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科技创新网 > 文章中心 > 创新人物百科 > 农林科技 > 文章正文
专家信息 科学研究 论文专著 荣誉奖励 媒体报道

专家信息:


纪凤高,男,曾任中国农科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生理遗传研究室副主任,现任淮阴(安)农业科学所(院)副所(院)长、研究员。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70年毕业于江苏农科大学。

1983年7月毕业于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

1983年8月被分配至中国农科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工作。

1987年5月调至淮阴农科所(淮安市农科院)工作,直至前不久退休。

社会任职:

1.淮安市四届、五届人大常委、省九届人大常委、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2.江苏省发明协会、江苏省作物学会理事。

3.南京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资料更新中……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业部、省攻关等各级各类研究项目20多项。

主要成就:

1.选育出麦稻新品种10个,研制成功新型药肥品种10多个。 纪凤高研究员又带领课题组人员对原旱育秧技术进行简化研究,把原旱育秧技术21道工序简化为8道,省工节本,易于操作,同时保苗壮苗,得到省市有关部门资助。2003年该项技术通过了以水稻栽培权威凌启鸿为组长的省级鉴定。专家组一致认为,“简化的旱育秧技术有效地防止了传统旱育秧中病苗、死苗的发生,克服了‘旱育水管’的现象,充分发挥了旱育秧的优势”,“在深入研究旱育秧死苗机理的基础上,形成物化成果,使旱育秧技术简化,利于推广应用,研究成果居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几年来该成果在本市和省内外迅速推广上千万亩,农民节支与增收5亿多元,荣获2005年度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如今,这一成果还被移植到机插秧上,为提高生产效率、加快农业机械化发挥了作用。

2.纪凤高研究员组织多方面人才选题立项,深入研究,查找原因,同时与化工部门联手,精心筛选,配组“良方”,研制出“旱秧绿1号、2号、3号、4号”4个系列产品,分别取得省级(肥料)和国家(农药)登记。经过大量的生产应用,有效地解决了水稻旱育秧出现的黄苗、死苗、青枯等现象,成为旱育秧的大救星,极大地促进了水稻旱育技术的推广应用。2001年该项成果通过鉴定,专家组一致认为:“该课题组从生理和病理两个角度对秧苗病害进行研究,其综合防治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其中在提高硫酸亚铁有效性技术等方面有所创新,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发明专利:

1 旱育机插秧的辅垫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陈川; 张山泉; 庄春; 纪凤高 淮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2004-11-24

2 树木专用控释肥料袋 张山泉; 陈川; 庄春; 纪凤高 淮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2004-11-24

资料更新中……

论文专著:


发表论文:

