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专著:
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专著2部。其中“甘蓝型油菜雄不育材料NEA的发现与遗传研究”、“聚生角果油菜遗传生理的初步评价”等50余篇在《中国农业科学》、《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中国油料作物学报》、《西南农业学报》等核心刊物上发表;国际学术交流论文:“Crop Breeding and Varietal Release Policies and distrbuion system in China”、“Studies on the bank –the past year and tomorrow”、“Studies on the origin, genetic and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ultiple pods in rape(Brassica)”、“Analysis of genetic diversity in rapeseed landraces from Sichuan in China and other regions in Brassica napus L.”、“Preliminary Study on Mutagenic Effects of Co-γand Spacelight Treatment to Brassica Napus” 在《Managing Agrobiodiversity》和《XVⅢ Pacific Science Congress》、《华中农业大学学报》、《The 12th International Rapeseed Congress》上发表。现已有40余篇论文分别被中国农业科技文献数据库、FAO、Agris收录。
发表论文:
[1]郑本川,崔成,李浩杰,张锦芳,柴靓,蒋俊,蒋梁材.长江流域甘蓝型油菜育种亲本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相关及主成分分析[J].南方农业学报,2019,50(10):2196-2204.
[2]郑本川,李浩杰,崔成,柴靓,蒋俊,敬树忠,张锦芳,蒋梁材.甘白远缘杂交新材料单株产量与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9,35(09):22-27.
[3]郑本川,张锦芳,柴靓,崔成,蒋俊,李浩杰,薛晓斌,蒋梁材.甘蓝型油菜种子萌发期耐镉性分析及耐镉材料筛选[J].中国农学通报,2018,34(35):26-35.
[4]郑本川,张锦芳,李浩杰,柴靓,崔成,蒋俊,蒋梁材.种植密度对不同甘蓝型油菜农艺性状和产量品质性状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8,46(30):38-40.
[5]郑本川,崔成,张锦芳,李浩杰,柴靓,蒋俊,蒋梁材.甘蓝型油菜育种亲本单株产量与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9,20(01):113-121.
[6]郑本川,李浩杰,张锦芳,崔成,柴靓,蒋俊,伍先敏,蒋梁材.甘蓝型油菜CONSTANS基因植物过表达载体构建及转基因植株的获得[J].分子植物育种,2018,16(01):130-134.
[7]郑本川,李浩杰,张锦芳,柴靓,蒲晓斌,蒋俊,崔成,蒋梁材.镉胁迫对甘蓝型油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英文)[J].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7,18(04):591-595+601.
[8]郑本川,李浩杰,张锦芳,柴靓,蒲晓斌,蒋俊,崔成,蒋梁材.重金属镉对甘蓝型油菜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2016,29(10):2312-2318.
[9]李浩杰,柴靓,蒲晓斌,张锦芳,蒋俊,崔成,张雪花,蒋梁材.室内水淹和田间模拟湿害对甘蓝型油菜耐湿性鉴定[J].西南农业学报,2016,29(06):1250-1256.
[10]蒲晓斌,蒋梁材,张锦芳,李浩杰,蒋俊,崔成.四川省高原春油菜生产技术[J].四川农业与农机,2016(03):35-36.
[11]蒲晓斌,蒋梁材,张锦芳,李浩杰,敬树忠,蒋俊.甘蓝型油菜JA新胞质不育三系双低杂交种川油46的选育[J].中国种业,2016(03):42-43.
[12]张锦芳,郑本川,李浩杰,蒲晓斌,崔成,柴靓,蒋俊,蒋梁材.甘白远缘杂交新材料的创建及后代株系鉴定[J].西南农业学报,2015,28(06):2389-2394.
[13]陈红琳,陈尚洪,沈学善,蒋梁材,刘定辉.不同收获方式对油菜子粒损失、含油量及种植效益的影响[J].作物杂志,2015(05):74-79.
[14]蒲晓斌,蒋梁材,张锦芳,李浩杰,蒋俊.甘蓝型杂交种川油52的选育[J].种子世界,2015(08):38-40.
[15]黄驰,胡海兵,蒲晓斌,李浩杰,张锦芳,蒋俊,郑本川,牛应泽,蒋梁材.苯磺隆在成都地区诱导甘蓝型油菜雄性不育效果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5,28(03):1097-1104.
[16]陈红琳,陈尚洪,王昌桃,郑开林,蒋梁材,刘定辉.成都平原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土壤水分及机播油菜生长的影响[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5,37(02):264-268.
[17]陈红琳,陈尚洪,王昌桃,沈学善,蒋梁材,刘定辉.苗期渍水胁迫对免耕直播油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江苏农业学报,2014,30(02):259-263.
[18]蒋俊,蒲晓斌,张锦芳,李浩杰,柴靓,黄驰,胡海兵,郑本川,牛应泽,蒋梁材.甘蓝型油菜JA胞质不育系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与遗传力分析(英文)[J].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4,15(01):39-42+59.
[19]蒋俊,蒲晓斌,张锦芳,李浩杰,牛应泽,蒋梁材.四川省油菜生产机械化发展对策及建议(英文)[J].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3,14(10):1386-1391.
[20]黄驰,张雪花,胡海斌,张锦芳,李浩杰,蒋俊,蒋梁材,朱宇,蒲晓斌.油菜化学杂交剂SX-1网室制种效果初探[J].四川农业与农机,2013(05):40-41.
[21]张锦芳,李浩杰,张雪花,蒲晓斌,蒋俊,柴靓,崔成,蒋梁材.甘蓝型油菜SSR标记遗传多样性及其与农艺性状关联分析[J].分子植物育种,2013,11(05):502-512.
[22]蒋俊,蒲晓斌,张锦芳,李浩杰,汤永禄,牛应泽,蒋梁材.川西平原免耕晚直播甘蓝型油菜新品种比较研究(英文)[J].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3,14(09):1254-1258.
[23]郑本川,张锦芳,李浩杰,柴靓,崔成,蒋俊,蒲晓斌,牛应泽,蒋梁材.甘蓝型油菜开花调控转录因子CONSTANS的表达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13,46(12):2592-2598.
[24]郑本川,张锦芳,李浩杰,蒲晓斌,崔成,柴靓,蒋俊,牛应泽,蒋梁材.甘蓝型油菜生育期天数与产量构成性状的相关分析[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3,35(03):240-245.
[25]蒋俊,蒲晓斌,张锦芳,李浩杰,柴靓,黄驰,胡海兵,郑本川,牛应泽,蒋梁材.甘蓝型油菜JA胞质不育系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与遗传力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2013,26(02):423-427.
[26]蒋梁材,蒲晓斌.油菜新品种2款[J].农村新技术,2013(04):26.
