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科技创新网 > 文章中心 > 创新人物百科 > 农林科技 > 文章正文
专家信息 科学研究 论文专著 荣誉奖励 媒体报道

专家信息:

沈佐锐,男,籍贯浙江嘉兴,1944年出生于贵州遵义,1967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生物物理专业,80年代在北京农业大学昆虫学专业攻读研究生学位,并先后赴比利时、美国两度留学,1983年获硕士学位,1988年获博士学位;1983年起在北京农业大学任教,历任植保系系主任(院长)、图书馆馆长、校园网专家组组长,现为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昆虫生态学、害虫综合治理和植保信息技术研究,指导博士生40余名、硕士生50余名和3名博士后,发表论文200余篇,独立或合作编写专著10余部,并应邀在国内各省市自治区做过相关报告,经常应邀出国组织、参加学术会议或讲学,足迹达美国、比利时、日本、波兰、澳大利亚、法国、加拿大、德国、英国、俄罗斯、南非、韩国、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老挝等。

工作及学习经历:

1962年9月-1968年8月 北京农业大学 生物物理专业(学士)。

1971年9月-1978年12月 辽宁省朝阳制药厂 抗菌素工艺技术员。

1979年1月-1980年8月 辽宁省微生物研究所 技术员。

1980年9月-1983年8月 北京农业大学 植保系昆虫学专业(硕士)。

1982年9月-1983年8月 比利时Gembloux农学院 计算机与统计学系(联合培养)。

1983年9月-至今 留校任教,历任植保系主任、图书馆馆长兼支部书记。

1985年9月-1988年5月 北京农业大学 植保系昆虫学专业(在职博士)。

1986年1月-1987年7月 美国Auburn大学 农学院昆虫学系(联合培养)。

教学情况:

为硕士生讲授学位课“昆虫生态学”,为博士生讲授 “数学生态建模与农业信息技术概论”、“植物医学导论”、“进化生态学”等课程。

社会兼职:

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组委员,农业部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网络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植保咨询专家,国际农业生物学中心(CABI)植保咨询顾问,亚太地区高速网络技术组织(APAN)成员,亚洲农业信息技术协会(AFITA)副主席,国际生物数学统计学会(International Biometric Society)理事,印度昆虫学会刊物ENTOMON编委。中国科学院虫鼠害综合防治重点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农业局农业信息技术顾问,辽宁省农业及农村科学技术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青岛市农业科技咨询专家,陕西省杨凌高科技农业开发实验区信息技术顾问;中国生态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人类生态与生态健康专业委员会主任、生态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数学生态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农业生态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生态学报》责任编委;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农业病虫害测报专业委员会委员、植保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植物保护》杂志编委;中国昆虫学会昆虫生态学专业委员会委员、Entomologia Sinica和Insect Science杂志编委;中国农学会农业计算机分会副理事长;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应用分会理事、中国电子学会敏感技术分会理事、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环境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农业部第五届科技委员会委员等。

科学研究:


在国家版权局登记获准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证书16件,获得3项发明专利和1项实用新型专利。创建的 IPMist实验室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从事植保信息技术研究的科技实体。

曾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国家973基础研究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博士点基金项目、农业部和教育部项目,以及北京市、天津市等地方科研项目,以及IDRC PanAsia等国际合作研发项目。研究领域覆盖五个方面。

无公害蔬菜生产的生态学机制和高新技术应用研究:

以保护地蔬菜和花卉为主要对象,以温室生态系统健康理论为基础,研究温室内蔬菜生产的生态过程分析和优化问题。研究开发了温室环境数字式监控系统、蔬菜工厂化生产专家系统、温室生态系统健康监测呼叫系统等。

害虫测报和植保风险分析的理论和新技术研究:

将昆虫种类分子鉴定、计算机视觉、田间小气候数据自动采集、GIS和GPS与网络传输技术等综合应用于害虫快速准确预测预报;正与农业部科技推广中心、草原处、山东省、新疆等地植保站合作,建立害虫测报网络系统;对农业害虫监测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混沌诊断,探讨农业害虫发生的可预测性;研制了天气模拟模型调控的生态智能气候箱,并用于昆虫种群动态的自动建模和随机化建模,以及进行农业有害生物的风险分析。

计算机视觉和昆虫数学形态学的研究和开发:

昆虫数学形态学是一个新兴分支学科,其技术研究包括昆虫图像数字化、昆虫图像处理、昆虫图像识别;其理论研究包括昆虫图像的解释和理解,昆虫数学形态学与昆虫分类学等的分支学科的关系;其应用研究包括:昆虫形态自动测量、昆虫种类自动鉴定,田间微小昆虫的自动计数,农业病虫害远程诊断,赤眼蜂工厂化生产中质量自动检测等。

昆虫分子生态学的理论和应用:

研究赤眼蜂的分子鉴定、分子生态学和分子进化,麦蚜地理种群的遗传关系分析、时空分布和跨地区迁移规律,烟粉虱生物型鉴定及其防治,花薪甲的分子鉴定、生态学及其防治,节肢动物体内共生菌Wolbachia的资源分布及其在生防上的利用等。

农业信息化和教育信息化:

研究开发的植检害虫多媒体信息管理系统和植检害虫辅助鉴定多媒体专家系统已在国内60多个主要口岸检疫局推广应用,先后两度获得全国动植物检疫系统的科技进步二等奖。“信息技术在蔬菜生产中的应用”获得2001年度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林果病虫害防治技术专家系统的建立与应用”获得2003年年度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的教育部211工程“中国农业大学校园网和图书馆自动化建设”项目验收结果优秀。主持的教育部211工程“Internet植保镜像系统建设”项目已结题验收。主持的教育部211工程“新世纪网络教学系统建设(昆虫学)”项目圆满结题。目前正在组织研究生学位课《昆虫生态学》全国教学网络。

课题项目:

1.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项目:“新外来入侵植物黄顶菊的防控技术研究”(No.200803022);

2. 国家科技部863项目“大田作物病虫害智能诊断技术系统研究与应用”子课题:“小麦病害智能诊断技术与设备研究”(No.2007AA10Z237-01);

3. 国家科技部863项目“数字农业信息采集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子课题:“微小昆虫自动计数系统研究”(No.20003AA209010);

4. 国家科技部863项目“农业病虫害网络化远程诊断技术研究与示范”子课题:“农业病虫害网络化远程诊断平台技术研究及应用” (No.2002AA243031);

5. 国家科技部863项目“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子课题:“蔬菜花卉病虫害的智能化控制技术” (No.2001AA245021);

6. 国家”863”高科技项目:“农业害虫鉴定系统的研究开发”(No.863-306-ZD05-02-3)

7. 国家科技部973项目“农林危险生物入侵机理与控制基础研究”子课题:“ESR系统建立与大豆疫病入侵风险评估研究”( No.2002CB111405-3);

