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科技创新网 > 文章中心 > 创新人物百科 > 农林科技 > 文章正文
专家信息 科学研究 论文专著 荣誉奖励 媒体报道

专家信息:


刘永红,男,生于1969年7月,博士。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现任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耕作栽培研究中心副主任。

社会兼职:

1.中国作物学会栽培委员会委员、玉米学组副组长。

2.南方耕作学会理事。

3.四川省作物学会栽培与化控学组副组长。

4.中国杂粮技术鉴定委员会委员。

5.四川省水保学会耕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早地多熟高效种植模式 及养地制度,植物衰老,水分生理,特种玉米 开发利用以及区域农业发展战略探讨等方面 的研究工作。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1.旱地宽带多熟持续高产高效种植技术研究及推广。  

2.川中丘陵区多熟增产增效配套技术。

3.玉米旱害机理及其抗旱节水新技术。

科研成果:

针对旱地中窄带种植模式光能利用、土地用养、作物共生、市场需求和操作困难等矛盾,研究提出了“三改”为核心的农作制度:

1.改中带、窄带间套为宽带轮作,保证多种作物类型及品种的优化组合和机械化管理。

2.改三熟三作主作型和三熟四作增种型为粮饲高产型、经粮高效益型、农牧用养稳产型三熟四作主作型以及配套的品种结构调整与区域化布局。

3.改全膜覆盖为膜侧栽培,结合前茬鲜杆就地覆盖、豆科轮作、调整熟期、垄作、生化制剂调控等保墒抗旱保土养地技术。

效益:该技术使旱地光能利用率提高36.5%,复种指数增加10-20个百分点,亩增效益达491.3元,1996-2000年在西南地区累计推广1029.9万亩,新增产值16.8亿元。已选育审定大豆品种1个,待审1个。 

发明专利:

1 玉米杂交种的选育方法 杨令贵; 刘永红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1997-06-25

2 小麦无障碍精量播种器 朱自均; 刘永红; 王龙昌; 杨勤; 杨瑞吉; 何文铸 西南大学;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2008-10-15

论文专著:

发表论文:

1 西南地区抗旱减灾实用技术 刘永红 四川农业科技 2010-04-15

2 四川省耕作栽培科技创新与转化的问题与对策 张鸿; 郑家国; 刘永红; 汤永禄; 李卓 四川农业科技 2010-05-15

3 大力推广应急抗旱技术 减缓冬干对玉米春耕生产的影响 刘永红 四川农业科技 2009-03-15

4 玉米花粒期干旱胁迫对植株矿质灰分的影响研究 刘永红; 何文铸; 杨勤; 高强 玉米科学 2009-02-15

5 花期干旱和灌溉条件下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茎流和光合生理的影响 刘永红; 杨勤; 何文铸; 柯国华 西南农业学报 2009-10-15

6 花期干湿交替对玉米干物质积累与再分配的影响 刘永红; 杨勤; 杨文钰; 高强; 何文铸; 柯国华 作物学报 2006-11-12

7 丘陵区玉米农田水分响应指标的筛选及其相关性研究 刘永红; 杨勤; 高强; 何文铸; 柯国华 西南农业学报 2006-10-28

8 四川玉米供需形势与主产区发展对策 刘永红; 刘基敏; 何文铸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6-12-20

9 水分胁迫下李树叶绿素荧光动力学特性研究 胡学华; 蒲光兰; 肖千文; 刘永红; 邓家林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7-01-30

10 花期干旱对玉米籽粒发育的影响 刘永红; 何文铸; 杨勤; 柯国华; 高强 核农学报 2007-04-20

11 洪涝灾害后的旱粮减灾增产技术对策 刘永红; 何文铸 四川农业科技 2007-08-15

12 四川盆地2•5熟产粮22•5t/hm~2种植技术研究 刘永红; 汤永禄; 梁远发; 杨勤; 何文铸 耕作与栽培 2007-08-26

13 借鉴国内外高产创建经验 提高四川玉米单产水平 刘永红 四川农业科技 2008-04-15

14 四川地震灾害后玉米减灾增产技术对策 杨勤; 刘永红; 何文铸 四川农业科技 2008-06-15

15 甘薯在抗震救灾中的重要作用及技术对策 黄钢; 刘永红; 何文铸; 李颖 四川农业科技 2008-06-15

16 地震灾区“三农”基本情况及其发展对策建议 刘永红 中国农村科技 2008-06-05

17 地震灾区农业受灾情况及其恢复重建的对策建议 刘永红 四川农业科技 2008-07-15

18 花期干旱胁迫后限源疏库对玉米光合性能和茎流的影响 刘永红; 何文铸; 杨勤; 高强 玉米科学 2008-08-15

19 土壤干旱胁迫对3个杏树品种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蒲光兰; 袁大刚; 胡学华; 周兰英; 邓家林; 刘永红 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5-08-30