[27]李浩杰,张雪花,蒲晓斌,张锦芳,蒋俊,柴靓,蒋梁材.甘蓝型油菜对田间模拟湿害胁迫的生理响应[J].西南农业学报,2013,26(01):84-88.
[28]柴靓,李浩杰,蒲晓斌,张锦芳,蒋俊,胡海兵,郑本川,蒋梁材.甘蓝型油菜甜菜碱醛脱氢酶基因(BnBADH-1)的克隆与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J].分子植物育种,2013,11(01):53-61.
[29]陈红琳,陈尚洪,沈学善,蒋梁材,刘定辉.种植密度对四川盆地丘陵区移栽油菜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30):142-145.
[30]陈红琳,陈尚洪,乔善宝,蒋梁材,刘定辉.密度、施氮量互作对成都平原免耕直播油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英文)[J].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2,13(09):1924-1928+1970.
[31]李浩杰,蒲晓斌,张锦芳,黄驰,宋克先,蒋俊,何平,李平,蒋梁材.甘蓝型油菜EMS诱变后代农艺性状观察及分子检测[J].核农学报,2012,26(02):245-249.
[32]蒋俊,蒲晓斌,张锦芳,李浩杰,汤永禄,牛应泽,蒋梁材.川西平原免耕晚直播甘蓝型油菜新品种比较试验研究[J].农学学报,2012,2(02):13-17.
[33]李奇,刘永红,蒋梁材,李卓,蒲晓斌,柯国华.四川省油菜生产现状及科技发展对策[J].耕作与栽培,2011(06):1-3+15.
[34]蒋梁材,黄驰,蒲晓斌,张锦芳,李浩杰,蒋俊,谷登斌,朱发林,马自超.甘蓝型油菜NEA胞质不育高产广适杂交种川油36的选育[J].西南农业学报,2011,24(05):1660-1664.
[35]陈红琳,陈尚洪,沈学善,郭珍,蒋梁材,刘定辉.四川盆地丘陵地区油菜品种的生态适应性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1,24(03):872-876.
[36]蒲晓斌,陈代全,蒋梁材,马云,张锦芳,李浩杰,蒋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油菜产业发展对策建议[J].农业科技通讯,2011(06):12-14.
[37]张雪花,李浩杰,张锦芳,蒲晓斌,蒋俊,牛应泽,蒋梁材.甘蓝型油菜耐湿性初步评价和主成分分析[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1,33(02):98-103.
[38]李浩杰,蒲晓斌,张锦芳,张德发,夏凊,石化娟,蒋俊,蒋梁材.甘蓝型油菜NER游离小孢子培养优化体系的建立(摘要)(英文)[J].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0,11(01):182-185.
[39]李浩杰,蒲晓斌,张锦芳,张德发,夏凊,石化娟,蒋俊,蒋梁材.甘蓝型油菜NER游离小孢子培养能力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09,22(06):1518-1521.
[40]李浩杰,蒲晓斌,张锦芳,蒋俊,蒋梁材.甘蓝型油菜小孢子培养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3):82-85.
[41]周贤琼,汤永禄,蒋梁材,蒲晓斌,蒋俊.甘蓝型油菜晚直播避灾高产技术要点[J].四川农业科技,2009(11):24-25.
[42]蒲晓斌,吕世华,汤永禄,蒋梁材.油菜免耕套作马铃薯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09(10):148-149.
[43]李浩杰,蒲晓斌,张锦芳,蒋俊,蒋梁材.甘蓝型油菜小孢子培养研究[J].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09,10(04):37-40.
[44]李浩杰,汤天泽,袁代斌,蒙大庆,蒲晓斌,张锦芳,蒋梁材.新型甘蓝型油菜核不育材料绵7AB-4-2农艺性状鉴定及分子检测(英文)[J].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09,10(01):60-63+152.
[45]张锦芳,蒲晓斌,李浩杰,黄驰,李蒲,张谦,蒋梁材.四川生态区甘蓝型油菜自交种和自然种品质成分的比较(英文)[J].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09,10(01):19-21+80.
[46]张锦芳,蒲晓斌,李浩杰,蒋梁材.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新材料NEA细胞质相对效应的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08,21(06):1531-1534.
[47]张锦芳,周贤琼,蒲晓斌,李浩杰,蒋梁材.“双低”杂交油菜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分析(英文)[J].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08,9(06):82-83+117.
[48]张锦芳,蒲晓斌,李浩杰,刘培,黄驰,李蒲,唐俊华,蒋梁材.四川生态区甘蓝型油菜自交种和自然种品质测试的比较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8(11):143-145.
[49]张锦芳,蒲晓斌,李浩杰,黄驰,刘培,李蒲,唐俊华,蒋梁材.甘蓝型油菜自交种和自然种粗脂肪测试的比较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08(05):1482-1484.
[50]张锦芳,周贤琼,蒲晓斌,李浩杰,蒋梁材.高产、双低杂交油菜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2008(04):939-941.
[51]汤永禄,李朝苏,蒋梁材,吴春,林世友.成都平原油菜不同种植方式及免耕直播配套技术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08(04):946-952.
[52]李浩杰,汤天泽,袁代斌,蒙大庆,蒲晓斌,张锦芳,蒋梁材.新型甘蓝型油菜核不育材料绵7AB-4-2农艺性状鉴定及分子检测[J].西南农业学报,2008(02):286-289.
[53]李浩杰,蒲晓斌,张锦芳,张启行,蒋梁材.甘蓝型油菜新不育系恢复材料花药培养影响因素的研究(英文)[J].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08(01):49-53.
[54]张锦芳,蒲晓斌,李浩杰,张启行,蒋梁材.近红外光谱仪测试四川生态区甘蓝型油菜籽粒品质的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08(01):238-240.
[55]张锦芳,蒲晓斌,李浩杰,张启行,蒋梁材.不同来源甘蓝型油菜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2007(04):587-590.
[56]张锦芳,周贤琼,蒲晓斌,李浩杰,张启行,蒋梁材.四川高产、双低油菜杂交组合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分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S1):229.
[57]蒲晓斌,王茂林,栾丽,王湘君,张锦芳,李浩杰,张启行,李熠毅,曹毅,蒋梁材,赵云.中国西南地区芥菜型油菜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07(08):1610-1621.
[58]李浩杰,蒲晓斌,张锦芳,李浦,黄弛,刘培,张启行,蒋梁材.几个甘蓝型油菜品系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和遗传力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7(06):255-259.
[59]李浩杰,蒲晓斌,张锦芳,张启行,蒋梁材.甘蓝型油菜新不育系恢复材料花药培养影响因素的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07(01):19-22.
[60]蒲晓斌,张锦芳,李浩杰,张启行,蒋梁材.甘蓝型油菜NEA胞质不育双低杂交种川油58的选育[J].中国农学通报,2007(02):172-176.