8. 国家科技部973项目“病虫害灾变预警及生态调控的基础研究”子专题:“麦蚜生态与预测预报研究”(No.TG2000016210);

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麦长管蚜生殖模式与迁飞路线的微卫星标记认证及相关遗传问题研究”(No.30671374);

1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赤眼蜂体内共生菌Wolbachia 的微生态学干预研究”(No.30471166);

1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甘蓝夜蛾赤眼蜂生防效力的生态风险评估研究”(No.30370961);

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分子位点和数学形态学的昆虫系统发育研究”(No.30270186);

1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田间昆虫抽样调查自动计数研究”(No.39840004);

1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蔬菜植保风险分析的初步研究”(No.39870493);

1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害虫随机优化管理风险分析的昆虫种群模型研究”(No.39470126);

1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害虫治理系统生态经济分析综合软件” (No.3880571)

17. 国家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设施园艺主要病虫害预警系统及环保型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2007BAD57B02);

18. 国家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重大病虫害区域性灾变监测与预警新技术”(No.2006BAD08A01);

19. 国家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入侵物种风险评估与早期预警技术”子课题“水果果实害虫风险评估与控制预案研究”(No.2006BAD08A15);

20. 国家科技部“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技术研究” (No.2001BA50PB0);

21. 国家科技部“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农业生产信息技术咨询服务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子课题:“植物保护与病虫害防治远程查询系统”(2001BA513B40);

22. 国家科技部“九五”科技攻关项目“农业信息化技术研究”子专题:蔬菜害虫识别与防治决策支持系统(96-019-01-02B-02);

23. 国际项目(Proposal of the ICT RnD ): “ICTs serve for agriculture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a prototype county”;

24. 瑞典国际基金IFS资助项目:“Distribution of Wolbachia in major Trichogramma wasps in China and horizontal transfer of Wolbachia symbionts between Trichogramma wasps” (No.C/3257-1);

25. 加拿大IDRC及新加坡PanAsia 的R&D国际合作项目:“北京市蔬菜生产信息咨询服务网络系统BJ-FarmKnow的开发应用”;

26. 博士点项目:“利用Wolbachia提高赤眼蜂生防效能的研究”(No.20020019013);

27. 博士点项目:“昆虫形态特征的数学模型与蔬菜害虫辅助鉴定系统研究”;

28. 国家教育部“211”工程CERNET网络建设项目:“植保镜像系统的建设”(No.211-G2-09-13);

29. 国家教育部项目“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八大主干网和重点学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子专题:“重点学科信息资源扩容--植保信息资源系统”(211-2004-02-14);

30. 国家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央财政专项:“农业数字博物馆建设”;

31. 天津市重大农业科技合作项目:“设施农业信息技术集成与应用”(No.04040)。

论文专著:

主要专著和教材:

《昆虫生态学及害虫防治的生态学原理》、《植物医学导论》、《农业电子信息技术与应用》、《中国植物检疫性害虫图册》、《水果果实害虫》等。

发表论文:

1983年以来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200余篇。

代表性论文:

1.Shen, Z. R., 1992. The development and use of models and expert systems to aid the control of crop pests in China.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s in Simulation.

2.Shen, Z. R. and Y. Luo, 1993. Insect and phytopathogen population models ramdomized with a stochastic weather simulator, Polish Ecological Studies 19(1-2): 59-72.

3.Luo, Y., Shen Z. R. and S. M. Zeng, 1993. Risk analysis of disease epidemics on wheat by simulation studies. Agricultural Systems.

4.Li, Z. H., Shen Z. R., Yang M. H., Zheng J. Q., and J. Li. Computer-aided technology for regional pest management towards 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 Ecological Engineering 11: 37-43, 1998.(通讯作者)

5.乔晓军, 沈佐锐,陈青云,魏超,2000. 农业设施环境通用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北京:农业工程学报,16(3):77-80,(EI) (通讯作者)

6.高灵旺、 沈佐锐、李志红,2000. 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与植保应用软件开发. 农业工程学报,16(2):32-35,(EI) (通讯作者)

7.Gong P., Shen Z. R., 2002.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of a Wolbachia endosymbiont in Trichogramma dendrolimi. Progress of Nature Science, 12(5):86-89. (通讯作者)

8.Wang, Y. Q., Shen Z. R., 2002. Qualitative Analysis for the Merkin Enzyme Reaction System. Journal of Biological Systems, Vol.10,No.2 167-182.

9.Cheng, D. F., Wu, K. M, Tian, Z., Wen, L.P. and Z. R. Shen, 2002. Acquisition and analysis of migration data form digitised display of a scanning entomological radar. Computer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 35:63-75. *

10.Wu, X. X., Li, Z. X., Hu, D. X., and Z. R. Shen, 2003. Identification of Chinese populations of Bemisia tabaci (Gennadius) by analyzing ribosomal ITS1 sequence.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13(4): 276-281.

11.Li, Z. X., Li, Z. and Z. R. Shen, 2004. Using internally transcribed spacer 2 sequences to re-examine the taxonomic status of several cryptic Trichogramma species (Hymenoptera: Trichogrammatidae). European Journal of Entomology. 101 (3): 347-358. (通讯作者)

12.zheng-Xi Li, Jing-Jiang Zhou, Zuo-Rui Shen and Lin Field. 2004. Identification and expression profiling of putative odorant-binding proteins in the malaria mosquitoes, Anopheles gambiae and A. arabiensis. Science in China (C) 47(6): 567-576.(EI)

13.Zheng-Xi Li, Dun-Xiao Hu, Yue Song and Zuo-Rui Shen. 2005. Molecular differentiation of B biotype from other biotypes of Bemisia tabaci (Homoptera: Aleyrodidae) based on internally transcribed spacer 1 sequence. European Journal of Entomology 102(2):293–297.

14.Guo, W., Shen, Z. R., Li Z. X. and L. W. GAO, 2005. Migration and population genetics of the grain aphid Macrosiphum miscanti (Takahashi) in relation to the geographic distance and gene flow.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15 (11): 1000-1004. (通讯作者)

15.Li, D. X., Shen, Z. R., 2006. Assessment of sublethal effects of clofentezine on life-table parameters in hawthorn spider mite (Tetranychus viennensis). Experimental and Applied Acarology. 38 (4): 255-273. (通讯作者)

16.Li, D.X., Shen, Z. R., 2006. Effects of pesticides on the functional response of predatory thrips. Scolothrips takahashii to Tetranychus viennensis, Journal of Applied Entomology. 130 (5): 314-322. (通讯作者)

17.张建伟, 王永模, 沈佐锐, 2006. 麦田蚜虫自动计数研究. 农业工程学报, 22(9): 159-163.(EI) (通讯作者)

18.吕昭智, 沈佐锐, 程登发, 姚青. 2005, 现代信息技术在害虫种群密度监测中的应用, 农业工程学报, 21 (12):112-115. (EI)

