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
从事玉米遗传育种研究工作。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代表性成果:在青贮玉米研究方面提出了我国青贮玉米育种方向和目标,提出了粮饲通用型的概念,制定了青贮玉米的试验技术与评价体系、青贮玉米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规程、国家青贮玉米品种审定标准和青贮玉米品质国家标准。成果获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
1、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优质高产青贮玉米品种筛选与机械化高效生产技术课题。
2、主持北京市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青贮玉米新品种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课题。
3、主持北京市农科城产业培育与成果惠民-优质高效节水青贮玉米新品种选育与示范推广课题。
4、主持北京市国家青贮玉米测试站建设项目。
5、主持国家青贮玉米区域试验和北京市青贮玉米区域试验工作。
6、北京农业育种基础研究创新平台项目:超级玉米杂交组合选配及筛选研究,2009-2011,横向联合。
7、北京市教委:特用玉米品质性状的遗传分析和QTL定位。
8、2014年国家青贮玉米品种试验实施方案。
9、科技成果转化与服务项目:生态型安全优质饲料及饲料添加剂成果转化与服务,2007。
10、北京农业育种基础研究创新平台项目:超级玉米杂交组合选配及筛选研究,2005-2007,横向联合。
11、北京市农委课题:高产优质青贮玉米杂交种综合配套技术试验示范,主持人,2004–2005。
12、北京市教委课题:应用双价抗病基因选育青贮玉米自交系,主持人,2002-2004。
13、北京市科委课题:优质小麦和双高玉米新品种的选育,主持人,2001- 2003。
14、北京市教委课题:高产优质抗逆玉米杂交种的选育,主持人,1996-2000。
15、北京市科委课题:早熟高产抗逆玉米杂交种的选育,主持人,1995-1999。
16、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硬胚乳高蛋白高赖氨酸玉米新种质的选育,主要参加人和完成人,1993-1995。
17、北京市教委课题: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的选育,1986-1992。
18、北京市科委课题:高产节水小麦新品种的选育,主要参加人和完成人,1987-1992。
19、北京市教委课题:高产节水小麦新品种的选育,主要参加人和完成人,1984-1986。
研究成果:
1984年以来,从事小麦和玉米遗传育种研究工作,完成北京市科委、北京市教委、北京市农委和北京市自然基金课题9项。育成6个小麦新品种,其中北农1号、北农2号、北农3号、北农66通过北京市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北农67山西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北农9549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育成北白糯1号、北白糯601、北农青贮303、北农青贮208、北农青贮308、北农青贮316、北农青贮318、北农青贮356、北农青贮368、北农青贮3651、北农青贮3740、北农851、北农 861和北农486等玉米新品种。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参编教材和专著8部。获农业部科技进步贰等奖1项,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北京市星火科技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
在小麦育种研究工作方面,提出了在保证足够亩穗数前提下,主攻一穗粒重和选育高产、优质、矮秆、大穗、大粒、多穗、较早熟、抗寒性强、高抗条锈、高抗白粉、抗早衰、落黄好的育种目标。
在优质蛋白玉米育种方面,选育出18个蛋白质含量15.29% - 22.88%,赖氨酸含量0.46% - 0.64%的高蛋白高赖氨酸玉米新种质。
在青贮玉米研究方面,对我国青贮玉米的育种目标和育种策略进行了论述,提出了粮饲通用型的概念;制定了青贮玉米的试验技术与评价体系;制定了青贮玉米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规程;作为主要参加人,制定了国家青贮玉米品种审定标准和青贮玉米品质国家标准。目前,正在主持国家青贮玉米区域试验工作。
1 大京九26 任伟;张玉强;潘金豹;丁光省;张根旺;王方明 河南省大京九种业有限公司 2017
2 矮秆大穗高产小麦新品种选育与应用 潘金豹;张秋芝;马志强;肖世和;祖茂堂;周进宝;南张杰;邢振贵;张秀英;高中全;张建平 北京农学院 2011
3 北农青贮316的选育与推广 潘金豹;张秋芝;杜晓林;南张杰;郝玉兰 北京农学院 2006
4 北农青贮318的选育与推广 潘金豹;张秋芝;南张杰;杜晓林;郝玉兰;张建平;高中全 北京农学院 2006
5 《玉米高产新技术》的出版及普及应用 潘金豹;石德权;庄铁成 北京农学院 2006
6 高产奶牛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集成与示范 蒋林树;刘文奇;张振新;乔绿;李锡志;张振山;陈华林;韩广文;石万海;马翀;李纪平;刘克锋;潘金豹;方洛云;李志敏;黄文明 北京农学院 2006
7 北农青贮308的选育与推广 潘金豹;郝玉兰;张秋芝;南张杰;杜晓林 北京农学院 2003
8 北农青贮303的选育与推广 潘金豹;张秋芝;南张杰;郝玉兰;杜晓林 北京农学院 2002
9 北农青贮208的选育与推广 潘金豹;张秋芝;南张杰;杜晓林;郝玉兰 北京农学院 2001
10 北农9549的选育与推广 潘金豹;张秋芝;白宝良 北京农学院 2000
制定国家标准:
1、青贮玉米品质分级GB/T25882-2010。
标准起草单位:全国畜牧总站、农业部全国草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农学院。
标准主要起草人:余鸣、李存福、玉柱、潘金豹、石守定、杨清峰、李玉荣、刘芳、尹晓飞。
发明专利:
[1]史利玉,王凯欣,尚玘玘,王国梁,潘金豹. 一种快速测定植物蔗糖合成酶活性的方法[P]. CN109355353A,2019-02-19.
[2]王晔,田晓莉,侯玉茹,潘金豹. 一种高成活率的棉花嫁接方法[P]. CN105265192B,2018-01-09.
[3]南张杰,史冬梅,张秋芝,潘金豹,王晔,杨柳. 青贮玉米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测定方法[P]. CN107167550A,2017-09-15.
[4]王维香,曹昭君,卢敏,孙清鹏,韩俊,王晔,潘金豹. 一种稻瘟菌产孢专用培养皿[P]. CN205528757U,2016-08-31.