[61]蒲晓斌,张锦芳,李浩杰,黄驰,李治华,张启行,蒋梁材.甘蓝型油菜太空诱变后代农艺性状调查及品质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2006(03):373-377.
[62]蒲晓斌,蒋梁材,张锦芳,李浩杰,张启行.作物育种新技术:DNA标记辅助选择[J].种子,2006(05):54-55.
[63]张锦芳,蒋梁材,蒲晓斌,李浩杰,张启行.四川甘蓝型油菜地方种休眠特性的初步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06(01):25-28.
[64]张锦芳,蒲晓斌,李浩杰,张启行,蒋梁材.四川甘蓝型油菜地方种和推广品种休眠特性的比较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5(12):135-137+208.
[65]李浩杰,蒲晓斌,张锦芳,张启行,蒋梁材.甘蓝型油菜辐射诱变初探[J].中国农学通报,2005(11):102-105+125.
[66]李浩杰,蒲晓斌,张锦芳,张启行,蒋梁材.辐射对甘蓝型油菜诱变效应初探[J].西南农业学报,2005(05):40-44.
[67]蒲晓斌,张锦芳,李浩杰,张启行,蒋梁材.甘蓝型油菜NEA胞质不育双低恢复系选育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5(10):238-241+258.
[68]蒲晓斌,蒋梁材,张锦芳,李浩杰,张启行.甘蓝型油菜高产双低三系杂交种川油33的选育[J].中国农学通报,2005(05):177-180.
[69]袁代斌,蒲定福,蒙大庆,李之凡,胥岚,郭子荣,蒋梁材.高产优质胞核两系杂交油菜绵油12的选育[J].亚热带农业研究,2005(01):8-10.
[70]蒋梁材,蒲晓斌,张锦芳,李浩杰,张启行.甘蓝型高产杂交油菜新品种川油22选育[J].种子,2004(10):78-80.
[71]蒋梁材,蒲晓斌,张锦芳,李浩杰,张启行.甘蓝型高产杂交油菜新品种川油23选育[J].西南农业学报,2004(04):430-434.
[72]蒲晓斌,蒋梁材,张锦芳,李浩杰,张启行.生物柴油——一类新的可再生清洁燃料[J].四川农业科技,2004(08):6-7.
[73]蒲晓斌,蒋梁材,张启行,张锦芳.油菜抗裂果性研究简述[J].植物遗传资源科学,2002(01):49-54.
[74]蒋梁材,蒲晓斌,张启行,陈放.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NEA的发现与遗传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2(01):72-78.
[75]蒲晓斌,蒋梁材,张锦芳,张启行.昆虫激素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J].四川农业科技,2001(12):20.
[76]蒲晓斌,蒋梁材,张锦芳,张启行.油菜主要病害识别与防治[J].四川农业科技,2001(12):21.
[77]蒲晓斌,蒋梁材,张锦芳,张启行.油菜缺肥症状识别及防治[J].四川农业科技,2001(11):36.
[78]蒲晓斌,蒋梁材,张启行.提高商品菜籽油加工效益的程序[J].四川农业科技,2000(10):34.
[79]蒲晓斌,蒋梁材,张启行.油菜“双发”高产栽培技术[J].四川农业科技,2000(09):12.
[80]蒋梁材,蒲晓斌,王瑞,张启行,蔡平钟.甘蓝型油菜核不育基因的PCR标记初报[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0(03):199-202.
[81]蒲晓斌,蒋梁材,王瑞,张启行.灰色关联度分析在油菜种质资源研究中的应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0(03):203-207.
[82]蒋梁材,蒲晓斌,王瑞,张启行,蔡平钟.甘蓝型油菜核不育基因的RAPD标记[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0(02):4-7.
[83]蒲晓斌,蒋梁材,张启行,王瑞.全国不同生态区111份油菜品种在成都冬油菜区的综合表现[J].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02):8-12.
[84]王瑞,蒋梁材,蒲晓斌,张启行.甘蓝型油菜品种区试资料的非参数度量[J].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01):20-23.
[85]蒋梁材,王瑞,蒲晓斌,张启行.波里马(Pol.CMS)胞质雄性不育+显性细胞核雄性不育系的选育[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9(06):522-525.
[86]蒋梁材,王瑞,蒲晓斌,张启行,陈放.现代生物技术在油菜育种中的应用[J].西南农业学报,1999(S2):40-46.
[87]蒋梁材,王瑞,蒲晓斌,张启行.甘蓝型油菜显性细胞核+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选育初报[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99(03):333-335.
[88]王瑞,蒋梁材,张德发,张启行,蒲晓斌.灰色系统理论在油菜新品种综合评估中的应用[J].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03):27-30.
[89]王瑞,蒋梁材,张德发,张启行,蒲晓斌.应用AMMI模型分析四川省油菜区试品种(系)的稳定性[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1999(02):3-5.
[90]王瑞,蒋梁材,张德发,张启行,蒲晓斌.油菜品种区试单一性状非平衡资料的分析[J].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02):29-32.
[91]蒋梁材,张启行,蒲晓斌,张志勇.聚生角果油菜遗传生理的初步评价[J].西南农业学报,1998(04):3-5.
[92]蒋梁材,张德发,张启行,杨先惠,董云麟,王行寿,蒲晓斌.我院油菜育种四十八年之回顾[J].西南农业学报,1998(S1):3-5.
[93]蒋梁材,张启行,蒲晓斌,马孝玲,董云麟,张德发.高产育种新材料——甘蓝型聚生角果油菜[J].西南农业学报,1998(S2):3-5.
[94]蒋梁材,杨淑筠,张碧.甘蓝型油菜“三系”资源的鉴定筛选[J].西南农业学报,1996(S1):73-77.
[95]蒋梁材,杨淑筠,张碧.四川省油菜地方品种资源的品质及农艺性状鉴定[J].西南农业学报,1996(S1):78-82.
[96]杨淑筠,蒋梁材.四川油菜品种资源的收集保存和评价利用[J].西南农业学报,1996(S1):83-87.
[97]蒋梁材,杨淑筠,张碧,陈虹.我国油菜杂种优势利用途径概况[J].西南农业学报,1996(S1):163-168.
[98]杨淑筠,蒋梁材.四川省国外油菜资源的引进和利用[J].作物品种资源,1995(02):43-45.
[99]蒋梁材,刘启鑫.甘蓝型油菜雄性不育系与可育系花蕾的生理生化特性[J].中国油料,1994(01):11-14.
[100]蒋梁材,刘启鑫.甘蓝型油菜雄性不育系与可育系花蕾的RNA、氨基酸含量分析[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94(01):49-55.
[101]蒋梁材,刘启鑫.油菜温敏不育系与可育系的花粉活力及育性变化比较[J].西南农业学报,1993(03):109-112.