19.王鸿斌,张真,孔祥波, 沈佐锐,金幼菊 2005. 油松萜烯类挥发物释放规律与红脂大小蠹危害的关系.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Vol.27, No.2:75-81.(EI)

20.Geng, J. H., Shen, Z. R., Song, G. and L. Zheng, 2006. Effect of pollen of regular cotton and transgenic Bt plus CpTI cotton on the survival and reproduction of the parasitoid wasp Trichogramma chilonis (Hymenoptera : Trichogrammatidae) in the laboratory. Environmental Entomology. 35 (6): 1661-1668. (通讯作者)

21.Li, D. X., Tian, J. and Z. R. Shen, 2007. Functional response of the predator Scolothrips takahashii to hawthorn spider mite, Tetranychus viennensis: effect of age and temperature. Biocontrol. 52 (1): 41-61. (通讯作者)

22.Bao, R., Shen, Z. R. and X. L. Wang, 2007. A review of the species of Hagenomyia Banks from China (Neuroptera : Myrmeleontidae). Annales De La Societe Entomologique De France. 43 (1): 45-48.

23.杨红珍 张建伟 李湘涛 沈佐锐,基于图像的昆虫远程自动识别系统的研究,农业工程学报,2008,Vol.24 No.1:188-192(EI)

24.王永模 沈佐锐(通讯作者) 高灵旺 张国良,Seasonal genetic structure in Beijing populations of the grain aphid Sitobion miscanthi (Takahashi): an investigation using microsatellites, APPLIED ENTOMOLOGY AND ZOOLOGY, 2008.43 (1): 97-103 (SCI)

25.刘明辉 沈佐锐 高灵旺 张跃进 王建强 姜玉英,基于WebGIS 的农业病虫害预测预报专家系统,农业机械学报,2009,第40 卷第7 期:180-186.

26.Wang,Z. Shen, Z.R., Song, Y. LIU, H/\.Y., and LI,Z. Distribution and diversity of Wolbachia in different populations of the wheat aphid Sitobion miscanthi (Hemiptera: Aphididae) in China,Eur. J. Entomol. 2009,106: 49–55。(SCI)

其他论文:

1. 大气CO_2与吡虫啉对甘蓝土壤细菌与微生物生物量C的影响 姚艳红 戈峰 沈佐锐 生态学报 2010年 第01期

2. 图像处理技术在植物叶面特征提取中的应用 吴文蔚 高灵旺 王宇菲 沈佐锐 山西农业科学 2009年 第06期

4. 农业病虫害监测预警信息技术链研究与设想 高灵旺 沈佐锐 夏冰 姜玉英 中国植保导刊 2009年 第11期

5. 饲养容器及密度对杨扇舟蛾生长发育和存活的影响 赵若琼 张瑞春 沈佐锐 陈倩 梁洪柱 田会鹏中国森林病虫 2009年 第01期

6. Wolbachia在北京地区小菜蛾种群中的感染 宋月 王哲 刘宏岳 沈佐锐 昆虫知识 2009年 第01期

7. 基于微卫星标记的桃蚜种群寄主遗传分化 韩明花 王永模 王哲 沈佐锐 昆虫知识 2009年 第02期

8. Wolbachia在我国不同地理种群的玉米螟赤眼蜂中的分布 刘宏岳 宋月 王哲 沈佐锐 昆虫知识 2009年 第 02期

9. Wolbachia在玉米螟赤眼蜂内的三重感染(英文) 宋月 沈佐锐 王哲 刘宏岳 昆虫学报 2009年 第04期

10. 简单INDEL编码与其它空位编码方法的比较 史卫峰 黄大卫 沈佐锐 动物分类学报 2006年 第01期

11. 四种蜚蠊的呼吸信号特征比较 姚青 赵若琼 沈佐锐 昆虫学报 2006年 第01期

12. 两种赤眼蜂对捕食性天敌昆虫卵选择性观察 耿金虎 沈佐锐 张帆 中国生物防治 2006年 第01期

13. 基于Taxokeys的小蠹科昆虫辅助鉴定多媒体专家系统的构建 李凯兵 高灵旺 沈佐锐 陈克 黄冠胜 李志红植物检疫 2006年 第01期

14. 改进型物候模型对越冬代棉铃虫羽化始期预测 吕昭智 沈佐锐 田长彦 刘永建 田建华 晋禄生干旱区研究 2006年 第01期

15. 卷蛾赤眼蜂体内共生菌Wolbachia对寄主产雌孤雌生殖行为的影响 项宇 沈佐锐 王伟晶 黄大庄 李瑞军 昆虫知识 2006年 第02期

16. 河北省室外观赏树种蚧壳虫种类调查及识别 邓亚娟 黄大庄 沈佐锐 李文立 中国森林病虫 2006年 第02 期

17. 首次发现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对我国南亚果实蝇的感染现象 刘锐 李志红 孙晓 沈佐锐 昆虫知识 2006年 第03期

18. 塔六点蓟马对山楂叶螨的功能反应 李定旭 田娟 沈佐锐 生态学报 2006年 第05期

19. 基于WebGIS的新疆棉区棉铃虫发生期预测 吕昭智 田长彦 沈佐锐 程登发 干旱区地理 2006年 第04期

20. 麦田蚜虫自动计数研究 张建伟 王永模 沈佐锐 农业工程学报 2006年 第09期

21. 蚜虫的表型可塑性及其遗传基础 陈倩 沈佐锐 王永模 昆虫学报 2006年 第05期

22. 不同药剂对山楂叶螨的亚致死效应 李定旭 田娟 沈佐锐 植物保护学报 2006年 第02期

23. 进口植物及植物产品有害生物风险分析 王爱丽 施宗伟 马小光 沈佐锐 李瑞军 植物保护 2006年 第04期

24. 微卫星遗传标记及其在昆虫种群遗传学中的应用 王永模 沈佐锐 生物技术通报 2006年 第S1期

25. 麦蚜基因流地理信息系统的研制与开发 国伟 项宇 沈佐锐 唐英章 中国植保导刊 2007年 第02期

26. 贮存温度和时间对黄粉甲蛹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 陈倩 刘冰 沈佐锐 经济动物学报 2007年 第01期

27. 利用烟粉虱繁育丽蚜小蜂中温度作用的研究 黄杰 沈佐锐 郑礼 王玉波 山西农业科学 2007年 第02期

28. 棉铃虫监测和预警网络数据库的设计与数据建设 吕昭智 王涛 沈佐锐 张建新 马兵建 新疆农业科学 2007年 第01期

29. 昆虫数字化博物馆的建设 杨红珍 沈佐锐 刘芳 张建伟 赵若琼 昆虫知识 2007年 第03期

30. 一类具有年龄结构的麦蚜-瓢虫模型的全局分析 王育全 沈佐锐 高灵旺 马晓光 生物数学学报 2007年 第 01期

31. 毒死蜱和阿维菌素对塔六点蓟马功能反应的影响 李定旭 田娟 沈佐锐 昆虫学报 2007年 第05期

32. 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自动计数麦蚜可靠性研究 马健 沈佐锐 金晓华 中国植保导刊 2007年 第06期