20 丘陵黄壤区不同土层厚度下3个玉米品种花后水分利用效率比较 刘永红; 高强; 刘晓军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5-11-10

21 干旱对甜、糯玉米幼苗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影响研究 杨勤; 刘永红 玉米科学 2005-03-25

22 干旱胁迫对金太阳杏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蒲光兰; 周兰英; 胡学华; 邓家林; 刘永红; 肖千文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5-05-10

23 多熟制地区带距与套作玉米生长、产量分析 刘永红; 何文铸; 冯君成; 柯国华 西南农业学报 2002-12-30

24 覆盖栽培对玉米苗期生长的影响 杨勤; 陈猛; 刘永红; 何文铸; 高强; 柯国华 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换届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7-11-01

25 四川玉米供需形势与主产区发展对策 刘永红; 刘基敏; 何文铸 2006年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6-08-01

资料更新中……

荣誉奖励:


1.2000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2002年被评为“四川省十大杰出青年岗位能手”。

3.2003年入选“四川省杰出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

4.2004年被授予“第七届四川省青年科技奖荣誉称号”。

5.2010年获四川省劳动模范称号。

6.获四川省科技进步特等奖、二等奖。

7.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8.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媒体报道:


农民最知心的“草帽专家” ——访四川省农科院研究员刘永红

身为一名研究员,他一心扑在工作上,在农业科研工作中,长期坚持深入生产、科研第一线,不畏艰苦,积极探索,勇于进取,大力推广科研成果,积极为“三农”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发挥贡献,深受不同层次人员的广泛赞誉,基层领导和农民群众赞誉:“刘专家是最吃得苦的草帽专家,是我们的知心朋友!”。他就是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党委委员、耕作栽培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农业部玉米专家顾问组成员和四川省科技入户首席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项目和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刘永红。

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和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今年40岁的刘永红一直履行着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完成好本职工作,起好模范带头作用。他曾多次得到省部级的表彰和奖励,1998年和2006年被中共四川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0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4年被遴选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000年被省直机关评为“科技创新能手”,2001年被评为“四川省科学技术普及先进个人”,2002年被评为“四川省十大杰出青年岗位能手”,2004年被授予“第七届四川省青年科技奖”荣誉称号,2008年被评选为“四川省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个人”,2008年被评为四川省农科院“抗震救灾先进个人”,并获得省委省政府颁发的“抗震救灾”纪念章。

长期扎根农村蹲点,推动农业科技进村入户

针对气候变化使干旱缺水日益频繁的重大技术问题,刘永红专家在简阳东溪镇万古村建立了“863”简阳节水农业实验站及示范区,在简阳市玉成乡街邻村建立了现代节水农业示范区,通过连续3个5年计划的建设简阳市已成为四川乃至南方现代节水农业的样板。以此为依托,主持提出了“专家样板田—高产示范展示片—示范区”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模式,以及“专家讲、农民学、专家做、农民跟”培训模式,为解决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最后一道坎”的问题做出了一定贡献。原四川省委书记杜青林、省长张忠伟参观考察了简阳示范区后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出:“简阳节水农业示范区是比较成功的示范区。它成功地做到了一个载体,三个结合。即以示范区为载体,与农户结合示范推广先进技术;与企业结合,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农科教相结合,优化科技资源和人才资源配置”。目前,简阳节水农业技术与科技入户模式已由省科技厅、省农业厅、省水利厅组织在全省30个农业大县示范推广,部分技术和模式已成为西南乃至南方的推广技术,还作为新型农民培训“小三农”结合的探索模式。为此,刘永红被评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先进个人”、“四川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先进个人”。

以科技创新为先导,指导农业生产稳粮增效

围绕农业生产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先后主持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重点课题11项,创造性地提出了多项研究成果,获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二等奖4项、部省三等奖3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审定新品种3个,累计新增产值达60多亿元。在《作物学报》等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3部。在农业生产关键期,近20年平均200天以上在农村深入调研,撰写60余篇科普文章和建议在四川农业科技、农业科技动态等刊物上发表。其中:10余篇建议被省领导批示和省政府资源网采纳,“丘陵地区现代节水农业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取得重大进展”,被省政府蒋巨峰省长批示;“依靠科技,大力提升我省玉米生产能力”,被省政府张作哈副省长批示。“对当前红苕田间管理的几点建议”被张忠伟省长批示、“新形势下我省玉米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被郭永祥副省长批示;还被四川日报、四川科技报、科幻世界以及省广播电台、四川电视台等转载采用60多次。2007年4月3日和5月14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2次报道,4月3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了刘永红同志实施的科技示范工作,为四川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发挥了一定作用。