1 简化、高效旱育秧技术防病壮苗效果研究 庄春; 董政权; 陈宗明; 杨彩云; 陈川; 孙春梅; 纪凤高; 张山泉 江苏农业科学 2006-03-15

2 中熟粳稻新品种淮优粳2号 朱明超; 陈世来; 袁彩勇; 纪凤高 中国种业 2006-08-15

3 中小苗水稻机插田杂草化除技术初探 庄春; 陈川; 陈宗明; 孙春梅; 杨彩云; 邵文奇; 纪凤高; 张山泉 江苏农业科学 2006-11-15

4 丁草胺插前化除对机插中小苗水稻的安全性及除草效果 庄春; 陈川; 孙春梅; 邵文奇; 纪凤高; 张山泉 安徽农业科学 2007-03-20

5 “四免”旱育秧的技术原理与方法 张山泉; 陈川; 庄春; 纪凤高 农业科技通讯 2003-02-17

6 旱育秧苗期主要病害的识别与防治 陈川; 庄春; 张山泉; 纪凤高 农业科技通讯 2003-11-17

7 旱育秧主要病害症状表现及其防治方法的研究 陈川; 纪凤高; 张山泉; 庄春; 秦进华; 刘小兵; 赵刚 安徽农业科学 2003-02-25

8 水稻机插报纸旱育秧苗技术 秦进华; 纪凤高; 张山泉; 陈川; 庄春; 刘小兵 中国稻米 2003-08-30

9 开豆4号品种栽培特点及开发研究 倪玲; 秦进华; 纪凤高 中国农技推广 2005-05-25

10 杨树长势与其叶片养分含量的相关性研究 陈川; 张山泉; 庄春; 纪凤高; 孙春梅; 丁国霞 安徽农业科学 2005-10-30

11 塑料秧盘底孔大小与数量对秧苗生长的影响 陈川; 张山泉; 庄春; 纪凤高; 孙春梅 耕作与栽培 2005-10-28

12 旱育秧主要病害及其防治对策 纪凤高; 张山泉; 陈川; 庄春; 秦进华; 刘小兵; 葛方桃 四川农业科技 2003-02-28

13 机插秧旱育苗的特点与操作技术研究 陈川; 张山泉; 庄春; 纪凤高; 孙春梅 安徽农业科学 2004-04-25

14 旱秧绿苗床专用肥的使用技术与防病壮苗效果 张山泉; 陈川; 庄春; 纪凤高 农业科技通讯 2002-07-17

资料更新中……

荣誉奖励:


1.荣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2.荣获科技部发明二等奖。

3.荣获中国农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4.荣获省农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5.荣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6.荣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7.授予“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8.授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媒体报道:


淮安“袁隆平”育出多个世界第一

(——访淮安农科院原副院长、研究员纪凤高)

他,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业部、省攻关等各级各类研究项目20多项,选育出麦稻新品种10个,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研制成功新型药肥品种10多个;

他,荣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科技部发明二等奖1项,中国农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农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在《中国科学》等高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其中4篇在国外刊出;

他,先后被授予“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当选淮安市四届、五届人大常委、省九届人大常委、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省发明协会、省作物学会理事,被南京农业大学聘为硕士研究生导师。

他,就是历任中国农科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生理遗传研究室副主任、淮阴(安)农科所(院)副所(院)长、副研究员、研究员的纪凤高。

12月4日,记者采访了刚刚退休的纪凤高。

纪凤高, 1970年毕业于江苏农科大学,1983年7月毕业于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同年8月被分配至中国农科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工作,1987年5月调至淮阴农科所(淮安市农科院)工作,直至前不久退休。

  当初回淮,纪凤高怀着一个雄心勃勃的美丽梦想:在冬春性小麦轮回选择育种上做出一些贡献,诺尔曼•勃劳格博士就是因在小麦育种上的贡献获得了诺贝尔奖。当时,冬小麦、春小麦育种在我国开展得比较好,但冬小麦与春小麦两个生态类型的杂交育种开展得很不充分,原因也较简单,两类小麦花期不一,大面积杂交育种困难。而淮阴地处中国南北地理气候分界线上,最适合冬春小麦大量杂交。于是,他谢绝了中国农科院的挽留,谢绝了江苏省农科院和江苏农科大学的邀请,“那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不适宜”,义无反顾地回到淮阴农科所(即现在的淮安农科院)。

早在中国农科院攻读研究生和工作期间,纪凤高把我国独有的太谷核不育小麦显性雄性不育基因Ta1导入八倍体小黑麦,育成了世界上第一例显性雄性不育八倍体小黑麦并用于育种,其成果1984年发表在《中国科学》上。接着育成了Ta1基因染色体易位系(其成果在1988年刊登于《江苏农业学报》和1992年的《遗传》),进而育成了显性雄性不育六倍体小黑麦(不含D组染色体)和显性雄性不育硬粒小麦(不含D组染色体)并用于育种(其成果先后在1989年《遗传》和1996年《中国农业科学》发表),都是国际首例。现备受关注的“矮败小麦育种创新技术”(中国农科院翟虎渠院长称为“小麦育种界的一次革命性突破”,被国家科技部、农业部、财务部等列为重点支持项目),正是建立在这一研究成果上的开拓和发展。