33. 微卫星标记及其在蚜虫种群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王永模 沈佐锐 高灵旺 昆虫学报 2007年 第06期

34. 麦长管蚜在北京地区发生危害风险模拟研究 马晓光 沈佐锐 植物检疫 2007年 第04期

35. 基于Web GIS的病虫害预测预报预警平台系统 贾启勇 高灵旺 李志红 沈佐锐 中国植保导刊 2007年 第09 期

36. 黄粉甲低温贮存对管氏肿腿蜂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陈倩 刘冰 高灵旺 沈佐锐 昆虫知识 2007年 第06期

37. 入侵害虫红脂大小蠹的适生区和适生寄主分析 王鸿斌 张真 孔祥波 刘随存 沈佐锐 林业科学 2007年 第 10期

38. 基于颜色特征的昆虫自动鉴定方法 刘芳 沈佐锐 张建伟 杨红珍 昆虫知识 2008年 第01期

39. 3种菟丝子种子数学形态特征的初步研究 谢敏 沈佐锐 施宗伟 郭琼霞 高灵旺 潘鹏亮植物保护 2008 年 第06期

40. Wolbachia在我国甜菜夜蛾中的超感染 宋月 王哲 刘宏岳 沈佐锐 生物技术通报 2008年 第S1期

41. 中间寄主贮存温度和时间对管氏肿腿蜂繁殖的影响 陈倩 梁洪柱 高灵旺 沈佐锐 田会鹏 中国生物防治 2008年 第01期

42. 基于图像的昆虫远程自动识别系统的研究 杨红珍 张建伟 李湘涛 沈佐锐 农业工程学报 2008年 第01期

43. 有翅型荻草谷网蚜的田间扩散飞行行为 马健 沈佐锐 金晓华 谢爱婷 昆虫知识 2008年 第02期

44. 《中国主要蝗虫及蝗灾的生态学治理》书评 沈佐锐 生态学报 2008年 第03期

45. 昆虫翅脉特征自动获取技术的初步研究 潘鹏亮 沈佐锐 高灵旺 杨红珍 昆虫分类学报 2008年 第01期

46. 适当的保护水平及其研究方法的初步研究 汪莹 林伟 黄冠胜 梁忆冰 沈佐锐 印丽萍植物保护 2008 年 第01期

47. 黄粉甲蛹低温贮存时间对管氏硬皮肿腿蜂母代和子代寄生与繁育的影响 陈倩 梁洪柱 高灵旺 沈佐锐 林业科学 2008年 第05期

48. 翅脉的数学形态特征在蝴蝶分类鉴定中的应用研究 潘鹏亮 杨红珍 沈佐锐 高灵旺 张建伟 赵汗青昆虫分类学报 2008年 第02期

49. 北京地区亚洲玉米螟种群中Wolbachia超感染 宋月 王哲 刘宏岳 沈佐锐 昆虫学报 2008年 第06期

50. 三种绢蝶翅脉数字化特征的提取及初步分析 潘鹏亮 沈佐锐 杨红珍 高灵旺 张建伟 谢敏动物分类学报 2008年 第03期

51. 云南省粉蛉两新种记述(脉翅目:粉蛉科) 刘志琦 杨集昆 沈佐锐 昆虫分类学报 2003年 第02期

52. 中国新记录——囊粉蛉属及一新种记述 (脉翅目:粉蛉科)(英文) 刘志琦 杨集昆 沈佐锐 昆虫分类学报 2003年 第03期

53. 数学形态学在昆虫分类学上的应用研究.Ⅰ.在目级阶元上的应用研究 赵汗青 沈佐锐 于新文 昆虫学报 2003年 第01期

54. 数学形态学在昆虫分类学上的应用研究.Ⅱ.在总科阶元上的应用研究 赵汗青 沈佐锐 于新文 昆虫学报 2003年 第02期

55. 数学形态学在昆虫分类学上的应用研究.Ⅲ.在科阶元上的应用研究 沈佐锐 赵汗青 于新文 昆虫学报 2003年 第03期

56. 基于二叉分类推理的昆虫分类辅助鉴定多媒体专家系统通用平台TaxoKeys的设计与开发 高灵旺 沈佐锐 刘志琦 马晓光 昆虫学报 2003年 第05期

57. 白纹伊蚊对光线与二氧化碳的行为反应 李剑泉 沈佐锐 王丽英 朱威 刘志桥 昆虫知识 2003年 第04期

58. 鳞翅目昆虫鳞片的结构发育与眼斑的形成 钟敏 沈佐锐 昆虫知识 2003年 第05期

59. 家蚁的危害及控制 李剑泉 沈佐锐 侯建筠 陈建新 昆虫知识 2003年 第06期

60. 昆虫图像几何形状特征的提取技术研究 于新文 沈佐锐 高灵旺 李志红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3年 第03 期

61. 植保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研究进展 沈佐锐 马晓光 高灵旺 李志红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3年 第03期

62. 日光温室番茄长季节生产专家系统的研制 李建军 沈佐锐 贺超兴 张志斌 农业工程学报 2003年 第04期

63. 林果病虫害防治技术专家系统的建立与应用 王庆雷 沈佐锐 高灵旺 刘春琴 世界农业 2003年 第07期

64. 地统计学软件在害虫管理中的应用 吕昭智 包安明 陈曦 马英杰 沈佐锐 生态学杂志 2003年 第06期

65. 麦长管蚜风险因子随机模拟研究 马晓光 沈佐锐 胡伯海 中国农业科学 2003年 第08期

66. 中间寄主对甘蓝夜蛾赤眼蜂寄生行为的影响 王卫华 沈佐锐 郑礼 项宇 植物保护 2003年 第02期

67. 农业病虫害预测预报上应用的数据采集系统 句荣辉 沈佐锐 植物保护 2003年 第05期

68. 一种计算机昆虫检索系统的制作方法 陈乃中 沈佐锐 植物检疫 2003年 第01期

69. 植保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理论体系的探讨 马晓光 沈佐锐 植物检疫 2003年 第02期

70. 中国检疫性有害生物信息管理与辅助鉴定系统的研究(一) 李志红 张宝峰 沈佐锐 黄冠胜 林伟 植物检疫 2003年 第05期

71. 中国检疫性有害生物信息管理与辅助鉴定系统的研究(二) 李志红 张宝峰 沈佐锐 喻名扬 邵刚 植物检疫 2003年 第06期

72. Wolbachia的wsp基因在不同蚜虫体内的PCR扩增 国伟 沈佐锐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05年 第03期

73. 不同寄主植物对山楂叶螨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李定旭 侯月利 沈佐锐 生态学报 2005年 第07期

