; 王胜坤; 马海宾; 康丽华 植物保护 2009/06
21 红树林溶磷菌的初步鉴定、溶磷能力测定及其优化培养 陈俊; 陆俊锟; 康丽华; 杨振德 微生物学通报 2009,36(8):1183-1188
22 接种根瘤菌对厚荚相思水分胁迫的响应 马海宾; 康丽华; 江业根; 尚军红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09/04
23 接种固氮菌对尾叶桉抗青枯病的作用及相关酶活性变化 马海宾; 康丽华; 江业根; 郑翠梅 浙江林业科技 2009/04
24 华南红树林溶磷菌16S rDNA PCR-RFLP分析及其溶磷能力 陆俊锟; 陈俊; 康丽华; 杨振德 林业科学 2009,45(5):137-142
25 南岭保护区粉蝶区系以及雨雪冰冻灾害对其种群密度的影响 王胜坤; 龚粤宁; 顾茂彬; 康丽华; 徐大平 林业科学 2008/11
26 具有解磷能力的相思根瘤菌的筛选 张希涛; 康丽华; 马海宾; 江业根 林业科学研究 2008,21(5):619-624
27 杨梅弗兰克氏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谭晓庆; 康丽华; 康志雄; 陈友吾 浙江林业科技 2008/05
28 华南三地红树林土壤微生物及其与土壤化学性质的相关性研究 陆俊锟;康丽华;陈俊;吕成群;黄宝灵 林业科学研究 2008,21(4):523-527
29 具有溶磷能力的相思根瘤菌16S rDNA序列分析 张希涛; 康丽华; 马海宾; 江业根 安徽农业科学 2007,35(24):7427-7429
30 联合固氮菌对桉树青枯病菌的抑制作用研究 马海宾; 康丽华; 江业根; 郑翠梅 林业科学研究 2007,20(4):473-476
31 金沙江干热河谷适生树种的引种和早期适应性研究 江业根; 康丽华; 马海宾; 陈应龙 林业科学研究 2007,20(3):423-427
32 质粒pMC73A从催娩克氏菌到相思根瘤菌的接合转移 王小东;康丽华;毛慧玲;江业根;马海滨 安徽农业科学 2007年第3期,2007,35(3):669-670
33 细枝木麻黄在云南干热河谷地区育苗及造林技术,王以静,康丽华,江业根, 林业调查规划,2007,32(增刊(下)):162-163
34 网脉相思树的育苗及造林技术,王以静,康丽华,江业根, 云南林业,2007,28(1B(上)):90-92
35 Inoculation of Eucalyptus urophylla with spores of Scleroderma in a nursery in south China: Comparison of field soil and potting mix.Yinglong Chen, Lihua Kang,Bernard Dell.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222(2006)439-449.(SCI)
36 Selecting ectomycorrhizal fungi for inoculating plantations in south China: effect of Scleroderma on colonization and growth of exotic Eucalyptus globulus, E. urophylla, Pinus elliottii, and P. radiata。 Ying Long Chen . Li Hua Kang .Nicholas Malajczuk . Bernard Dell。 Mycorrhiza (2006) 16: 251–259 DOI 10.1007/s00572-006-0039-8(SCI)
37 辣椒感染疫病后生化指标的响应研究 马海宾; 郑服丛; 康丽华 生物技术 2006年16卷第3期35-38
38 PGPB对红树植物木榄幼苗的接种效应 李玫; 廖宝文; 康丽华; 郑松发; 陈玉军 林业科学研究 2006年第19卷第1期109-113
39 相思根瘤菌的研究 王小东; 康丽华; 毛慧玲 江西科学 2006,24(1):96-99
40 两株高效相思根瘤菌的抗药性研究及其质粒组成分析 王小东; 康丽华; 毛慧玲; 江业根; 马海滨 生物技术 2006年第16卷第1期24-26
41 根瘤菌、菌根菌对厚荚相思苗期生长的影响 江业根; 康丽华; 马海宾 广东林业科技 2005年第21卷第3期23-25
42 相思根瘤菌和解磷菌培养基优化及解磷能力研究 尚军红; 康丽华; 罗玉萍; 江业根; 马海宾 林业科学研究 2005年第18卷第2期177-182
43 相思根瘤菌培养基优化及其固氮酶活性研究 尚军红; 康丽华; 罗玉萍; 江业根; 马海宾 生物技术 2005年第15卷第1期 72-74页
44 Some Useful Wild Macrofungi from Liuxihe National Forest Park, Guangzhou, China. Chen Yinglong, Kang lihua, Dell Bernie. Chinese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4,Volume3 No.4:35-42
45 利用有机物培养固氮菌及其应用效果的研究,康丽华,江业根,马海宾。《农业微生物研究及产业化进展》中国农业出版社,喻子牛,陈守文主编 2004年,14-18
46 红树林根际解磷菌分离、培养及解磷能力的研究 万璐; 康丽华; 廖宝文; 马海宾; 江业根 林业科学研究 2004年 Vol.17(1):89-94
47 马占相思苗期主要病害及防治 马海宾; 康丽华; 江业根 林业科技开发 2004,18(5):65-66
48 桉树与联合固氮菌相互作用的研究 康丽华 微生物学通报 2002,29(4):14-18
49 红树林湿地植物生长促进菌及其应用展望 廖宝文;李玫;康丽华;郑松发;陈玉军 生态科学 2002年 Vol 21(3):275-278
50 人工接种弗兰克氏菌的木麻黄幼林施肥效应研究 康丽华;李素翠;彭耀强;刘玉粦;陈华成 林业科学研究 2000,13(3):274-279
51 木麻黄接种弗兰克氏菌海藻酸钙菌剂大田试验研究,康丽华、李素翠、彭耀强等, 林业科学研究,2000,13(1):39-43
52 华南地区木麻黄人工林根瘤生态分布特性的研究 康丽华; 仲崇禄 土壤与环境 1999年第8卷第3期212~215.