[5]王晔,田晓莉,侯玉茹,潘金豹. 一种高成活率的棉花嫁接方法[P]. CN105265192A,2016-01-27.
[6]韩俊,刘志勇,潘金豹,谢皓,康恩宽. 鉴定小麦新矮秆主效QTL的分子标记的引物对、方法及应用[P]. CN104531882A,2015-04-22.
[7]谢皓,韩俊,潘金豹,杨柳,陈学珍,南张杰,康恩宽. 一种用于测定豆类种子活力的装置[P]. CN202979624U,2013-06-12.
[8]谢皓,陈学珍,潘金豹,杨柳,康恩宽,韩俊,南张杰. 一种植物种子发芽盒[P]. CN202841870U,2013-04-03.
[9]谢皓,陈学珍,潘金豹,杨柳,康恩宽,韩俊,南张杰. 一种植物种子发芽盒[P]. CN102893724A,2013-01-30.
论文专著:
出版专著:
:
1、《玉米地膜覆盖栽培 玉米种植玉米》(书+光盘),潘金豹,等,金盾出版社,ISBN:9787508251080,2012。
2、《玉米种植技术》, 潘金豹 等编著,金盾出版社,2008。
3、《玉米农艺工培训教材》,潘金豹,金盾出版社,2008。
4、《良种繁育技术》 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教材,中共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
5、《玉米高产新技术》,石德权,庄铁成,潘金豹,金盾出版社,2006。
6、《玉米病虫害防治》,潘金豹 等编著,金盾出版社,2008。
发表论文:
[1]卢雨晴,崔淑娜,张红伟,郑军,潘金豹,张秋芝.利用杂交种群体解析玉米酸性洗涤纤维含量的遗传基础[J/OL].分子植物育种:1-11[2022-08-24].
[2]王晔,南张杰,张秋芝,潘金豹.裹包青贮生产技术规程[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1(23):79-80+90.
[3]王晔,石雅琪,刘呈,刘雅然,南张杰,张秋芝,潘金豹.水氮互作对青贮玉米产量和青贮品质的影响[J].草业科学,2021,38(11):2247-2254.
[4]王晔,南张杰,张秋芝,潘金豹.东华北区优质高产青贮玉米品种筛选试验技术规范[J].农业科技通讯,2021(10):175-176+285.
[5]林淼,张秋芝,史利玉,刘蓓,王红武,潘金豹.玉米秸秆消化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J].作物杂志,2020(06):23-29.
[6]林淼,张秋芝,史利玉,刘蓓,王红武,潘金豹.青贮玉米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全基因组关联分析[J].玉米科学,2021,29(02):8-15.
[7]尚玘玘,张德贵,王凯欣,王国梁,潘金豹,李新海,史利玉.我国玉米自交系茎秆性状多样性分析[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20,21(02):321-329.
[8]史利玉,王程,潘金豹.《植物数量遗传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9(13):101-102.
[9]王晔,南张杰,潘金豹,张秋芝.农学类专业校企育人机制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8(35):175-176.
[10]林士雯,潘金豹,卢敏.玉米Zma006292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8,33(03):28-34.
[11]陈艳霞,南张杰,潘金豹,王晔.青贮玉米不同器官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6,31(03):16-22.
[12]伊巴代提·喀迪尔,周蓉,朱怀稼,高珊,艾西克亚尔·麦麦提,祖祎祎,潘金豹,卢敏.玉米ZmNAC1基因的克隆与分析[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6,31(02):16-21.
[13]纪艺红,张彦彦,潘金豹,于涌鲲,卢敏,韩俊,南张杰,孙清鹏.蛋白激酶C的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英文)[J].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6,17(01):42-44+160.
[14]祖祎祎,伊巴代提·喀迪尔,孙清鹏,潘金豹,卢敏.高粱SbNAC0584基因克隆与表达分析[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6(04):497-502.
[15]赵昇,王晔,南张杰,潘金豹,张秋芝.青贮玉米不同器官与产量和品质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5,31(15):22-27.
[16]祖祎祎,伊巴代提·喀迪尔,潘金豹,孙清鹏,韩俊,王维香,卢敏.高粱SbNAC1基因克隆及初步分析[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5,30(03):6-9.
[17]刘建怡,张彦彦,宋玉峰,潘金豹,韩俊,南张杰,王维香,史利玉,王晔,孙清鹏,卢敏.玉米ZmCKX基因的克隆及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5,31(11):130-136.
[18]孔曼丽,李彩云,孙清鹏,卢敏,王维香,潘金豹,韩俊.玉米E3泛素连接酶类基因ZmGW2-1的克隆及表达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4,41(06):1004-1011.
[19]韩俊,万平,潘金豹,谢皓,南张杰.《植物育种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4,12(04):85-87.
[20]李彩云,孔曼丽,孙清鹏,卢敏,王维香,潘金豹,韩俊.基于OsGS5的玉米同源基因ZmGS5的克隆[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4,29(03):14-17.
[21]吴春霞,王绍辉,潘金豹.都市型高等农业院校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质量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16):126-128.
[22]孔曼丽,李彩云,孙清鹏,卢敏,王维香,潘金豹,韩俊.玉米ZmGW2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34):13120-13122.
[23]李梅,潘金豹,秦岭.创新大学二级管理运行机制[J].北京教育(高教),2012(10):51-53.
[24]王彦威,潘金豹,韩俊,张秋芝,南张杰,孙清鹏.玉米NAC转录因子片段的克隆及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2):159-163.
[25]谢皓,潘金豹,张喜春.农学专业生产实习方式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2012(02):74-77.
[26]孙清鹏,李娜,于涌鲲,赵福宽,万善霞,潘金豹.LeWRKY2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12,45(07):1257-1264.
[27]谢皓,潘金豹,陈学珍.都市型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与实践——以北京农学院农学专业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12(01):53-56.
[28]李洋洋,于涌鲲,万善霞,赵福宽,孙清鹏,于同泉,潘金豹.IP_3敏感的钙离子通透性通道参与茉莉酸诱导的钙动员(英文)[J].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1,12(09):1265-1269.
[29]陈丽,韩俊,王彦威,李震,王聪,潘金豹.青贮玉米不同部位干物质量对中性洗涤纤维含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0):5935-5936.