74. 常规棉花粉和转Cry1Ac+CpTI棉花粉对拟澳洲赤眼蜂繁殖和存活的影响 耿金虎 沈佐锐 李正西 郑礼 生态学报 2005年 第07期

75. 微孢子虫归类于真菌的评论 万永继 沈佐锐 菌物学报 2005年 第03期

76. 美洲大蠊呼吸信号特征分析 姚青 沈佐锐 李振宇 孟凤霞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2005年 第03期

77. 昆虫种群动态模拟模型 句荣辉 沈佐锐 生态学报 2005年 第10期

78. 高温冲击对柞蚕卵繁殖赤眼蜂的影响 耿金虎 沈佐锐 李正西 张帆 中国生物防治 2005年 第04期

79. 利用柞蚕卵繁殖的松毛虫赤眼蜂的适宜冷贮虫期和温度 耿金虎 沈佐锐 李正西 张帆 昆虫学报 2005年 第06期

80. 现代信息技术在害虫种群密度监测中的应用 吕昭智 沈佐锐 程登发 姚青 农业工程学报 2005年 第12期

81. 有效积温Sine函数拟合模型及其应用 吕昭智 田建华 沈佐锐 田长彦 王涛 生态学杂志 2005年 第12期

82. 人工神经网络在蚊虫自动鉴定中的应用(英文) 李振宇 周祖基 沈佐锐 姚青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5年 第04期

83. 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 pallens的电磁行为学效应 李剑泉 沈佐锐 王丽英 陈建新 朱威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2003年 第04期

84.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远程咨询服务系统的开发及有关的政策建议 沈佐锐 乔晓峰 王忠辉 李志红 高灵旺 沈思遥计算机与农业.综合版 2003年 第04期

85. 基于web视频点播系统下的流媒体制作方法研究 张荣群 潘海聚 沈佐锐 计算机与农业.综合版 2003年 第 09期

86. 世界农药管理概况及发展趋势研究 刘亚萍 杨永珍 沈佐锐 农药科学与管理 2003年 第08期

87. 亚致死剂量杀虫剂对异色瓢虫繁殖力的影响 王小艺 沈佐锐 徐文兵 卢健 应用生态学报 2003年 第08期

88. 农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与害虫综合治理 耿金虎 沈佐锐 植保技术与推广 2003年 第11期

89. 二氧化碳对白纹伊蚊的引诱作用 李剑泉 沈佐锐 刘志桥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3年 第03期

90. 黑杨萎蔫枝叶对棉铃虫生殖行为的影响 郭线茹 原国辉 李为争 马继盛 沈佐锐 植物保护学报 2003年 第 02期

91. 棉蚜预测预报网络数据库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吕昭智 沈佐锐 田长彦 植物保护学报 2003年 第03期

92. 甘蓝夜蛾赤眼蜂对几种重要农业害虫寄主卵的选择性 王卫华 沈佐锐 郑礼 项宇 中国生物防治 2004年 第01期

93. 生态系统健康理论与评价方法探析 沈文君 沈佐锐 王小艺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4年 第01期

94. 外来有害生物风险评估技术 沈文君 沈佐锐 李志红 农村生态环境 2004年 第01期

95. 微卫星DNA标记技术及其在昆虫学上的应用 国伟 沈佐锐 生物技术 2004年 第02期

96. 美国农药使用标签分类管理的研究 沈佐锐 刘学 农药科学与管理 2004年 第04期

97. 微卫星DNA的多态性及其应用 国伟 沈佐锐 生物技术通讯 2004年 第02期

98. 棉蚜体内感染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的分子检测 国伟 沈佐锐 微生物学杂志 2004年 第02期

99. 浅议农药毒性分级 刘绍仁 沈佐锐 农药科学与管理 2004年 第05期

100. 基于短信息的温室生态健康呼叫系统 句荣辉 沈佐锐 农业工程学报 2004年 第03期

101. 疟蚊Anopheles gambiae和A.arabiensis嗅觉结合蛋白基因的鉴定和表达谱分型 李正西 沈佐锐 L.Field 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 2004年 第03期

102. 环境因子与小动物的自动监测系统 句荣辉 沈佐锐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04年 第02期

103. 诊断引物应用于我国三种重要赤眼蜂分子鉴定的研究 耿金虎 李正西 沈佐锐 昆虫学报 2004年 第05期

104. 昆虫学相关电子期刊资源简介 王雁 沈佐锐 昆虫知识 2004年 第05期

105. 温室作物生态健康智能监护系统(GH-Healthex)的研制与测试 卢健 沈佐锐 农业工程学报 2004年 第05 期

106. Wolbachia在我国广赤眼蜂种群内的感染 钟敏 沈佐锐 昆虫学报 2004年 第06期

107. 麦蚜迁飞的研究进展 国伟 沈佐锐 中国农学通报 2004年 第06期

108. 扫描昆虫雷达实时数据采集、分析系统 程登发 吴孔明 田喆 文丽萍 沈佐锐 植物保护 2004年 第02期

109. 三叶虫茶的安全性毒理学评价 文礼章 沈佐锐 藏雪冰 胡怡秀 中国食品学报 2004年 第02期

110. 不同地理种群麦长管蚜微卫星位点的遗传多态性 国伟 沈佐锐 龚鹏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04年 第05期

111. 油松萜烯类挥发物释放规律与红脂大小蠹危害的关系 王鸿斌 张真 孔祥波 沈佐锐 金幼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5年 第02期

112. 林果病虫害防治技术专家系统的建立与应用 王庆雷 沈佐锐 刘春琴 高灵旺 李志红 王茹芳农业网络信息 2005年 第03期

113. 植检害虫多媒体信息系统的初步研究 喻名扬 沈佐锐 李志红 农业网络信息 2005年 第03期

114. 昆虫不连续气体交换 姚青 沈佐锐 昆虫学报 2005年 第02期

115. 基于Tensor Voting的蚁蛉翅脉修补 左西年 刘来福 王心丽 沈佐锐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年 第02期

116. 寄生于龙眼裳卷蛾的微孢子虫一新种(微孢子虫门,布雷孢虫科) 万永继 刘仁华 沈佐锐 动物分类学报 2005年 第02期

117. 卫生害虫物理防治中电磁技术的应用前景 李剑泉 侯建筠 沈佐锐 曾晓芃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2005 年 第02期

118. 北京市蔬菜生产管理信息系统BJ-CABBAGIS的研制 李志红 沈佐锐 杨铭华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1999年 第 03期

119. 植保信息软件技术及其软件产品 沈佐锐 李志红 高灵旺 乔晓军 植物保护 1999年 第06期

120. 虚拟现实技术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 沈文君 赵春江 沈佐锐 郭新宇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2年 第05期

