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科技创新网 > 文章中心 > 创新人物百科 > 农林科技 > 文章正文
专家信息 论文专著 荣誉奖励 媒体报道

专家信息:

张卫平,1966年生,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现任宁夏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高级农艺师 。被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聘请为自治区优势特色产业专家组成员,是优质水稻产业技术支撑体系首席专家。

张卫平同志参与过宁夏灌区农业技术改进的诸多实践,尤其不间断地从事水稻栽培技术试验、示范、推广,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特别是2000年以来,针对我区水稻生产中严重制约优质大米市场竞争力的育秧播量高、插秧密度高、氮肥施量高和稻谷质量低的“二高一低”问题,他通过学习、引进、吸收日本和我国东北地区先进的水稻生产理念和技术内涵,通过技术攻关和集成示范,建立了宁夏水稻旱育稀植生产技术规程。旱育壮秧、宽行稀植、控氮增磷补钾、控制灌溉等关键技术综合配套应用,优化了群体结构,群体长势均衡,个体生长健壮,发育进程提早,增强了抗御低温冷害的能力、耐旱能力和抗病能力,解决了长期困扰我区水稻生产的“三高”问题,经受住了2003年严重缺水和2004年低温多雨寡照的严峻考验。近两年,针对银北沿河稻区户均水稻面积大,劳动力紧缺,一直采用水条播种植,生产水平较低的现状,由他主持实施的水稻轻型简化栽培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围绕整地、品种选择、种子处理、播量、保苗、施肥、灌水、除草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多项次试验研究,初步提出了引黄灌区生产条件下水稻机械化轻型栽培技术规范,实现了宁夏水稻栽培省力化而又能达到优质高产技术的创新和突破、实现了节水、节本、增产、增数和提质的效果,提高了沿河稻区的水稻综合生产能力,为加工企业提供了优质稻谷,实现了农民和加工企业双增收。同时,他还组织实施全区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初步建立了引黄灌区主要粮食作物施肥指标体系,取得了显著的节本增效的成绩,被自治区政府列为农民办的30件实事之一。

工作经历:

1.1989年参加工作,曾在县乡农技推广部门工作;

2.1998年调自治区农技推广总站工作;

3.2003年被评为“新世纪313人才工程”人选;

4.2004年破格晋升推广研究员;

5.2006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和自治区政府特贴。

论文专著:


1 澳大利亚种子现状与企业管理 朱雯清; 张卫平; 李春珍 中国种业 2006-03-15

2 宁夏引黄灌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及养分质量分数变化趋势 郭秉晨; 马玉兰; 冯静; 关晓春; 张卫平 农业科学研究 2006-09-25

3 水稻种植优化布局与发展规划 郭秉晨; 张卫平; 陈晓军 宁夏农林科技 2007-02-10

4 水稻不同种植方式试验示范报告 张卫平; 刘福华; 席学贤; 杨自飞; 王秀琴; 冒海军; 刘万军 宁夏农林科技 2007-04-10

5 澳大利亚种业发展现状——宁夏种子团赴澳大利亚考察札记 朱雯清; 张卫平; 李春珍 种子世界 2006-01-15

6 水稻旱播幼苗旱长栽培技术品种比较试验报告 李建如; 张卫平; 顾自彦; 刘福华; 张薇; 张晓丽; 姚政 宁夏农林科技 2008-02-10

7 水稻抗旱节水栽培技术 张卫平; 马金虎; 马自清; 陈晓军; 冯静 宁夏农林科技 2003-12-27

8 水稻旱育秧死苗原因及预防对策 张卫平; 马自清; 陈晓军 宁夏农林科技 2005-02-10

9 移栽灵在蔬菜育苗上的应用研究初报 马自清; 陈晓军; 赵志伟; 李欣; 张卫平 宁夏农林科技 2002-10-27

10 覆膜穴播小麦喷施不同植物生长剂试验 张卫平; 刘登彪; 王金宁; 任丽红; 马继红 宁夏农林科技 2001-02-27

11 银南灌区吨粮田栽培技术研究 许志斌; 李硕; 李彦禄; 陈立新; 王华; 程晋龙; 韩吉军; 马自清; 刘志刚; 张卫平 宁夏农林科技 1995-03-27

荣誉奖励:


1.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

2.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

3.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

4.农业部丰收计划奖二等奖5项;

5.农业部丰收计划奖三等奖1项;

6.获得先进工作者奖励16次;

7.获得自治区划政府节水选取进个人奖1次;

8.农业部农业科技入户先进个人1次;

9.全国农扭亏为盈推广中心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先进工作者1次。

媒体报道:


张卫平,重振宁夏大米雄风

黄沙漫天,狂风肆虐的时候,别人匆匆往家跑,他却顶着风沙往稻田里跑;睡梦中,一听到风声,他就跳起来,骑着自行车到秧田里去。正是他,主持推广水稻旱育稀植规范化技术,让宁夏大米雄风再起。宁夏农技推广总站副站长张卫平,一个稻田里的守望者。

出生在农家,上的是农学院,学的是农学,毕业分配在永宁县一个乡镇农技站,张卫平的人生履历紧紧与“农”字结合在一起。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宁夏稻米在产业化发展中落于人后,宁夏大米市场逐渐被东北大米所代替。1993年,为了扭转永宁县插秧面积逐年下降,水稻严重减产的局面,县政府决定以小弓棚育秧替代传统的坑式育秧。

大学毕业仅三年的张卫平受命于危难之际,承担了试点任务。他吃住在农民家里,与农民一起没日没夜地干,一晃就是7年。

张卫平告诉记者:“这7年,我要周期性地变成女儿的陌生人。”原来,每年3月至5月的育秧季节是张卫平最忙的时候,等到农民把秧苗插到田里,强烈的阳光已将白皙的张卫平变成了“黑人”。回到家,女儿面对他张开的双臂赶忙躲闪。7年里,张卫平每年育秧都在30亩以上,可以为2500亩稻田提供秧苗。他探索出的商品化育秧经验,被总结为“永宁经验”,在全区推广。

宁夏的水稻旱育稀植是上世纪90年代从别处引进的,当时只学到了招式,没学到“心法”。2000年,世界著名水稻专家、水稻旱育稀植创始人之一原正市来到宁夏,一针见血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旱育不旱、稀植不稀”。

张卫平虚心向原正市求教,明白了旱育的规范化要求是育秧期间不能灌水太多,而当时则是大水漫灌,秧苗插到田里返青期长,只能通过追加大量氮肥“助力”,育秧高播量、插秧高密度、施肥高氮量的“三高”现象,造成大米的整精米率低、产量低、商品性差。

抓住问题症结后,张卫平组织水稻技术骨干到东北三省和陕西安康、河北隆化考察,归来后向自治区有关厅局提出在我区实施水稻旱育稀植规范化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项目的紧迫性和必要性。2000年,自治区将“水稻规范化旱育稀植技术示范与推广”列入重大农业科技攻关与示范项目和自治区“8613”农业科技工程十大农业综合配套技术推广项目,自治区科技和农业部门联手,组织各方面力量进行科技攻关与示范推广。张卫平当年建立10个高标准示范点,确保技术标准的“原汁原味”,示范点比常规栽培亩增产90.8公斤,亩节本增效179.3元。此后,水稻旱育稀植推广面积逐年增加,去年已达到60万亩。由于商品性好,“兴唐贡米”等宁夏大米品牌在市场上已重振雄风。

张卫平主持的“水稻规范化旱育稀植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被评为2005年度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

文章录入:zgkjcx    责任编辑: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广告说明 | 合作项目

    名称:科技创新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40577号-2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847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