[30]赵波,叶剑,金文林,曾潮武,吴宝美,濮绍京,潘金豹,万平.不同类型小豆种质SSR标记遗传多样性及性状关联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11,44(04):673-682.
[31]朱瑾,郝玉兰,张秋芝,南张杰,李莹莹,李素坤,潘金豹.青贮玉米秸秆中性洗涤纤维与蔗糖合成酶活性之间的关系[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2):63-66.
[32]佟星,赵波,金文林,曾潮武,刘红霞,吴宝美,濮绍京,陈学珍,潘金豹,万平.理化诱变小豆京农6号突变体的鉴定[J].作物学报,2010,36(04):565-573.
[33]李素坤,张秋芝,郝玉兰,南张杰,朱瑾,陈丽,潘金豹.玉米成熟期茎秆石蜡切片方法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08):3935-3937.
[34]张秋芝,潘金豹,南张杰,郝玉兰.北农青贮208玉米不同发育时期营养品质性状分析[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9,24(04):5-6.
[35]赵金芳,张国柱,贾慧敏,马淑芹,潘金豹.发挥专业教师党员作用 加强大学生党建工作[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8,23(S1):90-91.
[36]张春原,杨国航,王元东,潘金豹.不同玉米品种的青贮产量和营养品质比较分析[J].作物杂志,2008(03):38-39.
[37]潘金豹.北农系列小麦品种的研究与开发[J].中国科技奖励,2008(05):23.
[38]赵久然,杨国航,孙世贤,张春原,潘金豹.国家青贮玉米品种区域试验现状及发展趋势——国家玉米品种区试系列介绍Ⅳ[J].作物杂志,2008(01):85-89.
[39]郝玉兰,张秋芝,南张杰,潘金豹.不同生育时期青贮玉米主要性状变化规律的研究[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7(02):6-9.
[40]张秋芝,潘金豹,南张杰,郝玉兰.不同种植密度对青贮玉米品质的影响[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7(02):10-12.
[41]潘金豹,张秋芝,高中全.冬小麦新品种“北农9549”栽培规程[J].北京农业,2006(09):39.
[42]张秋芝,潘金豹,郝玉兰,南张杰,吴金锁,冯卫华.不同种植密度和地点对青贮玉米杂交种生物产量的影响[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6(03):18-22.
[43]张秋芝,潘金豹,郝玉兰,王亚男.美国玉米群体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分析[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5(03):15-19.
[44]郝玉兰,潘金豹,张秋芝,南张杰.糯玉米籽粒不同发育时期营养品质的变化[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5(02):14-18.
[45]郝玉兰,潘金豹,张秋芝,杨靖.不同生育时期水淹胁迫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3(06):58-60+63.
[46]郝玉兰,潘金豹,张秋芝,李爱萍.不同生育期水分胁迫对玉米叶片CAT和MDA的影响[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3(03):178-180+222.
[47]杨剑平,徐红梅,王文平,潘金豹,肖娜.水杨酸和渗透胁迫对玉米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3(01):7-9.
[48]张劲柏,李仁昆,高飞,潘金豹.谈青贮玉米在农业生产中的经济价值[J].种子世界,2003(03):43.
[49]张劲柏 ,李仁 ,昆高飞 ,潘金豹.青贮玉米的经济位势[J].北京农业,2003(02):32.
[50]张劲柏,李仁昆,高飞,潘金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新锐——青贮玉米[J].世界农业,2003(01):51-52.
[51]张劲柏,李仁昆,高飞,潘金豹.青贮玉米的发展现状及潜力[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2(S1):30-31.
[52]潘金豹,张秋芝,郝玉兰,石德权.我国青贮玉米育种的策略与目标[J].玉米科学,2002(04):3-4.
[53]郝玉兰,潘金豹,张秋芝,张露.玉米穗位叶蛋白质含量等生理性状的变化研究[J].玉米科学,2002(04):32-34.
[54]潘金豹 ,张秋芝 ,郝玉兰 ,南张杰.青贮玉米的类型与评价标准[J].北京农业,2002(11):27-28.
[55]杨剑平,段碧华,潘金豹,韩宝平,王文平,辛莉,范洪琳.水杨酸和水分胁迫对玉米苗过氧化氢代谢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2(02):8-11.
[56]杨剑平,潘金豹,王文平,范洪琳,辛莉.水杨酸对水分胁迫下玉米根系膜脂过氧化的影响[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2(01):8-12.
[57]金文林,潘金豹.农学专业课及骨干课程体系的优化整合[J].高等农业教育,2002(02):50-52.
[58]张秋芝,潘金豹,郝玉兰,王志忠.4个美国玉米群体主要农艺性状初步分析[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1(03):22-26.
[59]张秋芝,潘金豹,郝玉兰.玉米自交系籽粒物理性状和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初探[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1(02):12-15.
[60]赵波,白宝良,金文林,陈学珍,谢皓,潘金豹.实践性课程《农事学》第三阶段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1(02):81-85.
[61]金文林,赵波,白宝良,孙祎振,陈学珍,谢皓,潘金豹.农事学:实践性教学课程的设立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1(04):58-59.
[62]张秋芝,潘金豹,郝玉兰.玉米自交系穗部主要性状的配合力分析[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0(04):1-5.
[63]金文林,赵波,白宝良,孙祎振,陈学珍,谢皓,潘金豹.实践教学课程《农事学》的设立与思考[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0(04):84-90.
[64]潘金豹,刘采苓,张秋芝,郝玉兰,郭蓓.奥帕克-2背景下玉米杂种后代蛋白质含量的表现[J].北京农学院学报,1997(01):19-23.
[65]潘金豹,刘采苓,张秋芝.双高玉米育种中的若干问题[J].北京农业科学,1997(01):23-25.
[66]蒋作甫,刘采苓,潘金豹,刁福山,兰希骞,郝玉兰,张秋芝.玉米高蛋白高赖氨酸新种质的选育及相关性研究[J].北京农学院学报,1994(02):1-7.