发表会议论文:
[1]李浩杰,柴靓,张锦芳,崔成,蒋俊,郑本川,蒋梁材. 甘蓝型油菜全基因组水平上转录组及miRNA分析揭示生物胁迫及非生物胁迫互作机制[C]. 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综述与摘要集. 2018:132.
[2]柴靓,李浩杰,张锦芳,崔成,蒋俊,郑本川,蒋梁材. 一个甘蓝型油菜水孔蛋白的克隆及功能初探[C]. 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综述与摘要集. 2018:143.
[3]柴靓,李浩杰,张锦芳,崔成,蒋俊,郑本川,蒋梁材. 油菜甜菜碱醛脱氢酶在拟南芥中过量表达增强耐旱性[C]. 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综述与摘要集. 2018:144.
[4]蒋俊,张锦芳,李浩杰,崔成,柴靓,郑本川,蒋梁材. 白菜型油菜地方品种雅安黄油菜种皮特性与种子含油率关系的初步研究[C]. 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综述与摘要集. 2018:151.
[5]郑本川,李浩杰,张锦芳,柴靓,崔成,蒋俊,蒋梁材. 甘蓝型油菜开花调控转录因子CONSTANS基因功能初步研究[C]. 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综述与摘要集. 2018:170.
[6]崔成,李浩杰,张锦芳,郑本川,蒋俊,柴靓,蒋梁材. 远缘杂交提高甘蓝型油菜抗性和品质研究[C]. 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综述与摘要集 2018:183.
[7]郑本川,李浩杰,张锦芳,柴靓,崔成,蒋俊,蒋梁材. 四川油菜育种攻关概况[C]. 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综述与摘要集. 2018:185.
[8]黄驰,胡海兵,蒲晓斌,李浩杰,张锦芳,蒋俊,郑本川,牛应泽,蒋梁材. 苯磺隆在成都地区诱导甘蓝型油菜雄性不育效果研究[C]. 2014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4:107.
[9]蒋俊,蒲晓斌,张锦芳,李浩杰,蒋梁材. 四川油菜机械化生产技术初步研究[C]. 中国作物学会50周年庆祝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1:237.
[10]胡海兵,蒲晓斌,张锦芳,李浩杰,蒋俊,黄驰,郑本川,牛应泽,蒋梁材. 苯磺隆对甘蓝型油菜杀雄效果初步研究[C]. 中国作物学会50周年庆祝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1:136.
[11]李浩杰,蒲晓斌,张锦芳,蒋梁材. 抗衰老基因在甘蓝型油菜中的转化[C]. 科技部863计划现代农业技术领域办公室.全国植物分子育种研讨会摘要集. 2009:166.
[12]张锦芳,周贤琼,蒲晓斌,李浩杰,张启行,蒋梁材. 四川高产、双低油菜杂交组合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分析[C]. 中国作物学会2007年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7:236.
[13]李浩杰,蒲晓斌,张锦芳,张启行,蒋梁材. 辐射和卫星搭载对甘蓝型油菜诱变效应的初步研究(英文)[C]. 第十二届国际油菜大会论文集. 2007:1206-1209+97.
[14]蒲晓斌,张锦芳,李浩杰,王茂林,张启行,曹毅,李熠义,李江,李晓艳,赵云,蒋梁材. 四川省甘蓝型油菜地方种及引进种遗传多态性RAPD分析(英文)[C]. 第十二届国际油菜大会论文集. 2007:1696-1700+200.
[15]蒲晓斌,蒋梁材,张锦芳,李浩杰,张启行. DNA标记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C]. 全国作物生物技术与诱变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2005:99-100.
[16]蒲晓斌,蒋梁材,张锦芳,李浩杰,张启行. 卫星搭载油菜种子SP_2代变异性状分析[C]. 全国作物生物技术与诱变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2005:223.
[17]蒲晓斌,张锦芳,李浩杰,张启行,蒋梁材. 甘蓝型(B.napus.L)油菜太空育种试验初报[C]. 空间诱变育种研究与开发进展——航天育种高层论坛论文选编. 2005:92-97.
[18]张锦芳,蒲晓斌,李浩杰,张启行,蒋梁材. 四川甘蓝型地方品种油菜种子的休眠特性研究[C]. 2005年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作物学会分子育种分会成立大会论文集(一). 2005:143.
[19]李浩杰,蒲晓斌,张锦芳,张启行,蒋梁材. 辐射对甘蓝型油菜诱变效应初探[C]. 2005年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作物学会分子育种分会成立大会论文集(二). 2005:40-44.
油菜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建设 :
油菜产业技术体系建设
2010年度岗位专家年度总结报告
行业主管部门:农业部
编号: nycytx-00508
专项名称:油菜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建设
岗位名称:遗传改良与繁育室岗位专家
岗位姓名:蒋梁材
依托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述职报告目录:
一、2010年目标任务及完成情况
(一)目标任务
(二)任务完成情况
二、年度执行进展情况
(一)重点任务进展情况
1、亲本材料和品种
2、新品种推广面积及社会经济效益
3、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4、品种权及文章
(二)基础性工作
1、品种特征特性数据库
2、油菜加工、种业企业基本情况数据库
3、服务性工作
4、应急性工作
5、辅助决策
三、前瞻性工作研究进展
(一)转基因研究进展
(二)甘蓝型油菜耐湿性初步研究
(三)根肿病发生流行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
(四)抗菌核病新材料转育
四、团队人员参加体系工作和团队建设情况
五、岗位团队主要工作日志
六、经费使用情况
七、下一年度产区技术需求与目标任务
八、开展工作中主要的体会和建议
附件1-8
一、2010年目标任务及完成情况
在国家油菜现代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领导下,在遗传改良与繁育功能研究室具体指导下,在有关岗位专家和试验站支持帮助下,本岗位超额完成了2010年工作任务,现总结如下:
(一)目标任务
1、建立与长江上游区域气候特点相适应的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和转基因体系。
