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88年由国家计委批准筹建;1989年开始建设;并于1990年9月经中国科学院批准边建设边开放;1991年12月建成并通过国家验收。吴毓林研究员为实验室第一任主任,吴厚铭研究员为第二任主任,目前,马大为研究员为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黄维垣研究员任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主任,惠永正研究员任第二、第三届学术委员会主任。
实验室的学术方向是化学生物学,即探索生命过程中的(有机)化学问题。主要是以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的有机天然小分子为研究起点,开展结构、全合成、创制类似物、构效关系以及在生物体内转化等研究;并运用现代谱学(如NMR、MS和 X-Ray衍射等)、计算机模拟和各种生物学技术研究它们与生物大分子(蛋白质和核酸)的相互作用。从而在分子和原子水平上了解生命现象。并通过研究调控这些生命过程,为发展新的治疗药物打下基础。
自正式开放以来,本实验室已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907篇,其中国外刊物论文409篇。申请专利29项,已获授权12项。“以糖为手性源合成生物活性天然产物”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 “免疫调节剂—牛膝多糖” 获中国科学院发明二等奖。 “两种酶的三维构象、分子识别和催化机理研究”和“无溶剂均相合成蔗糖脂”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其它参与的获奖还有: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等等。
实验室取得了以下一些突出进展:(1)在小分子调节剂的研究方面。发现了一个选择性作用在蛋白激酶C的b-亚基的调节剂,发现其具有良好的抗癌活性和较小的毒性,已申请美国专利。发现了一些作用于代谢型谷氨酸受体亚型的小分子调节剂,其中一个选择性拮抗第二组代谢型谷氨酸受体的化合物已作为研究代谢型谷氨酸受体的工具,被国外公司发展成商品。(2)在糖化学和生物学的研究方面。发展了一系列高效的合成新方法。完成了树脂糖苷Tricolorin A和强抗癌活性皂苷OSW-1的首次全合成。系统地研究了植物皂甙的合成。利用糖作为手性源合成了一系列具有高活性的手性天然产物,如:白三烯A4和B4。(3)在青蒿素的作用机制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4)从马氏钳蝎毒液中分离得到40余个毒素多肽,研究了部分多肽的溶液构象和调节离子通道活性的关系。(5)解析了天花粉蛋白、b-苦瓜子蛋白、甲醇脱氢酶系列、细胞色素b5突变体系列以及天花粉蛋白与一系列底物类似物复合物的三维结构,探讨了结构与功能的关系。(6) 对槐糖酯和鼠李糖酯的生物合成应用于三次采油,可提高采油率达10-15%。筛选得到具有高对映选择性还原作用的真菌G38等。上述的部分工作已在JACS,Angew.Chem.和PNAS等一流刊物上发表。
本实验室固定人员约为30人,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研究员12人,其中年龄在45岁以下的6人,包括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个人获得的荣誉有:求是科技基金会奖4名;求是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1人;中国青年科技奖1人;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1人;中国化学会青年学者奖2人;中国科学院十大杰出青年2人;上海化学化工会庄长恭奖3人;上海启明星称号3人等。本实验室已毕业博士75人,硕士92人,出站博士后13人。其中3人获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6人获优秀奖。现有在读博士生和硕士生37人。
实验室参与筹办了21stIUPAC天然产物会议和主办了国际天然产物合成会议;主办“第一届中韩有机化学讨论会” 。实验室研究人员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作邀请报告50余次,每年出境参加会议和访问10人次以上。并与韩国、日本、美国和香港等地开展了合作研究。还向韩国和英国派出了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应邀在国际或双边会议作邀请报告每年10余次。 应邀为J. Am. Chem. Soc; J. Org. Chem.等几乎所有有机化学领域重要刊物审稿。实验室论文受到广泛引用。
实验室将围绕小分子与大分子相互作用这一学术核心。在近期将引进分子生物学、计算生物学和波谱学的青年人才,完成新旧交替的队伍建设。正与一些国内和国际著名生物学家组建化学生物学研究团队,并已开展在细胞凋亡和免疫方面的研究合作。
地 址:上海枫林路354号
邮政编码:200032
电 话:021-64163300-1427
实验室编号: 1989DA173051 建设年份: 1989 实验室名称: 生命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验收年份: 1991 实验室曾用名: 依托单位: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主 管部 门: 中国科学院 所在地区: 上海 学 科领 域: 化学 网址: http://202.127.145.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