53 木麻黄弗兰克氏菌的菌剂类型与保藏方法对接种效果的影响 康丽华;李素翠;彭耀强;刘玉粼;陈华成 林业科学研究 1999年,12(4):374-378
54 桉树接种固氮菌效果的研究 康丽华;徐大平;徐建民;钟慕尧;陈添发 广东林业科技 1999年,第15卷第2期 33-36
55 木麻黄根瘤内生菌——弗兰克氏菌对青枯病菌的抑制作用研究 康丽华 林业科学研究 1999,12(1):42-46
56 相思根瘤菌耐酸性研究及耐酸菌株的筛选 康丽华; 李素翠 林业科学研究 1998,11(6):581~585
57 马占相思优势外生菌根菌与根瘤菌双接种效应初报 王新荣; 康丽华 林业科学研究 1998,11 (5):542-546。
58 桉树根际联合固氮菌SEM样品制备方法的探讨 胡晓颖; 康丽华; 卢乃弟; 徐信兰 电子显微学报 1998年第17卷第4期,333-334
59 相思苗木接种根瘤菌的研究 康丽华; 李素翠 林业科学研究 1998,11(4):343~349
60 土壤元素与木麻黄生长和VA菌根菌侵染率的关系 仲崇禄; 弓明钦; 康丽华 林业科学研究 1998,11(2):135-141
61 粗枝木麻黄接种弗兰克氏菌的研究 康丽华; 罗成就; 彭耀强; 陈华成; 刘玉粼 广东林业科技 1997,13(4):25-28
62 木麻黄弗兰克氏菌接种技术与接种效果的研究 康丽华 林业科学研究 1997,10(4):341~347
63 桉树接种固氮菌效果初报, 康丽华 李素翠 郑翠梅 ,桉树,1997, 第10期,46~53
64 木麻黄根瘤内生菌——弗兰克氏菌侵染特性的研究 康丽华 林业科学研究 1997,10(3):233~236。 摘录在Biological Abstracts 1997 Volume 104 Ref. No. 81583. Biol Abstr 104(6):AB-652和摘录在Soils and Fertilizers(土壤与肥料)Vol 61, No 8 :1225. August 1998,
65 木麻黄根瘤中分离的三株弗兰克氏菌生长与培养方法的研究,康丽华 P.A.Rosbrook, P.Reddell, 林业科学研究,1996, 9(1):47~51,转摘在《Forestry Abstracts 林业文摘》1997 VOL。58 NO。5:3940
66 Frankia culture and inoculation technologies for Casuarina species, Recent Casuarina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 Reddell, P.A. Posbrook,A.Ziehrl, Yangyun and Kang Lihua, proceedlings of the third inoternational Casuarina workshop Da Nang, Vietnam 4-7 march 1996, Edited by K.Pinyopusarerk, J.W.Turnbull, S.J.Midgley, P63~67
67 Effects of Frankia inoculation and nutrient application on seedling growth of casuarina species, Kang Lihua, Recent Casuarina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Edited by K.Pinyopusarerk, J.W.Turnbull, S.J.Midgley, P59~62, 1996
68 A study on acid-tolerance of Acacia rhizobia isolated from soils in Guangdong Province, L.H. Kang, S.C. Li, C.M. Zheng. Diversity and Taxonomy of Rhizobia, Edited by: Hu Di Li, Tek An Lie, Wen Xin Chen and Jun Chu Zhou, China Agricultural Scientech Press(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6, 289~293.