培育超高产典型,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技术和模式

针对生产关键问题,主持研究的“旱地宽带多元多熟持续高产高效种植技术”、“川中丘陵区多熟增产增效配套技术”、“玉米旱害机理及其抗旱节水新技术”等技术成果,基本解决了我省农业生产不同发展阶段存在的瓶颈问题,这些技术成果累计推广约6000万亩。在成果形成与示范推广过程中,以简阳市、青神县、仪陇县、宣汉县为基地,与农民群众共同创建主要粮食作物超高产典型,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技术和模式。2008年在宣汉县峰城镇西牛村与农户张守廷,利用雨养旱作技术共同创造了玉米亩产1181.6公斤的四川和西南玉米超高产记录。2008年在简阳市东溪镇万古村与农户魏新志,利用玉米抗旱节水新技术共同创建了亩产772.8公斤的川中丘陵区玉米超高产记录。这些超高产典型促进了创新技术成果的普及应用,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种植水平,培养和带动了一批科技示范户,建立了粮食作物技术成果大面积推广的新模式。

深入地震灾区,为农村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献计献策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胸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等不靠,冒着余震频繁发生和可能发生疫情的危险,不顾个人安危和家庭需要,积极投身抗震救灾工作第一线。首先,深入农村了解灾情。他自带干粮及饮用水,先后多次深入重灾区北川、安县、崇州、彭州、都江堰、绵竹、什邡、江油、青川、剑阁、罗江、三台、中江等30余个乡镇和村庄,行程1万多公里,多次遭受余震威胁,2008年5月22日在崇州三郎镇、2008年6月5日在青川木鱼镇时均遭受了较强余震。在农民居住点、搭建的“窝棚”里与农民座谈交流,分担他们由于地震带来的巨大恐惧、亲人失去的悲伤,了解灾后需求。特别是2008年5月30日在罗江县金山镇和调元镇了解到政府补贴还未落实到非重灾县的重灾乡村,农民为此情绪激动时,他及时与农民宣讲“这次地震灾害的波及范围和危害”、“我们的政府是负责任的政府,补贴的落实需要从特重到重灾、然后查漏补缺的过程”、鼓励“农民不等不靠,和政府一起共同战胜特大地震灾害,目前必须抓好小春收获、大春栽种等农活,积极恢复生产自救”,并表示通过合理途径向政府反映农民需求。看到农民群众情绪平稳,表示要尽最大努力恢复农业生产后,刘永红同志才放心地奔赴下一个乡村。默默无闻的奉献是刘永红同志的毕生追求,一切以实际出发是他的工作准则,为了尽快的掌握灾区的第一手资料,在他每天的工作日程都排得很满,有时一天要跑好几个乡镇。在2008年5月23日,即将离开彭州市通济镇农村灾民临时安置点时,当地干部群众接到上级通知,温家宝总理一会儿就会到这儿来看望大家,当听到这个消息时非常激动,他是多么的想见到温家宝总理啊!但是下一个灾区的农民群众还在等着他,他们急需要来自农业专家的帮助,以便尽快的重建家园!他一想到灾区农民渴望的眼神,没有一丝的犹豫和耽搁,立即奔赴下一个灾区。

同时他撰写调研报告。通过收集重灾区及次重灾区水利、农业、气象、科技等灾情信息,结合典型调研结果,自2008年5月15日起,连续提交了《四川地震灾害后玉米减灾增产技术对策》、《地震灾区农业受灾情况及其恢复重建的对策建议》等6篇报告。另外,还主持编写了农业部《地震灾后改种补种玉米技术问答》实用技术手册。参与撰写的《四川汶川大地震对“三农“的影响及亟待研究的问题考察报告》、《汶川地震灾区农村灾后重建考察报告》受到政府有关部门重视。

他发挥特长,应急指导农业生产恢复重建。刘永红专家带着相关技术资料,多次深入地震重灾区的田间地头,指导大春作物夏季田间管理,解决生产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帮助农业生产恢复自救。在安县雎水镇建立了“水稻田改种玉米应急试验示范区”,为地震灾区水田改种玉米提供样板。在全国玉米同行的帮助下,协助企业向灾区农民捐赠玉米种子约10万公斤。同时,直接向安县雎水镇、彭州通济镇、北川擂鼓镇、青川木鱼镇的农村灾民捐款、捐物以及积极参与单位缴纳“特殊党费”。还在安县雎水镇帮扶一名初中生完成学业。尽最大努力为农村灾区抗震救灾奉献一份热情和力量。

这些年,刘永红,不知走过了多少田间地头,指导了多少粮食作物管理,解决了多少农作物生产中出现的重大问题。用他自己的话说,“作为一名农业科技人员,我深感责任重大,只有积极、高效、忘我地工作,才能不辜负党和人民对我的信任,才能不辱使命。

来源:中国西部新农业信息网 2009-5-27

文章录入:zgkjcx    责任编辑: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广告说明 | 合作项目

    名称:科技创新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40577号-2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847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