121. 数学形态特征应用于昆虫自动鉴别的研究 赵汗青 沈佐锐 于新文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2年 第03期

122. rDNA-ITS2应用于赤眼蜂分子鉴定的研究 李正西 沈佐锐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2年 第05期

123. 拟水狼蛛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 李剑泉 沈佐锐 赵志模 罗雁婕 生态学报 2002年 第09期

124. 亚致死剂量杀虫剂对异色瓢虫捕食作用的影响 王小艺 沈佐锐 生态学报 2002年 第12期

125. 几种民间药用虫茶浸提液对微生物的影响研究 文礼章 谭周进 沈佐锐 微生物学通报 2002年 第06期

126. PCR为基础的分子技术检测沃尔巴克氏体的研究进展 龚鹏 沈佐锐 遗传 2002年 第02期

127. 随机天气发生器的可视化编程及其将来在农业生态学上的应用 马晓光 沈佐锐 中国农业科学 2002年 第 12期

128. 运用软件工程学原理开发农业软件 刘月仙 沈佐锐 李志红 蔡新颜 北京农业科学 2002年 第03期

129. 农业害虫辅助鉴定与防治咨询系统的研制 刘月仙 沈佐锐 蔡新颜 计算机与农业 2002年 第01期

130. 四种杀虫剂对桃蚜和异色瓢虫的选择毒性及害虫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的协调性评价 王小艺 沈佐锐 农药学学报 2002年 第01期

131. RAPD方法用于区分中国烟粉虱的生物型(英文) 吴杏霞 胡敦孝 李正西 沈佐锐 Entomologia Sinica 2002年 第03期

132. 基于诊断引物的赤眼蜂鉴定和检测技术(英文) 李正西 沈佐锐 Entomologia Sinica 2002年 第03期

133. 黑杨萎蔫叶片挥发性物质的成分分析 郭线茹 原国辉 罗梅浩 马继盛 沈佐锐 植物学通报 2002年 第05 期

134. 昆虫种群发育数量动态的模拟模型及其应用 赵中华 沈佐锐 植物保护学报 1999年 第01期

135. 植检害虫图文信息及鉴定辅助系统PQ-INFORMIS的研制与应用 王之岭 沈佐锐 耿秉晋 陈洪俊 王懿君 植物保护学报 1999年 第03期

136. 环境因子对温室白粉虱携播侧多食跗线螨的影响 吴杏霞 胡敦孝 沈佐锐 昆虫学报 2000年 第S1期

137. 冷藏条件对瓢虫存活的影响 杨俊成 沈佐锐 昆虫学报 2000年 第S1期

140. 杀虫剂胁迫对农业生态系统的风险 王小艺 沈佐锐 世界农业 2000年 第12期

141. “绿十字预测博士”软件系统LSZ98简介 高灵旺 胡伯海 沈佐锐 计算机与农业 2000年 第03期

142. 城市郊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生态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 沈佐锐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00年 第05期

143. 三种瘤背豆象幼虫酯酶同工酶的比较研究 李鹤 施宗伟 沈佐锐 昆虫知识 2001年 第01期

144. 携播螨与昆虫 胡敦孝 沈佐锐 昆虫知识 2001年 第02期

145. 农业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方法研究概况 王小艺 沈佐锐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1年 第01期

146. 几种图象分割算法在棉铃虫图象处理中的应用 于新文 沈佐锐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1年 第05期

147. 昆虫数字图像的分割技术研究 于新文 沈佐锐 农业工程学报 2001年 第03期

148. 温室白粉虱自动计数技术研究初报 沈佐锐 于新文 生态学报 2001年 第01期

149. 赤眼蜂rDNA-ITS2克隆测序及蜂种特异引物设计 李正西 沈佐锐 中国生物防治 2001年 第02期

150. 分子标记用于赤眼蜂分子监测的研究 李正西 沈佐锐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01年 第01期

151. 昆虫种群动态非线性建模理论与应用 赵中华 沈佐锐 生物数学学报 2001年 第04期

152. 甜菜夜蛾成虫对黑杨萎蔫叶片挥发性物质的触角电位反应 郭线茹 李为争 原国辉 陈智 马继盛 沈佐锐华北农学报 2002年 第03期

153. Wolbachia属共生细菌及其对节肢动物生殖活动的调控作用 龚鹏 沈佐锐 李志红 昆虫学报 2002年 第02 期

154. 赤眼蜂分子鉴定技术研究 李正西 沈佐锐 昆虫学报 2002年 第05期

155. 我国麦蚜体内的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的检测 龚鹏 沈佐锐 李志红 昆虫知识 2002年 第03期

156. 米缟螟的生物学特性 文礼章 李有志 沈佐锐 昆虫知识 2002年 第03期

157. 异色瓢虫的应用研究概况 王小艺 沈佐锐 昆虫知识 2002年 第04期

158. 昆虫远程鉴定方法 陈乃中 王龙文 陈克 周励治 施宗伟 沈佐锐昆虫知识 2002年 第04期

159. 山楂叶螨、苹果全爪螨及其捕食性天敌生态位的研究─—营养生态位 秦玉川 沈佐锐 黄可训 赵玉珍 生态学报 1994年 第01期

160. 单头蚜虫黄瓜花叶病毒的检测(英文) 周士军 沈佐锐 李怀方 管致和 Entomologia Sinica 1994年 第02 期

161. 苏云金芽胞杆菌杀虫晶体蛋白 CryⅣD基因在无晶体突变株中的克隆和表达 宋敦伦 沈佐锐 陈亚华 刘子铎 喻子牛 Entomologia Sinica 1995年 第03期

162. 北京地区早熟甘蓝一代菜粉蝶防治指标研究 蓝建东 蔡宁华 魏德忠 沈佐锐 广西植保 1996年 第01期

163. 农业综合发展中的生态学机遇 沈佐锐 中国科学基金 1997年 第01期

164. 国际植保信息技术发展现状 沈佐锐 植物保护 1997年 第03期

165. 麦豆连作田套种油菜对大豆害虫及其天敌的生态效应 夏桂平 沈佐锐 安徽农业科学 1997年 第01期

166. 昆虫数学形态学研究及其应用展望 沈佐锐 于新文 昆虫学报 1998年 第S1期

167. 昆虫学多媒体信息获取与处理方法的初步研究 张星 沈佐锐 昆虫学报 1998年 第S1期

168. 农作物重大害虫发生规律研究与“九五”趋势分析 胡伯海 沈佐锐 昆虫学报 1998年 第S1期

169. 中国虱■属一新种和二新记录种(■目:虱■科) 李志红 沈佐锐 李法圣 张宝峰 昆虫学报 1998年 第S1 期

170. 田间麦蚜图象的边缘检测研究 于新文 沈佐锐 昆虫学报 1998年 第S1期

171. 英特网与昆虫学研究的信息资源 赵中华 沈佐锐 张星 昆虫知识 1998年 第02期

172. 北京地区蔬菜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乔晓军 沈佐锐 苏红田 北京农学院学报 1998年 第04期