2、研制高配合力、高异交结实率、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优质育种亲本材料2份。配制突破性三系双低杂交组合2个参加省级区域试验或预备试验,通过省(国家)审定品种1个,含油量达到42%以上。
3、新品种推广面积250万亩。
4、研制或完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2个。
5、申请品种权3个。
6、建立本区域油菜主栽品种的特征特性数据库;建立油菜加工、种业等企业基本情况数据库。
7、核心期刊发表文章2篇。
(二)任务完成情况(见表1)
1、完善了与长江上游区域气候特点相适应的小孢子培养和转基因技术体系(附件1)。
2、选育优质育种亲本材料4份;抗菌核病和蚜虫双抗转基因优良亲本材料3份(附件2);四川省审定组合4个,通过四川省区试及生产试验、待审定组合1个,参试国家及省区试预试双低组合19个(其中,川杂NH352参加国家区试中游机收组续试,具体见附件3)。
3、新品种推广面积337万亩,新增社会经济效益13480万元。
4、完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1项(油菜迟直播避灾高产栽培技术);初步研制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3项(机播机收轻简高效栽培技术、盆地丘陵区稻田和旱地油菜高产施肥等栽培技术、旱坡地粮油种植高效栽培新技术),具体见附件4。
5、获得品种权2项、新申请品种权6项。
6、建立本区域油菜主栽品种的特征特性数据库:四川省1996-2009年共127个审定品种的特征特性数据库(附件5);建立油菜加工(附件6)、种业等企业基本情况数据库(附件7)。
7、核心期刊发表文章3篇,待刊2篇,投稿2篇。
表1 2010年度目标任务及完成情况表
项目 |
目标任务 |
完成情况 |
优质亲本材料(份) |
2 |
4+3 |
省区试或预试组合(个) |
2 |
19 |
审定品种(个) |
1 |
4 |
新品种推广面积(万亩) |
250 |
337 |
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项) |
2 |
4 |
油菜主栽品种的特征特性数据库 |
建立 |
完成 |
油菜加工、种业等企业基本情况数据库 |
建立 |
完成 |
申请品种权(项) |
2 |
获得2项、申请6项 |
核心期刊发表文章(篇) |
2 |
3 |
二、年度执行进展情况
(一)重点任务进展情况
1、亲本材料和品种
(1)亲本材料选育
选育优良亲本材料7份:其中通过田间技术鉴定4份:不育系JA2、JA35;恢复系JR5、JR41(见表2、附件2);抗菌核病和蚜虫双抗转基因优良亲本材料3份:JL-018、JL-09、JL-MZ9935(见表3、附件2)。
表2 优质育种亲本材料4份
材料名称 |
品质 |
育成品种及组合 |
JA2 |
芥<1%,硫甙<30μmol/g饼,含油量>40% |
07NH01(通过四川省区试及同步生产试验,待审定) |
JA35 |
芥<1%,硫甙<30μmol/g饼,含油量>40% |
川油42 |
JR5 |
芥<1%,硫甙<30μmol/g饼,含油量>42% |
川油42 |
JR41 |
芥<1%,硫甙<30μmol/g饼,含油量>42% |
07NH01(通过四川省区试及同步生产试验,待审定) |
表3 双抗转基因优良亲本材料3份
材料 |
处理 |
单株总角果数 |
角粒数 |
千粒重(g) |
单株产量(g) |
菌核病病斑长度(cm) |
蚜口数量(只/株) |
品质芥-硫苷-油 |
JL-018 |
CK |
564.33 |
15.89 |
3.68 |
33.00 |
5.35 |
16.50 |
|
抗性材料 |
606.33 |
16.63 |
3.97 |
40.03 |
2.40 |
7.00 |
小于1%-小于28µmol/g饼-高于40% |
JL-09 |
CK |
650.67 |
17.13 |
3.35 |
37.34 |
6.20 |
16.40 |
|
抗性材料 |
776 |
18.93 |
3.4 |
49.94 |
2.80 |
5.00 |
小于1%-小于28µmol/g饼-高于40% |
JL-MZ9935 |
CK |
533 |
14 |
3.04 |
22.68 |
11.20 |
17.40 |
|
抗性材料 |
670 |
16.49 |
3.15 |
34.80 |
2.80 |
10.00 |
小于1%-小于28µmol/g饼-高于40% |
注:表中考种数据为随机取5株单株考种所得。
(2)品种和组合
通过四川省审定组合4个(见表4、附件4),通过省区试及生产试验,待审定组合1个,参加国家区试组合5个,参加省区(预)试组合14个(附件4)。
通过四川省审定组合4个
表4 通过四川省审定组合特征特性
品种名称 |
芥酸(%)-硫苷(umol/g饼)-含油量(%) |
区试增产幅度(%) |
川油41 |
低于0.05-19.65-42.85 |
17.88(连续两年产量、产油量第1) |
川油42 |
0.3-16.26-44.01 |
14.57 |
作油06-8 |
低于0.05-28.5-42.21 |
8.06 |
德邡油2号 |
0.48-18.84-43.37 |
12.61 |
②通过四川省区试及生产试验,待审定组合1个
07NH01:四川省区试两年平均芥酸≤0.05%,硫苷21.38µmol/g饼,含油量41.81%;亩产增产18.43%,亩产油量增产10.84%。
③参加国家区试杂交油菜新组合5个
06杂-9:参加上游组续试及同步生产试验,芥酸含量0.0%,硫甙含量24.90μmol/g(饼),含油量40.94%(四川省区试两年平均含油量为42.85%)。2010年度国家区试上游B组平均亩产196.65kg,比对照增产13.92%增产(极显著),居试验第2位。平均产油量80.51kg/亩,比对照增产6.85%。
川杂NH352:参加中游机收组续试,芥酸含量0.0%,硫甙含量19.24μmol/g(饼),含油量43.28%。2010年度国家中游机收组平均亩产169.97kg,比对照增产1.51%。平均产油量73.56kg/亩,比对照增产3.08%。
07NH01:参加上游组区试第一年。
06杂-9:参加中游组区试第一年。
川杂NH245:参加中游早熟组区试第一年。
④参加四川省区(预)试组合14个
川杂NH245:参加上游组续试及同步生产试验,种子芥酸含量0.2%,硫甙含量24.63μmol/g(饼),含油量42.96%。2010年四川省区试平均亩产196.11kg,比对照德油6号增产8.65%(极显著),产量居D组第2位。平均产油量84.25kg/亩,比对照增产15.3%,产油量居D组第3位。
新进入四川省区试组合5个:川杂09NH01、川杂09NH04、川杂09NH07、SCU-18、川早NH1106;参加四川省预试组合8个(川杂NH025、川杂NH319、川杂NH779、川杂NH1103、川油686、川油568、SH01、作油10-1)。
2、新品种推广面积及社会经济效益
本年度新品种推广面积337万亩(见表5)。按每亩增产10公斤油菜籽,每公斤油菜籽4元计,新品种推广累计新增商品油菜籽3370万公斤,新增社会经济效益13480万元。
表5 2010年新品种推广面积337万亩
品种 |
推广面积(万亩) |
品种 |
推广面积(万亩) |
川油58 |
150 |
蜀杂10号 |
10 |
川油38 |
20 |
蜀杂11号 |
10 |
川油37 |
20 |
川大319 |
12 |
川油33 |
15 |
联杂油8号 |
8 |
川油21 |
50 |
新杂油2008 |
7 |
锦油2号 |
15 |
瑞油99 |
10 |
蜀杂9号 |
10 |
|
|
合计 |
|
|
337 |
