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科技创新网 > 文章中心 > 创新人物百科 > 经济学家 > 文章正文
专家信息 科学研究 论文专著 荣誉奖励 媒体报道

专家信息:


蒋和胜,男,1958年1月生,四川省南充市人,经济学硕士。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硕士生、博士生导师,经济研究所所长。

社会兼职:

1.国家课题通讯评审专家。

2.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价格咨询专家。

3.中国注册项目数据分析师专家委员会专家。

4.四川省价格学会副会长。

5.四川省经济学会常务理事。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社会主义价格理论与实践、产业经济理论与实践。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1.《中国烟草控制》(美国NIH资助项目)。

2.《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微观基础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点招标项目)。

3.《四川省工业与现代服务业互动发展机制研究》(四川省经委重点项目)等国家、国际,省部级课题10余项。

科研成果:

资料更新中……

论文专著:


出版专著:

在国内外出版《贸易经济学》、《社会主义价格管理学》、《农产品价格机制论》、《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物价史》、《市场价格机制与生产要素价格研究》、《经济法学》、《中国烟草控制》、《中日内陆地区农村市场经济发展比较研究》、《工业强省战略研究》、《西南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环境与效益分析》等10多部专著。

发表论文:

1 市场分割、多锥形均衡与相对要素价格均等化——基于中国省际间面板数据的理论拓展与实证检验 何兴容; 蒋和胜 求索 2010-02-28

2 我国最佳的价格模式应是混合型价格模式 蒋和胜 价格月刊 1986-03-30

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价格变动趋势及对策分析 蒋和胜 社会科学家 1988-10-27

4 供求机制不能完全调节价格 蒋和胜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1990-05-01

5 烟草种植对烟农的经济影响与烟草种植替代的政策建议 孙英; 张衔; 蒋和胜 软科学 2009-01-15

6 我国价格改革三十年的回顾与前瞻 蒋和胜; 蒙琳 天府新论 2009-05-05

7 凯恩斯心理预期理论评析 王选华; 陈果; 蒋和胜 湖北社会科学 2006-05-10

8 论“非市场经济国家”的起源、认定及对策 何兴容; 蒋和胜 湖北社会科学 2006-06-10

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先行 蒋和胜; 何必容; 乔巧 理论与当代 2006-05-10

10 教育产业化辨析 蒋和胜; 何兴容; 杨柳静 河北学刊 2006-09-20

11 非义务教育产业化发展的理论基础与现实依据 蒋和胜; 何兴容; 杨柳静 财经科学 2007-02-01

12 澄清教育产业化发展的八大认识误区 杨柳静; 蒋和胜; 何兴容; 刘礼波 天府新论 2007-07-05

13 进一步改革我国烟叶税的必要性及路径——兼论烟草控制 蒋和胜; 毛正中; 胡德伟; 陈洁玉 经济体制改革 2007-11-25

14 城乡和谐发展的价格障碍及对策探析 蒋和胜; 王华华; 王静; 余梦秋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7-20

15 论科技资源向科技资本的转变 蒋和胜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11-25

16 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基本特征及发展趋势——与农村社区合作组织之比较 余梦秋; 蒋和胜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5-12-25

17 论我国农业补贴方式的改革 熊艳; 蒋和胜 计划与市场探索 2003-12-15

18 烟叶生产成本及收益的调查与分析 蒋和胜; 毛正中; 胡德伟 农村经济 2004-06-28

19 为失地农民构建政府主导型社会保障体系 蒋和胜; 涂文明 现代经济探讨 2004-11-25

20 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十大态势分析 蒋和胜 理论与改革 2004-11-28

21 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需要新思路 蒋和胜; 涂文明 农村经济 2005-02-28

22 论生产过剩条件下的物价工作重点转变 蒋和胜 价格月刊 1999-06-21

23 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回顾与思考 蒋和胜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1999-05-28

24 是生产过剩 还是结构失衡 蒋和胜; 邱小平; 王德忠 经济问题 1999-04-28

25 论我国当前生产过剩的特点及对策 蒋和胜; 王德忠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07-28

26 关于农民增收减负途径的深层次思考──兼论农民增收减负的制度基础 蒋和胜; 王德忠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1-28

27 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蒋和胜; 熊艳 天府新论 2002-04-20

28 关于2000年价格改革的指导思想及重点的思考 蒋和胜 天府新论 2000-01-05

29 新华书店连锁经营战略的实施要点 王德忠; 蒋和胜 出版发行研究 2002-01-10

30 关于农民增收减负途径的深层次思考——兼论农民增收减负的制度基础 蒋和胜; 王德忠 经济体制改革 2002-05-20

31 论我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成效、问题及对策 蒋和胜; 刘浩 农村经济 2002-02-28

荣誉奖励:


1.获四川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获四川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3.获得省部级一等奖、获得省部级二等奖、获得省部级三等奖。

资料更新中……

媒体报道:


物价,结构性上涨也不容忽视

――访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蒋和胜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 《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2008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要控制在4.8%左右。

去年,由于食品、居住类和矿产品价格涨幅较大,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较上年上涨4.8%。物价为何居高不下?上涨过快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如何使物价趋于平稳?近日,记者就相关问题专访了四川省价格学会副会长、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蒋和胜。

必须警惕加速上涨的苗头

记者:刚刚落下帷幕的全国两会,“物价问题”成为《政府工作报告》和代表委员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请结合今年第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谈谈对近期物价的总体认识?