[67]翟凤林,张发成,白如云,邓海,潘金豹.小麦杂种后代性状选择效果的研究(第二报)[J].北京农学院学报,1986(00):49-53.
[68]翟凤林,张发成,潘金豹,李华.小麦新品系F122高产抗旱性机制的初步探讨[J].北京农业科学,1986(02):17-22.
[69]翟凤林,张发成,潘金豹.抗旱高产小麦新品系选育初报[J].北京农学院学报,1985(00):127-129.
报纸文章:
1 青贮玉米的经济位势 张劲柏; 李仁昆; 高飞; 潘金豹 农民日报 2002-12-05
农民日报报道:
二十多年潜心研究 他们扛起我国青贮玉米育种大旗
2022-08-20 18:07
我国青贮玉米育种和生产利用发展较晚,2000年以前主要使用玉米秸秆、玉米农家种、分蘖型玉米或普通玉米代替,生物产量低,且营养品质难以保证,严重影响了牛奶品质和养牛业发展,畜牧业迫切需要高产优质青贮玉米品种。
从1999年开始,北京农学院青贮玉米育种团队在潘金豹教授的带领下, 辛苦耕耘20多年,以解决我国青贮玉米种质资源卡脖子问题为己任,以让中国人完全喝上国产优质牛奶为目标,潜心研究我国青贮玉米种质创新工作,为我国青贮玉米育种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我国农民增收致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增添了力量。
20多年默默奉献,20多年春华秋实。如今,潘金豹身兼农业农村部玉米专家指导组专家、国家青贮玉米品种测试站负责人、国家青贮玉米区域试验和北京市青贮玉米区域试验主持人、中国种子协会青贮玉米分会副会长等多个职务,曾获农业农村部科技进步奖、北京市星火奖励、北京市科技进步奖等多个荣誉。在教学领域,获得过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首次在我国建立青贮玉米体系
并提出育种目标
1998年,潘金豹教授作为访问学者到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从事青贮玉米种质创新研究,一年后学成回国。北京农学院青贮玉米团队在他的带领下,经过20多年的南繁北育和潜心研究,使我国青贮玉米育种取得重大突破。
潘金豹首次纠正我国对青贮与青贮玉米的模糊概念,明确了青贮玉米与普通玉米、青饲玉米的区别,厘清了青贮玉米的概念,提出了专用型青贮玉米是青贮玉米的主要发展方向,制定了青贮玉米的育种目标,为开展青贮玉米遗传育种研究奠定了基础。首次提出青贮玉米具有产量高、营养丰富、易青贮等特点,是发展节粮型畜牧业不可或缺的基础饲料,对我国“节粮型”畜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潘金豹在我国首次提出了以“规模种植、订单生产、精量播种、合理增密、科学肥水、春夏播搭配、适时机械收获”等为主要内容的青贮玉米配套高产栽培技术规程,并在生产中进行大面积示范和推广应用。实现青了贮玉米生产良种良法配套,充分挖掘并发挥了高产优质青贮玉米新品种以及栽培技术的产量潜力,使青贮玉米亩产可达到5000公斤以上。
潘金豹还首次理顺了多年困扰畜牧业对青贮饲料品质需求关系,提出大力发展青贮玉米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节粮型畜牧业,促进我国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
按照潘金豹提出的青贮玉米育种目标,经过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我国青贮玉米育种水平大幅度提升。无论是从生物产量上进行比较,还是从品质上进行比较,我国青贮玉米新品种都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促使我国以奶牛业为主体的草食家畜得到较大发展,进一步提高了我国奶业产量和品质。
青贮玉米新品种助力
乡村振兴和农民脱贫致富
青贮玉米具有产量高,营养丰富等特点,是提高饲养水平、提高产奶量和提高鲜奶品质量简洁和最安全的途径,是发展反刍动物养殖业不可或缺的基础饲料。
潘金豹团队育成的具有生物产量高、青贮品质优良、综合抗性好、适应区域广和易制种的青贮玉米新品种20个,其中国审品种2个,省级审定品种18个。2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成功科技成果转化给我国规模较大的青贮玉米种业公司。北农青贮208自2012年开始大面积推广种植,累计推广面积达到 159万亩;北农青贮368近五年累计推广50万亩,累计示范推广种植250余万亩,新增生物产量1.25亿公斤,新增产值约3.75亿元。2012年《玉米高产新技术》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作为第一完成单位,2015年《青贮玉米育种体系的构建及新品种选育与推广》获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
种植品质优良的青贮玉米提高了种植农户单产的经济效益。我国青贮玉米经过20多年种植,面积由百万亩到现在的近6000万亩,按生物鲜重计算,平均亩增产500公斤,共增产3000亿公斤,每公斤平均按0.30元计算,增创产值900亿元。为农民脱贫提供了优质种子保障,加快了乡村振兴的步伐。
我国有近6000万亩土地种植青贮玉米,为畜牧业养殖户提供了充足的优质饲料来源;提高了牛羊繁殖率、肉质品质,过去3亩青贮玉米养一头牛,现在5亩地养2头牛,多养30万头奶牛,一头奶牛全年产奶量增产100公斤,全年增产牛奶3000万公斤。特别是在广袤的农牧交错区种植青贮玉米,带动了牧区养殖业的不断发展,
此外,青贮玉米种植面积和单产的提高,加速了我国乳品企业的振兴和奶业品质的提高,基本满足了居民对肉质和乳制品品质的需求。青贮玉米品质的提高,极大提高了我国乳制品品质,中国人喝中国牛奶变成了现实,同时提高我国婴幼儿奶制品质量,为下一代健康生长提供了保障。
依托潘金豹教授团队,北京农学院与优质种业公司密切合作,先后在新疆昌吉、甘肃临泽、北京密云等地建利教授工作站。通过校企合作,充分发挥学校的科研能力和企业的开发能力,实现校企合作共赢。与新疆昌吉的九圣禾种业有限公司签订了《玉米新品种合作选育协议》,企业提供1000万研发经费,用于玉米新品种选育,加快青贮玉米产业发展,助力新疆地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来源:农民日报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报道:
从“教学实验”到“实验教学”的蜕变
——访北京农学院植物生产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潘金豹