3、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
完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1项,初步研制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3项(见附件4)。
(1)完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1项。即“油菜迟直播避灾高产栽培技术”,突破了迟播不能高产的技术瓶颈。
油菜迟直播避灾高产栽培技术。示范亩产170-220公斤。按示范地亩产200公斤,当地平均亩产170公斤,每公斤菜籽4元计,则每亩节本增收120元。核心内容如下: 播前尽量减少前作机械碾压的负面影响;直播期可推迟至10月中旬;选择耐迟播高产品种(川油58 、华油杂10号);高效的播种方式(免耕直播、免耕机直播);适宜的直播密度(应控制在1.5-2.0万苗/亩),适合的施肥量(每亩可施纯氮10-12公斤,五氧化二磷5公斤、氧化钾5公斤、硼砂1公斤)。
迟播技术示范。选择耐迟播油菜品种如川油58,在玉成乡40亩薯油套作核心示范片产量较对照(川油21)增产10-15kg/亩左右。
(2)初步研制了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3项
1)机播机收轻简高效栽培技术。示范亩产170-200公斤;通过选育适宜机播机收高产品种,改传统的翻耕人工育苗移栽为免耕机械直播,改传统的人工收获为机械化收获,每亩可少投入5个人工,节约生产成本100元以上。核心内容如下:播种机:2BYC-1型油菜精量播种机;收获机:金阳豹4LYZ-2.0收割机;适宜播期10月上中旬;适合机收品种川杂NH352和德油杂17;用种量100-150克/亩;密度1.8-2.0万苗/亩;施肥量,每亩可施纯氮10-12公斤,五氧化二磷5公斤、氧化钾5公斤、硼砂1公斤。
机播机收示范。在广汉市和兴镇安平村实施的油菜新品种川杂NH352和德油杂17免耕机播机收试验,经专家组现场测产表明,与人工收获相比,机收产量损失率仅2.3%-2.7%,川杂NH352机收亩产仍高达208.2公斤,高于四川省油菜生产平均单产水平。
2)盆地丘陵区稻田和旱地油菜高效施肥栽培技术。核心内容:研究所在生态区的最佳施肥配方如下:尿素,基肥施31.30kg/亩,腊肥施20.83kg/亩(春节前);过磷酸钙,基肥施50.00kg/亩;氯化钾,基肥施13.33kg/亩;硼砂,基肥施1.02kg/亩。最佳栽培密度约12500株/亩。通过试验筛选出适宜在旱地及稻田两种生境下种植的品种川油58;适宜稻田生境下种植的品种蜀杂11;适宜在四川丘陵地区旱地生境下种植的品种绵油11和德油9号。
在四川省中江县仓山镇响滩村(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在中试熟化基地),通过集成盆地丘陵区稻田和旱地油菜高产施肥等栽培技术、选用本岗位育成的高产新品种川油36和川油41(06杂-9),在2010年(干旱年)创造了四川省丘陵区油菜的高产记录,亩产254.0公斤(2010年5月15日,四川省农业厅和四川省农科院共同组织的专家组现场挖方测产验收)。
3)旱坡地粮油种植栽培新技术。新模式薯/油/玉较传统的麦/玉/苕年增收398元/亩;新模式油/玉/豆较传统的麦/玉/苕年增收369元/亩(马铃薯按鲜薯2元/kg计,油菜按4.2元/kg计,玉米按1.92元/kg计,大豆按0.2元/kg计)。核心内容如下:①马铃薯/油菜/玉米种植方式,开厢种植,马铃薯密度5700株/亩;油菜种植密度5700株/亩;玉米种植密度3400株/亩;②油菜/玉米/大豆种植方式,油菜种植密度5700株/亩,油菜收获后种玉米,种植密度3400株/亩;在油菜收获后,于6月中下旬将大豆直播于空油菜带中,密度5700株/亩。③施肥及水分管理:马铃薯:施尿素15kg/亩,过磷酸钙30kg/亩,氯化钾5kg/亩;油菜:施尿素12kg/亩,过磷酸钙35kg/亩,氯化钾10kg/亩;硼砂1kg/亩,在蕾苔期和初花期,每亩用硼肥200g/亩、磷酸二氢钾150g/亩兑水喷施叶面肥;玉米:每亩用施尿素20kg/亩,过磷酸钙40kg/亩,氯化钾8kg/亩;大豆:施尿素5kg/亩,过磷酸钙60kg/亩,每次施肥时同时灌水1.2~1.6m3/亩。
4、品种权及文章
获得品种权保护2项(川油23、川油22),申请品种权保护6项;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3篇,待刊2篇,投稿2篇。
1)李浩杰,等.Establishment on Isolated Microspore Culture Optimized System for Restorer of NEW Cytoplasmic Male Sterile(NER) of Brassica napus L.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0,11(1):182-185;
2)Yong Gao, Tingting, Li Yang, Liu Caixia, Ren Yun Zhao, Maolin Wang .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gene encoding G protein a subunit protein responsive to plant hormones and abiotic stresses in Brassica napus. Mol Biol Rep (2010) 37:3957–3965;
3)L. ZHOU, Y.-T. ZHOU, M.-L. WANG, H.-Y. WANG and Y. ZHAO*Expressions and dimerization affinities of three highly identified AP3 genes in Brassica napus Biologia Plantarum 54 (1): 33-40, 2010(IF1.26);
4)张锦芳,等.四川生态区甘蓝型油菜籽脂肪酸组份近红外仪及气相色谱测试的比较研究.中国农业,2010(12);
5)张雪花,李浩杰,张锦芳,蒲晓斌,蒋俊,牛应泽,蒋梁材.甘蓝型油菜耐湿性的初步评价和主成分分析.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待刊);
6)ZHANG Xue-hua, JIANG Liang-cai, LI Hao-jie, ZHANG Jin-fang, PU Xiao-bin, JIANG Jun, NIU Ying-z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n Tolerance to Waterlogging Among Different Rapeseed Varieties.(第13届国际会议论文集,审稿中);
7)ZHANG Xue-hua, LI Hao-jie, ZHANG Jin-fang, PU Xiao-bin, JIANG Jun, NIU Ying-ze, JIANG Liang-cai. Enhancement of Waterlogging Tolerance in Rapeseed (Brassica napus L.) Seedling by Spraying of Multi-Effects Triazole. (第13届国际会议论文集,审稿中)。
(二)基础性工作