1987年,纪凤高回淮后,在继续完成核不育六倍体小黑麦和硬粒小麦的选育与改良研究的同时,他利用自己在北京工作学习时熟悉的关系,很快从全国各地收集了所需的材料,又专门到设在墨西哥的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收集了部分材料。就这样,纪凤高在淮安开始了他的事业。用自己的研究成果Ta1基因在淮阴组建了国内最大规模(1300多个亲本)、也是国际上最大规模(国外没有Ta1基因)的冬春性小麦轮回选择交配圃。通过这一平台,将小麦育种公认的三种方法——冬春杂交、轮回选择和穿梭育种的优点都集中到一起并加以利用,成为目前最经济、最高效的方法。

这一系列基础性工作,都为淮阴地区小麦育种乃至小麦学科的发展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在纪凤高主持下先后选育成“淮麦16”等7个淮麦系列品种,并得到广泛推广应用,成为淮北乃至周边小麦主产地区当家品种,小麦学科也因此在省内外极具影响力。2006年,淮安市农科院被国家命名为“国家矮败小麦育种创新分中心”。

在此期间,纪凤高还率先主持开展了杂交粳稻的选育研究。通过连续多年的南繁北育,先后育成了杂交粳稻“泗优9083”和“泗优9022”等品种(组合),为杂交粳稻品种选育和推广应用做了极具前瞻性的工作。现在,尽管纪凤高已经退休了,但这些研究项目仍在进行中,“平时不去,他们有能力搞好这些项目。如果需要帮忙,我一定尽力。这些项目充满希望,将来会有更多的收获。”

水稻旱育秧如今不是稀奇事了,纪凤高回忆起当初推广时的情景。省里在淮北地区搞了很多试验田,他的一位老师负责这件事。在陪同老师的过程中,他发现旱育秧未能重视病害问题,“万一毁在病害上,那太可惜了。”征得老师同意,他开始了研究。

纪凤高组织多方面人才选题立项,深入研究,查找原因,同时与化工部门联手,精心筛选,配组“良方”,研制出“旱秧绿1号、2号、3号、4号”4个系列产品,分别取得省级(肥料)和国家(农药)登记。经过大量的生产应用,有效地解决了水稻旱育秧出现的黄苗、死苗、青枯等现象,成为旱育秧的大救星,极大地促进了水稻旱育技术的推广应用。2001年该项成果通过鉴定,专家组一致认为:“该课题组从生理和病理两个角度对秧苗病害进行研究,其综合防治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其中在提高硫酸亚铁有效性技术等方面有所创新,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在此基础上,纪凤高又带领课题组人员对原旱育秧技术进行简化研究,把原旱育秧技术21道工序简化为8道,省工节本,易于操作,同时保苗壮苗,得到省市有关部门资助。2003年该项技术通过了以水稻栽培权威凌启鸿为组长的省级鉴定。专家组一致认为,“简化的旱育秧技术有效地防止了传统旱育秧中病苗、死苗的发生,克服了‘旱育水管’的现象,充分发挥了旱育秧的优势”,“在深入研究旱育秧死苗机理的基础上,形成物化成果,使旱育秧技术简化,利于推广应用,研究成果居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几年来该成果在本市和省内外迅速推广上千万亩,农民节支与增收5亿多元,荣获2005年度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如今,这一成果还被移植到机插秧上,为提高生产效率、加快农业机械化发挥了作用。

纪凤高在加强自主创新、致力于应用型研究的同时,不断创新载体,构建物化平台,加速成果转化,宣讲、推广实用技术,把论文和成果写在大地上,应用到农田中,让科技成果在广阔大地上开花结果。他们开发的旱育秧肥料,累计推广应用2000多万亩,为农民增收上亿元,荣获2002年度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年在纪凤高倡导下,依托自身科研成果和技术力量,率先创办了市农科院第一个科技型股份制企业——淮安诚信肥业有限公司。经过不懈努力,现已研发出旱秧绿、杨树、水稻、小麦、油菜等一系列专用肥产品,并累计推广应用近10万吨,创造社会经济效益数亿元。其中,“旱秧绿3号”苗床专用肥和“丰元牌”杨树专用肥分别为市高新技术产品。

来源:江苏农民培训网 2008年12月17日

文章录入:zgkjcx    责任编辑: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广告说明 | 合作项目

    名称:科技创新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40577号-2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847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