173. 棉花苗期棉蚜的二项式抽样设计及其精度分析(英文) 张光美 沈佐锐 赵中华 Entomologia Sinica 1998 年 第01期

174. 数学形态学在田间蚜虫图象处理中的初步应用 于新文 沈佐锐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1998年 第S3期

175. 负二项分布与昆虫种群空间格局分析的研究现状 沈佐锐 生物数学学报 1992年 第01期

176. 三种禾谷类蚜虫取样方法的研究 L.BARIDEAU P.DAGNELIE G.LATTEUR 沈佐锐 北京农业科学 1983年 第 05期

177. 谈谈昆虫生态学中的数学模型(一) 沈佐锐 昆虫知识 1985年 第05期

178. 谈谈昆虫生态学中的数学模型(二) 沈佐锐 昆虫知识 1985年 第06期

179. 用Peason Ⅲ型曲线拟合菜蚜种群空间分布型的初步研究 沈佐锐 管致和 P.Dagnelie J.Deltour 生态学报 1985年 第04期

180. 回归方程的两种置信区间 沈佐锐 植物保护 1985年 第03期

181. 数据的正态性及病虫害调查资料的变换 沈佐锐 植物保护 1985年 第05期

182. 植物保护基本知识 第五讲 电子计算机及其在植保科学中的应用 沈佐锐 河北农业科技 1985年 第05期

183. 菜蚜种群抽样理论的蒙特卡洛试验研究 沈佐锐 管致和 J.Deltour P.Dagnelic 昆虫学报 1986年 第04 期

184. Ridit分析法简介 沈佐锐 植物保护 1986年 第02期

185. 菜蚜种群空间格局动态的分析 沈佐锐 管致和 生物数学学报 1986年 第01期

186. 风洞在昆虫学研究中的应用 沈佐锐 植物保护 1987年 第01期

187. 美国植物保护生物科学研究的新动向(上) 沈佐锐 世界农业 1987年 第08期

188. 美国植物保护生物科学研究的新动向(下) 沈佐锐 世界农业 1987年 第09期

189. 美国昆虫学教育中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沈佐锐 高等农业教育 1988年 第06期

190. 三言两语 沈佐锐 植物保护 1988年 第05期

191. 基于微卫星标记的桃蚜种群寄主遗传分化 韩明花 王永模 王哲 沈佐锐 昆虫知识 2009年 第02期

192. Wolbachia在我国不同地理种群的玉米螟赤眼蜂中的分布 刘宏岳 宋月 王哲 沈佐锐 昆虫知识 2009年 第02期

193. Wolbachia在玉米螟赤眼蜂内的三重感染(英文) 宋月 沈佐锐 王哲 刘宏岳 昆虫学报 2009年 第04期

194. 图像处理技术在植物叶面特征提取中的应用 吴文蔚 高灵旺 王宇菲 沈佐锐 山西农业科学 2009年 第06 期

195. 基于WebGIS的农业病虫害预测预报专家系统 刘明辉 沈佐锐 高灵旺 张跃进 王建强 姜玉英农业机械学报 2009年 第07期

196. 农业病虫害监测预警信息技术链研究与设想 高灵旺 沈佐锐 夏冰 姜玉英 中国植保导刊 2009年 第11期

197. 大气CO_2与吡虫啉对甘蓝土壤细菌与微生物生物量C的影响 姚艳红 戈峰 沈佐锐 生态学报 2010年 第01 期

198. 植保信息咨询服务系统:农学科技信息服务的成功尝试 沈佐锐 高灵旺 中国教育网络 2005年 第Z1期

199. 环境温度对熊蜂体温的影响 李振宇 冯夏 沈佐锐 耿金虎 粮食安全与植保科技创新 发表时间:2009-10 -27

荣誉奖励:


 

1.于2008年荣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第一名)。

2.于2003年荣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第二名)。

3.于2001年荣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第一名)。

4.于1992年荣获政府特殊津贴。

5.于1991年荣获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办公室联合授予的“中国有突出贡献的博士”称号。

6.荣获国家计算机著作权16项(其中6项为第一完成人)。

7.荣获国家专利4项(第一完成人)。

媒体报道:


 

沃土中的希望——专访中国农业大学沈佐锐教授

来源:科学中国人

据世界粮农组织(FAO)估计,世界农作物病虫害造成的自然损失率为30~40%。在我国,如果不加以防治,每年由于农业病虫危害造成的粮食损失可高达1.5亿吨以上;而经过有效的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每年可挽回损失1/2到2/3的损失。为了有效地防治农作物病虫害,就必须有效地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监测和预报。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农业大学沈佐锐教授着手计算机在植物保护上的应用这个课题时,我国的病虫害监测预报手段还很落后,监测预报的实效性差,预报的准确率低,技术惠及的覆盖面窄,这诸多因素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进程。

为改变这种现状,沈佐锐教授及其带领的中国农业大学团队与各级植保部门和农科院植保所、信息所等单位密切结合,进行了20多年坚持不懈的研究探索。

铁肩担重任

上世纪80年代初是“十年动乱”之后百废待兴的历史时期。那时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报的技术体系存在诸多薄弱环节:田间调查缺乏标准,手查目测费力费时,主观性强,代表性差;监测数据传输是手工操作,工作量大,容易失误;预报方法单一,准确度低;以纸质文件或广播通知的方式发布预报信息,不能及时准确地到达广大农村,进入农户……同时,我国地域广袤,各地农业生产环境和作物种植制度差异大,病虫害种类多,生产经营分散,农民素质较低,大部分农业生产者不能识别农作物病虫害种类和掌握发生动态。而植保专家又远离农村,很难给予农民及时的指导。特别是西部地区,这一问题尤为突出。就是到今天,这依然可以说是我国的国情。

农作物病虫害是农业的重大自然灾害,而准确监测预警和及时发布预报信息则是科学防控的基础。为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环境生态安全,我国政府始终把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作为重点工作。近年来,农业部在强调“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的同时,又强调“绿色植保”和“公共植保”的实施。我国虽然已经建立起由中央、省、县三级机构组成的病虫监测预警的组织体系,但是在技术手段上仍然难以满足生产的需求,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的需要。

为了大地的丰收,为了硕果累累的秋天,沈佐锐教授带领一支产学研相结合的团队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勇挑重担,肩负起《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网络平台建设及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的科研使命。