蒋和胜: 从今年第一季度头两个月的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来看,1、2月份CPI较去年同期分别上升7.1%、8.7%,这表明,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呈加速上涨的苗头。中央对此高度重视,把物价问题作为今年和今后几年政府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这非常有必要。

记者:在改革开放30年里,大致经历了哪些阶段的物价较大幅度上涨?

蒋和胜:大致可以概括为4次,即1980年、1985年――1989年、1992年――1996年、2005年到现在。第1次,比较温和,零售物价指数较上年上升6%。第2、3次物价波动剧烈,消费价格指数最高涨幅分别是1988年的20.7%和1994年的24.1%,上涨的主要原因是商品短缺及价格管制的放松,属于需求拉动型和改革放开型物价上涨;第4次物价上涨,从前两年情况看还比较温和,都在5%以内,而且具有结构性和局部性特点,但今年1、2月份上涨超过了5%,这是必须警惕的。

记者:物价大幅度上涨究竟会带来怎样的危害?

蒋和胜: 如果物价长期保持大幅上涨的势头,它将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因为高通胀率出现后,它具有自我循环和自我推动的机制,从而增加治理难度。严重的通货膨胀,通常会打乱正常的经济秩序,引起经济的大起大落,带来社会分配不公,甚至威胁货币信用中介的存在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在物价上涨的初期,就要高度重视,加以控制。

一种混合型的物价上涨

记者:有人认为,今年1、2月份CPI出现较大幅度上涨与我国南方部分地区春节前后发生的雨雪冰冻灾害有很大关系,你怎么看?

蒋和胜:从物价方面看,冰雪灾害主要是对农业生产带来影响,有可能减少产量。而且,冰雪灾害期间,由于交通运输受阻,货流不畅,会拉动灾区物价上涨。但这种影响是局部和短期的,它已经反映在今年1、2月份的物价指数上了,对全年CPI的平均水平虽有所影响,但不会太大。

记者:今年头两个月,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的平均值保持在7%左右的水平,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较高的上涨值?

蒋和胜:大致有四方面原因:其一,投资规模过大,货币投放过多,部分农产品和能源原材料供不应求,出现需求拉动型价格上涨。其二,这次价格上涨,首先是农产品和矿产品等初级产品价格的上涨。连锁带动中间产品价格的上涨,最终导致CPI的上升,因而也具有成本推动性质。其三,国际市场的粮价和原油价格过快上涨,通过进口传导到国内市场,出现国际传递型价格上涨。其四,有自然冰雪灾害的影响。

记者:现今,因为我国的开放度很高,我国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也较高。通过进出口贸易,国际价格的波动也必然会传导到国内的商品价格上。

蒋和胜:正是这样。总体来说,我国现在的物价上涨是一种混合型的物价上涨。它兼有成本推动、需求拉动和国际传递等三种类型。一方面,体现了一种结构性的上涨,另一方面,如果不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也存在着向全面的、明显的物价上涨转变的可能。为此,必须切实加以控制。

从抑制粮价开始

记者:全国两会上,温家宝总理答记者问时专门就新一届政府控制物价上涨表明态度。在你看来,政府可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蒋和胜:由于一粮带百价,我们要抑制此次物价上涨态势,就必须从抑制粮价开始。首先,还是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特别是粮食的产出能力。具体就是要继续对农民实行 “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其实这两年,我们正在不断地实践这个政策。同时,要加大农业投入,包括给务农农民继续实行“四补”政策,即粮种补贴、农机具综合补贴、种粮直补、农资补贴等。并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和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

记者: 对通过货币紧缩政策解决物价上涨,你怎样看?

蒋和胜: 当然应继续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但具体实施这项政策措施时,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保,就是要保农业、交通、科技、环境、教育、文化、卫生和社保等民生部门、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力度支持其发展,这样才能增加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从根本上平衡市场供求关系,控制物价上涨。压,就是要压产能过剩的一般性加工工业部门,特别是压缩那些资源消耗多、环境污染大、破坏生态平衡的粗加工产品,这将有利于实现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目标。

记者:还有呢?

蒋和胜:抑制不合理的需求,在适当时机,可以通过继续提高自然资源价格,特别是石油、矿石、煤炭、电力、土地、水资源等上游产品的价格,以促进节能、节材、节水、节地,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废物排放。当然,我们要完成工业化,实现城市化,我国将逐步加快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步伐,这对各种资源的需求和消耗很大,资源短缺始终存在。同时,应对就业的压力,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不能过低,投资在短期内难以大幅度下降。因此,物价上涨在一定时期内不可避免,但通过政府的有效调控,是能够把它控制在社会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的。

来源:四川日报 2008年03月25日

文章录入:zgkjcx    责任编辑: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广告说明 | 合作项目

    名称:科技创新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40577号-2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847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