【摘要】:推出数十种学生专业技能训练项目,实施教师与学生的双向实验教学考核,将最新科研成果融入实验教学;丰富实验教学内容,创新实验教学手段,将实验场地开放,将实验时间开放,将实验仪器开放。北京农学院植物生产实验教学中心近年来在实验实践教学方面不断出新。学生因此很受益:实践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创新竞赛中屡获佳绩,以良好的实践动手能力深受用人单位好评。前不久,该中心成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就该中心的建设与发展,记者近日采访了中心主任潘金豹。
来源:《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4年07期
科学中国人报道:
情浓无悔拥大地 待过春华看秋实
-----记北京农学院植物科学技术系党总支书记潘金豹
初见潘教授,四十多岁的他并没有什么特别,身材略微瘦削,穿着朴素。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平凡”的学者,却在科技岗位上用真诚点燃了天下农民依靠科技致富的希望之火,用挚爱谱写出了农业科技推广的华丽诗篇。“只有为农民把实事办实,好事办好,才能让植科系花香京郊四野。”这是北京农学院植物科学系党总支书记潘金豹经常说的一句话。
潘金豹,北京作物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品种审定委员会玉米专业组委员。先后从事小麦育种和玉米遗传育种研究工作,完成北京市科委课题3项,北京市教委课题3项,北京市农委课题1项。育成小麦品种6个,其中国审品种1个;育成玉米品种4个。获得北京市星火科技二等奖1项,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编教材和编著6部。太多的荣誉与头衔给了这位专家博士,而这里我们觉得他更是学者、老师、农民们的知心人, “艰苦奋斗、勤于实践、崇尚科学、面向基层” 是他一直坚持的信念。
青贮玉米,让牛羊吃得更“少”更“好”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畜牧业的迅猛发展导致对饲料粮的需求迅速增加,饲料短缺成为了限制畜牧业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解决肉食需求与粮食短缺矛盾的唯一办法就是我国必须走“节粮型”的畜牧业发展道路,即大力发展牛、羊等草食家畜,适度减少猪、鸡等养殖比例,将牛、羊的比重由目前的9.4%提高到20%以上,将猪肉的比重由目前的76.8%下降到50%以下。而依靠农区发展草食家畜的主要饲料应该是青贮饲料,青贮玉米则是青贮饲料的主要原料来源极广,青贮玉米是高产饲料作物,营养成分十分丰富,被认为是“近似完美”的青贮原料。因此,青贮玉米对我国“节粮型”的畜牧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早在1993年,潘教授就意识到了青贮玉米对于我国未来畜牧业的重要意义,所以义无返顾地投入到对青贮玉米的探索之中。无数个日日夜夜,多少个田间地头,熟悉的实验室,都成了他永恒的战场。经过多年研究,明确了我国青贮玉米的育种目标和育种策略,提出了粮饲通用型的概念,制定了青贮玉米的试验技术与评价体系,制定了青贮玉米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规程,制定了国家青贮玉米品种审定标准和国家青贮玉米品质分级标准,育成3个青贮玉米新品种。
潘教授介绍说,青贮玉米有3种类型:青贮专用型玉米、粮饲兼用型玉米和粮饲通用型玉米。青贮专用型玉米是指产量高、品质好,专门用做青贮的玉米品种;粮饲兼用型玉米是指在玉米籽粒成熟期,先收获玉米籽粒用于粮食或配合饲料,然后再收获青绿的秸杆用作青贮;粮饲通用型玉米是指该玉米品种既可作为普通玉米品种,在成熟期收获籽粒,用于食物或配合饲料,也可作为青贮玉米品种,在乳熟期至蜡熟期期间收获包括果穗和秸杆在内的全株,用于青贮饲料。实际上,粮饲兼用型玉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青贮玉米,是持绿性较好的普通玉米,籽粒收获后,秸杆用于青贮,属于玉米秸杆的利用范畴。由于在玉米籽粒成熟期,玉米秸杆的营养品质显著下降,适口性明显降低,会严重地影响牛、羊对玉米秸杆的摄入量和消化率,因此,利用粮饲兼用型玉米品种的玉米秸秆做青贮饲料不是发展方向。
潘教授认为,大力发展粮饲通用型玉米前景广阔,应该重点选育并大力推广粮饲通用型玉米杂交种。粮饲通用型玉米杂交种不仅具有籽粒产量高、生物产量高和植株饲用品质好等优点,而且在生产上具有重要意义。考虑到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能力和各地区的特殊情况,近期内(5-10年),在经济较发达地区以粮饲通用型玉米杂交种为主,青贮专用型玉米杂交种为辅,大力推广生物产量高、品质好的青贮通用型玉米杂交种;在生活较贫困地区,适度推广粮饲兼用饲型玉米杂交种。从中长期考虑,应以大力推广粮饲通用型玉米杂交种,适度推广青贮专用型玉米杂交种。
对于青贮玉米的未来,潘教授像对自己的孩子,充满了信心和渴盼,他认为,青贮玉米产业化应以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按政府扶持下的“公司+农户”模式,形成龙头企业带动的产销衔接、利益联结的产业化经营体制,发展集约化经营,实现专业化、区域化、规模化终止,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竞争力。
潘教授认为,政府应从几个方面对青贮玉米进行扶持:1.设立青贮玉米良种选育和技术攻关资金,用于青贮玉米新品种的选育、引进和综合配套技术研究。2.建立青贮玉米良种推广资金,用于青贮玉米优良品种的推广,对农民使用的优良品种进行适当补贴,促进青贮玉米优良品种的快速发展。3.实施青贮专用机械补贴,用于青贮玉米生产、加工、青贮和运输等设备的购置补贴,促进青贮玉米生产机械化作业水平。4.对龙头企业给予倾斜政策,扶持一批有竞争力的企业。5.采取收购价格与流通补贴分离,实行生产与收入补贴,保护农民的利益。
因地制宜,叫小麦喝得少来产得多
如果有人说,小麦不浇水也同样能丰产,您会相信吗?我想多数像我一样的“农盲”一定会诧异:怎么可能,怎么可能?可是有人就种出了这“省水”的小麦,这就是北京农学院植物科学系潘金豹教授和他的团队。
“头水早、二水赶,三水四水紧相连,一直浇到麦开镰。”这条农谚形象地说明了传统种植方式中多浇水对小麦高产的重要作用。如今,在北京市密云县,小麦不再“喝水”,却仍能达到相当的产量。
北京属于资源性重度缺水的特大型城市,人均水资源不足300立方米,只占全国的1/8,世界的1/32。从2004年起,北京农学院植物科学系潘金豹教授带领课题组,在密云县开始了采用免灌溉旱作技术的创新和探索。课题组首先从品种入手,筛选出抗旱品种“北农67”。2004—2005年属于降水正常年份,“北农67”种植3亩,表现突出,亩产288公斤。2005—2006年,属于严重干旱年份,“北农67”试验面积30亩,平均亩产153公斤,表现出较强的抗旱性。2006—2007年,属于严重干旱年份,“北农67”试验面积350亩,平均亩产174公斤,最高产量275公斤。2007—2008年,“北农67”的播种面积3000亩。其次,课题组探索出培肥地力技术、冬小麦深耕技术、冬小麦播种技术、冬小麦冬春耧麦、压麦技术、冬小麦灌浆期叶面施肥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等配套技术。确保了不喝水的小麦有一定的产量。