建立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油菜研究中心网站:http://www.scrapeseed.com,内容包括四川省审定品种特征特性数据库、油菜加工企业基本情况数据库、种业企业基本情况数据库。
1、品种特征特性数据库
建立四川省1996-2009年共127个审定品种的特征特性数据库(见附件5);
2、油菜加工、种业企业基本情况数据库
建立油菜加工企业基本情况数据库(见表6、附件6),种业企业基本情况数据库(表7、附件7);
表6 主要油菜加工企业8个(见附件6)
公司名称 |
注册资金 |
主要产品 |
四川金石油粕有限公司 |
1.8亿 |
大豆粕、大豆色拉油、二级油、菜籽粕、菜籽色拉油、二级油、调和色拉油及相关产品磷脂、皂脚 |
四川省大竹县通源油脂化工有限公司 |
5175万 |
“通源”牌国标二级、三级、四级压榨菜籽油和“通源”牌系列瓶装油 |
四川西普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5000万 |
芥酸、植物油酸、花生烯酸、山嵛酸、花生酸、油酸、硬脂酸、棕榈酸、十三烷二元酸、壬二酸、壬酸、黑油酸、混合脂肪酸、芥醇、油醇、山嵛醇、二十烷醇、天然二十八醇、合成霍霍巴油、鲸蜡酯、麝香-T、甘油 |
四川嘉里粮油工业有限公司 |
3000万 |
“金龙鱼”、“鲤鱼”、“手标”等品牌的小包装食用油 |
四川省汇强油脂有限公司 |
1700万 |
“魁山牌”、“汇强牌”国标一、二级菜籽油 |
三台县神龙粮油有限责任公司 |
516万 |
“梓香”牌菜油 |
四川梓潼大平油脂有限公司 |
358.2万 |
仙餐牌浓香型菜油、香菜油、特香纯黄菜油 |
四川省川粮油脂有限公司 |
300万 |
“川粮”、“福瑞喜”牌菜籽油 |
表7 油菜种业企业(共61个,其中与本岗位联系紧密的有6个,具体见附件7)
公司名称 |
注册资金(万人民币) |
经营范围 |
经营油菜品种 |
油菜种子年加工能力 |
创世纪转基因技术有限公司 |
8000 |
棉花、油菜、水果等种子 |
川油36 |
100万公斤 |
德农正成种业有限公司 |
8000 |
杂交水稻、玉米、油菜等种子 |
德油系列品种 |
70万公斤 |
四川嘉禾种子有限公司 |
3000 |
粮油、蔬菜等种子 |
川油41、油丰1号 |
200万公斤 |
四川国豪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
3000 |
粮油、蔬菜等种子 |
绵油系列品种 |
100万公斤 |
四川省绿丹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
3000 |
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等种子 |
川油39 |
1000万公斤 |
四川天宇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
500 |
油菜、水稻等种子 |
川油58 |
200万公斤 |
3、服务性工作
1)油菜生产(栽培等)技术培训
在油菜生长的不同时期10次深入田间地头或者利用市、州、县农业局和农科所会议、广播电台等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和知识讲座;对示范县、示范基地、农技站等农技员及广大农户朋友进行油菜栽培技术等知识的培训。
2)油菜产业调研
完成本区域基地及实验室建设调研、我国油菜种业公司现状调研、油菜产业技术需求情况调研、油菜产业技术研发仪器设备基本情况表、油菜产业科技项目(课题)基本情况表、油菜产业研发基地基本情况调研、油菜产业研发队伍基本情况表、《四川油菜产业发展研究》(待出版)。
4、应急性工作
(1)积极参加农业部春季农业生产督导工作。3月24日,岗位专家蒋梁材作为四川省农业生产督导组成员,参加了农业部春季农业生产督导工作,到成都市邛崃和新津“新兴粮油公司”、“牟礼镇油菜示范基地”、“新津蔬菜园区”、“大学生创业园”调研。农业部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副主任张华荣担任督导副组长,同行的还有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粮油处曾令清调研员,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运行监控处李小军副调研员。
(2)针对四川油菜部分根肿病发病严重的情况,本岗位协作单位开展了根肿病防治示范工作。
在广汉西高核心示范面积100亩。核心示范片产量较对照(未防治根肿病)增产30%-40%、推广区增产25%-35%。根肿病防治如下:采用500倍液科佳苗床土壤处理,油菜育苗和移栽后科佳2000倍液灌根。大田油菜苗期根肿病防效达85%以上,到收获期防效为60-70%。
5、辅助决策
1)3月8日,岗位专家团队成员、四川油菜创新团队首席专家蒲晓斌为四川省政府编写了《四川省油菜品种选育存在的问题、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报告,包括四个方面内容:四川省油菜产业概况;四川省油菜主要育种成就;四川省农科院油菜育种优势;四川省油菜品种选育存在的问题、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
2)4月20日,岗位专家蒋梁材研究员被任命为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并参加了第七届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成立大会和省品审会各专业委员会会议。会议内容包括:第七届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成立大会;修订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章程、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农作物品种试验管理办法、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工作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讨论和修订相关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一批水稻、玉米、薯类、杂粮、棉麻、蔬菜和药用作物新品种;讨论通过第九批主要农作物停用品种名单。
3)6月23日,作为四川省油料育种攻关组首席专家,岗位专家蒋梁材参加了四川省科技厅组织的“四川省粮油作物优良品种转化奖励办法”座谈会,并对奖励范围及品种条件、奖励品种及经营单位的确定、奖励品种所有者与经营企业的责任、管理与监督、奖惩等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4)9月27日,作为四川省油料育种攻关组首席专家,岗位专家蒋梁材完成了“四川省十二五农作物及畜禽育种攻关实施方案”(油料作物部分),并对“十二五”育种攻关品种奖励、主要目标、攻关领域与方向、攻关内容及重点、组织管理等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5)11月8日,岗位专家团队成员、四川油菜创新团队首席专家蒲晓斌参加了四川省2011年全国及全省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评审会,推选2011年四川省主导品种50个,主推技术20项。
三、前瞻性工作研究进展