69 Effect of carbon source on growth, nitrogenase and up take hydrogenase activities of Frankia isolates from Casuarina sp,A.sellstedt, P.A. Posbrook, Kang Lihua and P. Reddell, Plant and Soil, 1994,158:63— 68
70 木麻黄苗期接种弗兰克氏菌效应及其与营养元素的关系 康丽华 林业科学研究 1994,7(2):129—132。(此文被摘录于Biological Abstracts, 1994,98(4):AB—414)
71 木麻黄共生固氮体系的研究及其应用,康丽华 罗成就 彭耀强 陈华成 刘玉磷, 滴萃,1993 第6期
72 两株木麻黄内生菌培养条件和培养特征的比较研究 康丽华 林业科学研究 1991,4(6):696-700
73 木麻黄根瘤内生菌的分离、培养和回接 康丽华; 曹月华; 吴英标 林业科学研究 1990,3(5):483—486 (此文被摘录于Biological Abstracts 1991,91(7):AB-1188)
74 尖峰岭热带林土壤微生物区系调查初报 Ⅲ.土壤放线菌的数量和组成 康丽华 林业科学研究 1988/06
75 尖峰岭热带林土壤微生物区系调查初报Ⅰ——土壤细菌数量和组成 康丽华 热带林业科技 1987/02
会议论文:
1 黑木相思根瘤菌遗传多样性与系统发育地位研究 窦雅静;陆俊锟;康丽华;王胜坤;江业根 第四届全国微生物资源学术暨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运行服务研讨会 中国会议 2012-11-26
2 华南地区主要造林树种共生微生物资源研究与利用 康丽华; 江业根; 陆俊锟; 马海宾; 王胜坤 第三届全国微生物资源学术暨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运行服务研讨会 中国会议 2011-09-15
3 杀菌剂对桉树焦枯病菌的毒力测定及林地防病效果 马海宾; 康丽华; 崔宁宁; 王胜坤; 江业根 第三届中国森林保护学术大会 中国会议 2010-09-27
4 外来有害生物桉树枝瘿姬小蜂风险分析及管理对策 王胜坤; 康丽华; 徐大平 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6 森林昆虫与自然调控 中国会议 2009-11-07
5 松材线虫与拟松材线虫迁移扩散能力研究 马海宾; 梁军; 吕全; 张星耀; 康丽华 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5 森林病害及其防治 中国会议 2009-11-07
6 红树林PGPR培养条件和溶磷能力的研究 陈俊; 康丽华; 陆俊锟 2008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 中国会议 2008-11-07
7 生物固氮技术在沿海防护林的研究与应用,康丽华,江业根,彭耀强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中国林学会主编. 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3:115-118
8 南方主要造林树种生物固氮研究与应用 康丽华 第三届南方林木育种研讨会 中国会议 2006-10
9 Effectiveness of Acacia Rhizobia. Y-p.wang et al,(eds.),Biological Nitrogen Fixation,Kang Lihua,Jiang Yegen,Ma Haibin,Shang Junhong.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and the Environment,313. 2005 Springer. Printed in the Netherlands.
10 Cultivation of Suillus bovinus (Boletaceae),陈应龙,波尼•戴尔,康丽华。 on Pinus elliottii in south China,Abstracts of IV Asian-Pacific Mycological Congress, 14-19 Nov, 2004, p.49。IV Asian-Pacific Mycological Congress (第4届亚太真菌研讨会报告论文) (全文将在《Fungal Diversity》上发表)
11 Interaction of Associative Nitrogen-Fixation Bacteria with Eucalyptus. Lihua Kang and Haibin Ma, Eucalyptus Plantations, edited by Run-Peng Wei and Daping Xu, 2003,published by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Pte.Ltd. P315-323.
12 桉树根际联合固氮菌SEM样品制备方法的探讨 胡晓颖; 康丽华; 卢乃弟; 徐信兰 第十次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 中国会议 1998-09
13 Responses in Acacia to inoculation with rhizobia.Kang Lihua and Li Sucui, ACIAR PROCEEDINGS No.82: 258-263. Editors: J.W. Turnbull, H.R.Crompton and K.Pinyopusarerk. Australian Centre for Internation Agricultural Research, GPO Box 1571,Canberra, ACT 2601.1998。
14 Australian acacia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a: rhizobia and nitrogen fixation. Kang Lihua, Li Sucui,Sun Bing, J.Brockwell, A.H.Gibson and S.D.Searle. ACIAR PROCEEDINGS No.82: 367. Editors: J.W. Turnbull, H.R.Crompton and K.Pinyopusarerk. Australian Centre for Internation Agricultural Research, GPO Box 1571,Canberra, ACT 2601.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