如今,这一技术已经在郊区应用3万亩。专家们测算,如果北京市的100万亩小麦有一半采用这项技术,每年至少可节约灌溉用水0.8亿立方米,对于减少农业用水,缓解北京水资源紧缺具有重要意义。
诲人不倦,让现代农科队伍更大更强
对他来说,北京农学院植物科学技术系是他成长、成才、又毕生奋斗的地方。这里记载了他的生命历程,承载了他所有的悲欢,诸多的梦想。这些梦想,也在一天一天地实现着……
“植物科学技术系党总支最大的特点就是,注重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着重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团结和调动了一切可用资源,为北京新农村建设服务。我想,这是农业院校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的突出表现。”北京农学院前党委书记孙尧东这样评价植物科学系党总支。
2006年被评为北京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的北京农学院植物科学技术系党总支成立于2002年,在成立不足四年的时间里,他们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03年3月获北京市教育创新工程优秀集体;2003年5月获首都劳动奖状,2005年6月获北京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历数这些这些荣誉,潘教授的神色是骄傲的,也是谦逊的。骄傲的,是他拥有并肩作战的同事们,令他骄傲的朋友们。谦逊的,是他对自己的一再否定:“这些成绩都要归功于我那些可爱的战友们,他们付出了太多,跟着我这么多年,苦了大家,而我,能回报大家的只有心底那最真诚的感激啊”。诚然,荣誉是集体的,但是不可否认,军功章里不可缺少潘教授的浓墨重彩,不息掌声经久传达着人们对于一位忠诚于党的师者,忠诚于农科事业的科学家发自肺腑的敬意与祝愿,祝愿潘教授梦想成真,在科研和育人的道路上,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科技日报报道:
潘金豹:相中青贮玉米
三亚的天温暖潮湿。北方穿棉大衣,这地方就短裤短衫。潘金豹是十一年前来的三亚搞青贮玉米繁种。大部分时间总是像当地人一样穿得风凉。
老潘是北京农学院植物科技学院教授、党总支书记,五十开外,清瘦中透着硬朗。潘金豹属候鸟型的。三亚是十一月播种,三月收获。北京是四月播种,十月收获。老潘把三亚的活忙完就又回到北京,忙地里的活,年年月月重复劳动,两地都不耽误。
三亚是天涯海角。热带气候最适合种子繁育。因此,各农业领军人物像诸候一样拥到这里占上一亩三分地,画自家的锦绣前程。像水稻、玉米、棉花、蔬菜等等品种,都在这里一代代地体现着它的良好习性。再一代代地向全国各地以至于国外输出。
重复为玉米人工“交配”不嫌单调
老潘的玉米地有十五亩,地是少了点,但团队里的人却有七个。老潘是领军人物,但从不吆三喝四。向来是自己在玉米地里比别人干更多的活。他把玉米须上粘的花粉轻轻抖落,拿纸接着,再把它倒进另一个玉米的穗子上,套上纸袋。数万棵玉米一棵棵重复着机械式的动作,他不嫌单调,“这是父本,这是母本,用这种方法授粉。”老潘笑笑,边说边告诉那些看热闹的记者。原来老潘在为玉米做人工交配。
那边有一个女的叫张秋芝,是老潘的老搭档。她用一块布蒙着脸,戴着遮阳帽,也在那里刷刷地抖粉,再看看天,原来她的这一身打扮是为防三亚毒辣辣的太阳呢。
张秋芝在北京农学院是个三栖人物,虽说是高级实验师,可又搞科研,又当教师,还当后勤中心的副老总。这三栖放在她身上,她最喜欢科研。张秋芝有四十开外,可生性泼辣,放得开,拿得下,走到哪里都是笑声一片。
张秋芝家境好,生活宽裕,但她就是甘于到三亚来受苦,因为是女同志,只要这个团队有她在,大伙吃饭她全包下。
老潘是个相当低调的人,记者要采访他,他总是向后靠。“你们可以访访实验员南张杰,副教授郝玉兰,博士韩俊,工人技术员高忠全,还有陕西招来的张建平。”他把团队里的那些个人介绍个一溜够。
喂牲口的玉米被他相中
玉米有好多种,有甜玉米、糯玉米、蛋白玉米、褐色中脉玉米、高油玉米、分蘖玉米以及普通玉米,可老潘偏偏喜欢上青贮玉米。
说来有点寒碜,青贮玉米是喂牲口的,在玉米行并不看好,许多人爱搞人吃的玉米,除了好吃,就是在全国占的比重高,谁搞科研不想获奖成名呢?这份额就诱惑人。
可不起眼的喂牲口玉米却被潘金豹相中,潘金豹挺“鬼”,越没人搞,越有搞头,都叫人把坑占上了,还有你的份吗?再说了,青贮玉米遗传育种、种植制度、栽培技术、贮藏加工以及饲喂技术等,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差距大。这是坚定他研究的动机之一。1993年,潘教授就投入到青贮玉米的探索中。
青贮玉米是高产饲料作物,每公顷的生物产量高达18吨以上,富含糖份,被认为是“近似完美”的青贮原料。
潘金豹喜欢青贮玉米,也不排斥其他玉米,其他的玉米资源遗传变异广泛,对加速选育青贮玉米杂交种有好处。
用秸秆做青贮饲料不是发展方向
怎样提高青贮玉米杂交种的生物产量和品质?潘金豹就琢磨着全株和茎叶品质性状的遗传变异;茎叶和籽粒对生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生物产量和品质性状的遗传力和配合力。这些都是他潜心研究的对象。
青贮玉米育种也有潘金豹的哲学和经济学思想,说到产量与品质,潘教授把两者的关系比作“鱼与熊掌同可兼得”。“青贮玉米的产量和营养品质同等重要。不能因为提高了产量,就降低了青贮玉米的品质。”
说到选育青贮玉米的类型,潘金豹说,与乳熟期相比,玉米籽粒成熟时的茎叶,营养品质显著下降,主要表现在木质素含量增高,适口性降低,这个时候,牛羊就吃得少、不想吃,自然影响消化量和能量转化。
潘教授说,青贮玉米有3种类型。第一类青贮专用型玉米,它的产量高、品质好,专门用做青贮的玉米品种。第二类是粮饲兼用型玉米,是在玉米籽粒成熟期,先收获玉米籽粒用于粮食或配合饲料,然后再收获青绿的秸秆用作青贮。第三类是粮饲通用型玉米,既可作为普通玉米品种,在成熟期收获籽粒,用于食物或配合饲料,也可作为青贮玉米品种,在乳熟期至蜡熟期收获,包括果穗和秸秆在内的全株,用于青贮饲料。他最看好的是第三类。
于是,潘教授提出了粮饲通用型的概念,制定了青贮玉米的试验技术与评价体系、青贮玉米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规程、国家青贮玉米品种审定标准和国家青贮玉米品质分级标准,育成了“北农208”,“北农303”、“北农308”、“北农316”等四个青贮玉米新品种。还获得过好多项奖励。