(一)转基因研究进展
1、利用农杆菌介导的方法,将抑制植物衰老基因pCAMBIA1301-SAG12-ipt、抗蚜虫基因GN34、广谱抗病基因NPR-438导入甘蓝型油菜恢复系中,获得了抗卡那霉素的再生植株,经过PCR初步鉴定,目的基因已经整合到NEAR基因组中。利用Floraldip法将抑制植物衰老基因pCAMBIA1301-SAG12-ipt导入J-18和J-MZ9935,转化率分别为0.66%、5.04%。荚角开裂基因IND和大粒基因wRky基因正在转化之中。对遗传转化影响因素的研究表明:经预培养2天后进行农杆菌浸染的下胚轴抗性绿芽率高于对照;农杆菌浸染后的下胚轴经过恢复培养一周再进行筛选培养有利于抗性绿芽的诱导;农杆菌浸染以直接将菌液与油菜下胚轴共培养2-3天后进行筛选培养的抗性绿芽率较高。
2、优良双抗转基因纯系材料
对抗蚜虫基因GN34、广谱抗病基因NPR-438的转基因抗性植株进行菌核病和蚜虫的抗性鉴定,得到了阳性转基因植株,并通过两类抗性植株田间杂交进行基因聚合,结合小孢子培养筛选到优良双抗转基因纯系:JL-18、JL-09和JL-MZ9935。
(二)甘蓝型油菜耐湿性初步研究
对30份国内甘蓝型油菜品种(系)(主要来源于四川省)和30份国外甘蓝型油菜品种(系)(主要来源于德国)进行了相对电导率、相对成苗率、相对根长、相对茎长、相对鲜重、相对含水量和相对活力指数的测定、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值评价分析;研究了喷施多效唑对甘蓝型油菜苗期耐湿性的影响。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1、本研究使用的国外甘蓝型油菜耐湿性优于国内品种,国内甘蓝型油菜耐湿性存在更广泛的遗传变异;
2、主成分分析筛选出耐湿性的前3个特征根,其累积贡献率达87.33%。分别为:幼苗活力因子(λ1=3.96)、幼苗恢复生长因子(λ2=1.19)、细胞膜稳定性因子(λ3=0.97);
3、以平均隶属值为标准对供试材料的耐湿性进行排序,筛选出7份耐湿性较强的材料;
4、喷施一定浓度的多效唑(25mg/L)可以显著增强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提高可溶性糖含量和丙二醛(MDA)含量、抑制叶绿素含量的下降、降低黄叶率、抑制叶片黄化,从而提高叶片膜系统稳定性,降低叶片膜脂过氧化程度,增强光合作用,延缓植株衰老,增强甘蓝型油菜苗期耐湿性。在湿害严重的地区,喷施多效唑可以作为一种农艺措施,用于减少苗期湿害对油菜生产的影响。
(三)根肿病发生流行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
建立和完善了油菜根肿病室内外抗性鉴定接种技术,完成了四川省油菜根肿病抗性鉴定技术规程。
四川十字花科根肿病发生规律:根肿病菌休眠孢子萌发适宜温度为20~28℃、适宜萌发pH 6.0~6.7;根肿病防治技术研究:筛选出了科佳、福帅得等药剂为根肿病防治的最佳药剂,提出了种子、苗期、移栽期等不同时期的油菜、蔬菜根肿病防治技术组合,筛选到有效的根肿病生防菌株,防效达80%以上。
(四)抗菌核病新材料转育
从大麦胚中克隆出编码抗草酸毒素的草酸氧化酶(Oxalate oxidase)基因 OxO,建立了以油菜子叶柄为转化受体的农杆菌转化体系;获得了转化植株和转育后代,与对照植株相比转化植株明显提高了对草酸的耐受性。
四、团队人员参加体系工作和团队建设情况
本岗位团队共有18人,其中教授1人、研究员2人、副研究员3人、助研2人、其他聘用人员10人;团队有核心成员4人,涉及遗传育种、分子生物学、作物栽培、植物保护等专业。此外,岗位专家蒋梁材担任四川省油料作物育种攻关首席专家、“四川油菜创新团队”顾问,本岗位成员蒲晓斌担任“四川油菜创新团队”首席专家,积极推动了四川油菜产业发展。团队成员为本岗位工作时间见下表8。
表8 四川岗位专家团队建设情况表
姓名 |
职称 |
专业 |
本项目工作时间(人月/年) |
蒋梁材 |
研究员 |
遗传育种 |
8 |
刘勇 |
研究员 |
植物保护 |
3 |
赵云 |
教授 |
遗传育种、分子生物学 |
5 |
蒲晓斌 |
副研究员 |
遗传育种 |
9 |
张锦芳 |
副研究员 |
遗传育种 |
9 |
李浩杰 |
副研究员 |
分子生物学 |
9 |
陈红琳 |
助研 |
作物栽培 |
5 |
李奇 |
助研 |
作物栽培 |
5 |
流动人员、临时聘用人员 |
|
栽培、分子生物学 |
100 |
累计 |
|
|
153 |
五、岗位团队主要工作日志(见附件8)
日志数量:134条。
日志内容:包括科研试验、交流合作、辅助决策、应急服务等。
六、经费使用情况
经费使用严格按照预算进行,2010年1-12月总经费支出比率100%,总经费和单项经费预决算一致(表9)。
表9 2010年度经费预决算表(单位:万元)
科目名称 |
2010年度预算 |
1-12月支出合计 |
剩余 |
执行进度(%) |
办公费 |
2.00 |
2.00 |
0.00 |
100 |
印刷费 |
2.00 |
2.00 |
0.00 |
100 |
水费 |
1.30 |
1.30 |
0.00 |
100 |
电费 |
2.00 |
2.00 |
0.00 |
100 |
邮电费 |
1.20 |
1.20 |
0.00 |
100 |
交通费 |
1.30 |
1.30 |
0.00 |
100 |
差旅费 |
5.10 |
5.10 |
0.00 |
100 |
会议费 |
2.00 |
2.00 |
0.00 |
100 |
专用材料费 |
25.47 |
25.47 |
0.00 |
100 |
专用设备购置费 |
12.50 |
12.50 |
0.00 |
100 |
劳务费 |
10.40 |
10.40 |
0.00 |
100 |
委托业务费 |
3.40 |
3.40 |
0.00 |
100 |
其他商品和服务费 |
1.33 |
1.33 |
0.00 |
100 |
合计 |
70.00 |
70.00 |
0.00 |
100 |
七、下一年度产区技术需求与目标任务
(一)下一年度产区技术需求
1、品种需求。双低、高产、高含油量油菜新品种;部分生态区特殊需求品种(抗根肿病品种;特殊工业用途专用油菜品种;早熟(但不早花)品种;适合机械化品种;耐旱、耐湿品种)。
2、技术需求。油菜“双低”品种配套高产技术;双低油菜轻简(包括机械化生产)栽培技术;油菜套作栽培技术;油菜迟直播避灾高产栽培技术;盆地丘陵区稻田和旱地油菜高产施肥等栽培技术;抗根肿病栽培技术。
(二)目标任务
1、进一步完善与长江上游区域气候特点相适应的高效育种技术体系。
2、研制高配合力、高异交结实率、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优质育种亲本材料1份;早熟等特殊性状的亲本材料1份。配制高效广适突破性三系双低杂交组合1个。
3、推广新品种200万亩。
4、完善油菜加工、种业等企业基本情况数据库。
5、核心期刊发表文章1篇。
八、主要体会和建议
(一)体会
产业创新体系的建立,把油菜产前、产中、产后有机联系起来了,把育种目标与生产结合得更紧密了,育种针对性更强了,成果推广更迅速了,成效更显著了;同行交流更密切了,科技资源整合更有效了,学科发展更迅速了,产业发展更好了。
(二)建议
1、进一步加强现代育种高技术特别是生物技术的应用和培训。
2、进一步加强国外资源材料的引进和交流;完善体系内资源材料共享和交流机制。
3、由于物价上涨过快,建议适当增加岗位科学家团队经费,或允许岗位科学家主持体系外课题,但原则上经费不超过人均40万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