勤奋铸华章

我国的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网络平台,是以“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监控信息系统”为核心的、世界同类网络平台中规模最大的、用户群最广的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网络平台。基于这个平台的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数字化系统,集中解决了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中数据采集传输、分析预测和预报发布3大环节中的瓶颈问题,将整个业务流程按“种类识别→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管理→数据分析→预测结果→预报发布”分布,集成了数据库技术、标准化网站群技术、地理信息技术、计算机视觉技术、移动终端交互技术、卫星定位技术、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研究解决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业务流程各环节中的难点和关键问题,提高监测预警的自动化程度、信息资源共享率和利用率,实现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信息的数字化管理、网络化传输、可视化发布和病虫害远程诊断,使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的科技水平全面提升和大幅度跨越。同时,创建了植保信息技术的新分支学科,使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的现代化建设人才不断成长。

大浪淘沙,只有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科技成果才是我们需要的“真金”。沈佐锐团队的这项成果先后荣获省部级一等奖3次,二等奖3次,大大促进了我国农作物病虫数据采集的智能化、自动化,不但实现了病虫害识别的便捷化、普及化,还推动了病虫预测的精细化、实用化,并促进了病虫监测预警的标准化、信息化,为农业健康、稳定发展提供重要科技支撑。

痴心谋发展

为农业发展殚精竭虑,为植保事业兢兢业业,沈佐锐教授将自己的人生与“农”字已然融为一体。

记者:您和您的团队是如何开始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监控信息系统研究的?

沈佐锐:我本科时候学的是生物物理,研究生时学习了计算机应用。因此,当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多媒体功能日益完善时,将计算机技术用于病虫害防治领域似乎也是水到渠成。

记者:对这一科研成果,行业内是如何看待的?

沈佐锐:20年来,我们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如何把信息技术应用于病虫害监测预警与防治咨询。这项成果在国内植保界是得到公认的,也得到了国际学界的认可与好评。2006年,我受邀就ICT(信息与通信技术)在IPM技术推广上的应用成果到美国农业部和几个主要从事农业科研教育的大学做报告。2007年,美国派代表团到中国访问,了解IPM技术的推广情况,先后到达北京、成都、上海等多个地区,对这一技术成果给予高度评价。2008年,这一成果荣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记者:最初的一些技术创新,都是怎样产生的呢?

沈佐锐:我简单说一下。我们都知道,农作物病虫害的监测预警工作中,最重要的是数据来源,不妨以此为例。为了调查农作物病虫害情况,基层植保工作者必须亲自下到田间地头,不但效率低,还非常辛苦。现在,我们已经研究出几种方法部分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微小昆虫田间调查自动计数、红外光栅扫描昆虫计数、植物叶片自动分析、基于PDA+GPRS的病虫害数据采集系统、传感器+GPRS的田间气候数据采集器和分子生物学+GIS的微小昆虫迁飞路径分析系统。

记者:这一成果的应用对植保行业有怎样的意义?

沈佐锐:这一成果在全国植保系统的推广,将全面提升全国植保行业的水平。它不仅可用于病虫害的监测预警,还能扩展出新的功能,指导病虫害防治工作。

我们知道,病虫害的防治有一定的时机,错过了时机,就会用大量的农药,还不一定能挽回损失。而及时监测预报,不但能减少农药用量,挽回经济损失,还能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绿色植保。因此,将信息与通信技术(ICT)用于病虫害防治,对于农业生产实践大有裨益。这也是我们开展这一课题的初衷。

实实在在地解决一些农业生产中的问题,始终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记者:有人说,农村技术条件落后,你们如何完成资料收集、信息传递等整个过程呢?

沈佐锐:其实,农作物病虫害监控信息系统是通过与各级植保站的合作来实现整个流程的。从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到各省植保部门,再到下面的乡镇,都配备了比较先进的植物保护辅助设施,有利于我们的信息采集。然后,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发布的信息可以保证农民能够在第一时间收到植保信息,避免或者减少农业病虫害损失。改变了以往病虫害预防不及时,预防信息发布不及时等弊端。

从行政群体走到社会群体,再到农民家门口,是我们的基本技术思路。

记者:除了这一系统,您带领团队还开展过哪些项目?

沈佐锐:我们开展的项目其实很多。比如用于蔬菜生产的专家系统软件,就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非常实用。北京郊区农民在蔬菜生产中早已应用了这一软件,它图文并茂,可以进行网络查询和指导,效果非常不错。这项成果曾被国际组织报道,并获得2001年度北京市科技进步奖。

记者:目前,您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哪些方面呢?取得了怎样的进展?

沈佐锐:上述项目主要是针对四级植保站这样的专业队伍的,他们装备较好,人员素质较高,能够很快采用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现在,随着我国信息和通讯基础设施建设扩展到农村,我们正把主要精力转移到研究如何将科研成果直接送达农民手中,一些项目,包括3G为三农服务等,已经开展起来。过去,为了向农民推广植保新技术,我们常常是下到农村去搞宣传,给农民发放资料,但影响面小,效果一直不太理想。现在,我们已经走出实验室,与中关村的科技创新型公司相结合,利用数据融合技术,将互联网与电话网(固话和移动)相结合,直接解决农民在生产实践中遇到的个性化问题,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通过这项技术,农民就可以将固定电话、手机,直接打到呼叫中心。他们提出的问题会保存在网络数据库里,之后系统会通过数据库把问题发送给相关专家。很快,专家的解决方案就会通过语音或文字的形式回答农民。当然,这要跟电信运营商密切合作,我们力争达到这样的目标:“不改变农民现有的获取信息的习惯,不增加农民的一分钱负担,就让农民得到很好的信息服务。”

作为大学教授,应该教学和科研并重。我讲授昆虫生态学25年了,“二十五年磨一剑,霜刃尝试几度新。”这是我套用唐朝诗人贾岛的诗句,描述我编写研究生教材《昆虫生态学及害虫防治的生态学原理》的过程。我认为,教材的编写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它应该是在教学和科研实践中不断探索而有所斩获的创新过程。最近,我带的研究生少了,终于可以分出一部分精力将这部教材定稿。该书的内容共计18章,近80万字,分为三篇,上篇讨论昆虫生态学基础理论,在综述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分述昆虫与植物、昆虫与昆虫、昆虫与微生物的关系,以及处于如此复杂关系之中的昆虫生态对策。中篇从综述农林生态系统及其害虫开始,沿着“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综合防治”的思路,阐述害虫防治的生态学原理。下篇介绍昆虫生态学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包括:种群空间格局与农田昆虫调查,种群动态分析与单种群基本模型,种间相互作用模型与农林生态系统分析,生态信息学与植保信息技术概论,生物信息学与昆虫分子生态学概论。该教材刚刚由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出版,我计划再用两三年时间继续加工,使之成为精品。

农业是充满希望的沃土。

那里,生长着沈佐锐教授和同伴们的希望与梦想。

希望,在沃土中成长。

梦想,在汗水中闪光!

文章录入:zgkjcx    责任编辑: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广告说明 | 合作项目

    名称:科技创新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40577号-2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847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