潘教授认为,粮饲兼用型玉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青贮玉米,是秸秆用于青贮。因此,利用粮饲兼用型玉米品种的玉米秸秆做青贮饲料不是发展方向。
潘教授结合国外的经验和我国的实际情况,把选育的类型定位在选育推广“粮饲通用型玉米杂交种”。不仅具有籽粒产量高、生物产量高和植株饲用品质好等优点,而且在生产上弹性大、风险小,可根据当年的市场行情进行调整。
他也运用经济学上的经济杠杆作用:当畜牧业对青贮玉米需求大时,收获青贮玉米的比重就可加大;当畜牧业对青贮玉米需求小时,收获青贮玉米的比重适当减少,而收获粒用玉米的比重相应增加。
青贮玉米也嫌贫爱富
老潘的研究充满了人文特质,他从我国农业生产能力和各地的特殊情况得出,青贮玉米也是嫌贫爱富的。他认为,5—10年,富的地区以粮饲通用型玉米杂交种为主,青贮专用型玉米杂交种为辅,大力推广生物产量高、品质好的青贮通用型玉米杂交种;而穷的地方,适度推广粮饲兼用饲型玉米杂交种。
老潘说,优良的青贮玉米杂交种要有必要的条件:一是生物产量高。适时收获(乳熟期到蜡熟期)的青贮玉米,干物质含量在30%和40%之间,每公顷生物产量高于18吨。
二是营养品质好,摄入量高,消化率高。品质优良的青贮玉米杂交种应具有较高的粗蛋白含量、淀粉含量、脂肪含量、离体消化力和细胞壁消化力,适量的矿质元素和维生素,较低的中性洗涤纤维含量、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木质素含量。
三是成熟期适宜。晚熟玉米杂交种具有较大的叶面积指数、较长的叶面积持续时间和较高的干物质产量。因此,只要能适时收获,应选用较晚熟的青贮玉米杂交种。在生产上要合理搭配选用品种,使用不同熟期的品种,既可以解决收获、加工贮藏机械的不足,也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生物产量。
四是抗逆性好。青贮玉米杂交种必须抗倒性强,抗病性好。
这些都说明,青贮玉米好不好,不是看它的色泽、籽粒、株高,而是看它的生物干重,每公顷多少吨。也就是青贮玉米的生物产量;用粗蛋白、淀粉、脂肪等含量指标来评价青贮玉米的品质。
可是,目前国内还没有被广泛认同的评价青贮玉米生物产量和品质的标准。潘教授认为,应根据生物产量和品质指标,加紧研究制订评价青贮玉米生物产量和品质的标准,为品种审定和推广提供依据。
也有人说,喂喂牲口就知道这饲料品质好不好了。可喂养的花费大,很难实施。潘金豹就表示,要加强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
我国畜牧业是发展牛、羊等草食家畜,适度减少猪、鸡等养殖比例,这是“节粮型”畜牧业结构的需要。而发展草食家畜的主要饲料是青贮玉米。
近些年,牛、羊等草食家畜迅速发展,青贮玉米种植面积迅速增加,潘教授很有信心,底气也足:在今后十年内,我国青贮玉米的种植面积将会发展到400万公顷左右,占玉米种植面积的15%—20%。说到这里,老潘更来劲了。
来源:2010年2月10日 科技日报 绿色周刊
科技文摘报报道:
锐意创新,实现教学科研双丰收
他积极创新,在青贮玉米育种研究 取得了突出成果, 他带领队伍,为我国培养了大量都市型现代农业人才, 他投身研究,为缓解肉食需求缺口做出突出贡献。
他是“青贮玉米”的研发者, 他是“实验教学”的先导者, 他就是北京农学院植物科技学院院长 ——潘金豹教授。
“其实我也有一个梦”
我有一个梦,让每个中国人,首先是孩子,每天都能喝上一斤奶。”潘金豹对记者说他对前总理温家宝同志的这句话感同身受,因为牛奶是提高国民身体素质的一种基础物质保证。随着我国经济崛起和生活水平的提升,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奶类及肉类需求对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解决肉食需求与粮食短缺矛盾的办法是大力发展以牛、羊等草食家畜,走“节粮型”的畜牧业发展道路。当前我国畜牧业迅猛发展,但饲料短缺已经成为限制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从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战略考虑,发展养殖业将主要依靠农区,而依靠农区发展草食家畜最重要的饲料就是青贮玉米。“其实我也有一个梦,就是解决不均衡问题。”潘金豹告诉记者,青贮玉米是指在玉米腊熟期期间,将果穗和茎叶一起收获,经过切碎加工、贮藏发酵,用作牛羊等草食
家畜饲料的玉米。通过采访,记者了解到,近些年,北京农学院植物科技学院院长潘金豹教授带领研究团队脚踏实地,积极创新,在青贮玉米育种研究上取得了突出成果,为缓解我国民众肉食需求缺口,助力农业和畜
牧业健康良性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潘教授作为北京农学院植物生产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在教学上锐意创新,开创性地展开实验教学,为我国培养了大量都市型现代农业人才。
潘教授是中国作物学会常务理事,北京作物学会副理事长,同时也是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中国种子协会青贮玉米分会副会长,北京市品种审定委员会玉米专业组委员。众多头衔没有分散他在科研方面的精力,反而使得潘教授更加一丝不苟地从事玉米遗传育种研究。他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参编教材和专著8部;获农业部科技进步贰等奖1项、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北京市星火科技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目前正在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优质高产青贮玉米品种筛选与机械化高效生产技术课题和北京市创新能力提升计
划-青贮玉米新品种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课题;主持国家青贮玉米区域试验和北京市青贮玉米区域试验工作。在从事科学研究的同时,他还带领全院师生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积极组织教学改革,先后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
青贮玉米”急畜牧业之所需
潘教授告诉记者:“青贮玉米具有产量高,营养丰富等特点,是提高饲养水平、提高产奶量和提高鲜奶品质最简洁和最安全的途径。”我国专用青贮玉米育种和生产利用发展较晚,在遗传育种、种植制度、栽培技术、贮藏加工以及饲喂技术等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差距大,严重影响了牛奶品质和养牛业发展,因而畜牧业迫切需要高产优质的专用青贮玉米品种。从1993年,潘教授就投入到青贮玉米的探索中。数十年来,针对我国发展“节粮型”反刍动物养殖业对优质青贮玉米饲料需求旺盛、缺口量大,且生产中专用青贮玉米品种缺乏、生物产量低、品质差、制种困难,迫切需要优质高产专用青贮玉米品种的状况,潘教授带领科研团队从青贮玉米的研究方向、育种目标、评价体系、种质创新和杂种优势模式等方面开展了创新研究。研究水平和技术成熟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主要成就概括如下: 1)系统论述了我国青贮玉米的研究方向和育种目标,厘清了青贮玉米的概念,提出了青贮专用型是青贮玉米的主要发展方向,确定了我国青贮玉米的最佳收获标准,明确了中大穗、耐密、抗病抗倒、生育期适宜的育种目标,推动了我国青贮玉米遗传育种的研究。2)在国内首次系统地研究了青贮玉米评价体系,明确了淀粉含量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是评价青贮玉米品质最重要的指标。研究结果为制定青
贮玉米国家区试、审定和品质分级等3个国家标准提供了科学依据。3)通过导入和扩增优异外来种质,挖掘地方特色种质,创制了青贮玉米育种新种质,培育了多个配合力高、高产优质、抗病抗倒、持绿性好、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优良自交系。 4)首次总结出了Reid/P群、黄改/Reid和黄改/P群等3种青贮玉米杂种优势利用模式,确立了Reid/P群为最优模式。
教学出新法 桃芬李又芳
北京农学院长期坚持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中心。北京农学院植物生产实验教学中心作为学校首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潘教授的带领下,开创性地展开实验教学,为都市型现代农业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打破了原 有的学科、专业各自为政的壁垒,搭建了便于学生自主学习,融实验、实训、实习、实践、创新为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营造了设施一流、设备精良、队伍精干、管理科学、开放高效的优良实验教学环境,为学生实验实践能力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目前,实验中心面积达7146平方米、 设备总值为6075万元。另有实践教学基地352.6亩。其中,日光温室11栋5280平方米,塑料大棚12栋6000平方米,田间教室14间360平方米,果园90亩,大田240亩,露地蔬菜16亩。实验中心现有仪器设备3194件套,其中10万元以上设备102件套,满足了教学大纲规定的实验要求,保证了学生有充分的动手机会,完成了从原来的“教学实验”到真正的“实验教学”的转变。
植物科技学院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2003年以来,潘教授多次组织教师考察和调研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现状,了解都市农业对植物生产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多次开展教育教学观念大讨论,探讨和分析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特点,引导广大教师不断更新教 育教学观念,统一思想、统一认识,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紧密围绕都市型现代农业对植物生产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多次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调整和完善植物生产类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实现了以紧密围绕提高经济效益、安全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业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新格局。农学专业由传统的作物栽培和育种等生产技术为重点改革为以种子产业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目标;园艺专业由园艺植物生产技术为重点改革为以休闲、观光和设施农业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目标;植保专业由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为重点改革为以农产品安全生产、有害生物综合防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目标。
为了使学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体系更加完整,专业特色更加鲜明,学院开设了大量涉及作物、园艺和植保等专业的任选课;为了适应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学院开设了大量符合都市型植物生产类专业培养目标的特色课程。例如,农学专业以种子生产、检验、贮藏加工和经营管理为主,同时加强作物遗传育种技术的实际运用,增设了《农作物杂交种生产技术》、《种质资源学》、《农业生物技术》等贴近都市型现代农业内容的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潘教授和同仁们主动引导学生了解自己能做什么,行业需要什么,引导学生更加清晰地对自己的能力和就业方向进行定位,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以便找到更适合的工作岗位。总体来说,就业前景很好,就业和专业对口率较高,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率达99%。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潘教授告诉记者,无论怎样开发和培育新品种都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也唯有这样才能走得好,走得稳,走得长远。“尊重自然才能受到它的恩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