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科技创新网 > 文章中心 > 创新人物百科 > 资源环境 > 文章正文
专家信息 科学研究 论文专著 荣誉奖励 学术交流 媒体报道

专家信息:


杨文斌,男,1959年12月出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在内蒙古林科院工作20年,曾经任蒙古林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6年。现任中国林科院荒漠化研究所防沙治沙首席专家。 中国沙漠编委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沙漠分会常委理事。  

教育背景:

1978年9月~1982年7月: 内蒙古林学院沙漠治理系攻读学士学位,获农学学士学位。

1982年9月~1985年10月: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师从朱震达研究员, 研究方向为沙漠化及其逆转过程,获理学硕士学位。

2001年9月~2003年12月: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学习,师从朱金兆教授,研究方向为水土保持与沙漠化,获博士学位。

2004年9月~现在:中国林科院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工作,研究方向为水土保持与沙漠化治理。

工作背景:

1985年12月至今内蒙古林业科学研究院从事荒漠化防治研究工作。

1987年任助理研究员。

1992年任研究室副主任。

1993年被聘为副研究员。

1996年被聘为内蒙古林业科学研究院防护林研究所所长。

1999年被聘为研究员。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从事林业治沙科研干作。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主持或者参加完成国家攻关、国家基金等国家各级各类研究项目40多项。

目前主持的项目:

● 祁连山水源涵养技术试验示范(2007BAD46B07),国家科技支出课题,2007年月-2010年12月。

● 执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支撑技术研究与示范(20070817),国家科技支出课题,2007年10月-2010年12月。

● 半干旱区沙地乔木疏林配置机构与固沙机理的研究 ( 3066015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7年1月- 2009年12月。

● 库姆塔格沙漠综合科学考察,科技部基础专项。

● 内蒙古京津风沙源治理区生态变化跟踪评估体系研究,内蒙古发展计划委员会。

● 干旱荒漠区行带式梭梭林人工接种肉苁蓉复合技术工程化,2008.11-2011.12。

● 半干旱区低覆盖度行带式固沙林促进带间植被修复的机理( 4097128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0年1月- 2012年12月。

核心研究: 

传统研究认为:覆盖度在40%以上才能完全固定流沙;经过近十多的研究,我们已经找到了覆盖度在15-25%也能完全固定流沙的方法,初步建立了“乔灌草复层结构,多树种带状混交”的低覆盖度治沙模式的一套基本原理,基本摸清了低覆盖度行带式固沙林模式的水分利用特征,水量平衡动态、防风固沙、生物生产、混交和人工植被与自然植被过渡等的优势及其理论基础。

把我国能够完全固定流沙的植被覆盖度降低了20%,治理成本降低40%,确保了治沙植被的稳定正常生长和治沙的可持续性。低覆盖度行带式治沙技术已经被应用在我国的防沙治沙工程中。必将带来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科研成果:

在我国十大沙(漠)地进行过定位和半定位的研究,取得研究成果20余项,其中,主持完成的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四项。

1. “半干旱区沙地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与推广”项目:从水分入手,研究提出SPAC的水势动态关系,植物抗旱的生理生态水分关系及其理论基础,经济水阈和生命水阈,适度治理,合理覆盖度,边行林木的水分利用特征,人工林水量平衡模拟模式等均有创新,特别是发现低覆盖度行列式配置具有更加显著的防风固沙效益,构建的行列式林分的土壤水分利用结构和乔、灌、草复层结构、多树种带状配置的固沙林等方面有重大突破。获得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本人排名第一。

2. “毛素沙地综合治理试验示范区综合治沙技术研究与推广”项目,研究提出了毛素沙地的生态林业体系和产业体系;鉴定结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本人排名第一。

3. “内蒙古干旱、半干旱区主要灌木造林树种生理生态特性研究”项目,对我国六大沙漠、沙地的30余种灌乔木的SPAC水分关系和耐旱性进行了系统的定位、半定位研究鉴定结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有SCI收入论文,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本人排名第一。

4. “内蒙古典型草原区人工林水量平衡及其CEFM系统的研究”,鉴定结果达到同类研究的国际先进水平;有SCI收入论文,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本人排名第一。

5. “科尔沁沙地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建设及其与农牧业结合方式的研究”项目,通过科技部组织的专家验收,其中行列式混农(牧)林业优化模式成为1996、1997和1998年内蒙古林业科技重点推广的十项重要技术之一,本人排名子专题第一。

6. “内蒙古林业节水灌溉原理和优化灌溉制度的研究”项目,鉴定结果达到同类研究国际先进水平。发明“一种施肥装置”,2001年获得国家专利局一项实用新型专利的专利权,该项专利获得2001年香港国际专利技术博览会金牌奖,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本人排名第一。

7. “沙地雨养植物区试”项目,国家林业局重点研究项目,分别在科尔沁沙地,浑善达克沙地和库布齐沙漠建立示范区,发表提出科尔沁沙地,浑善达克沙地和库布齐沙漠的生态林业体系。

8. “荒漠化区能源基地水土保持林构建技术研究”项目,研究提出了荒漠化区能源基地水土保持林建设模式,引进20多个树木品种,专家鉴定结果:认定三项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9. 绿色名优农产品产业化配套技术研究—绿色食品枸杞开发研究,2009年度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本人排名第一。

发明专利:

1、发明“一种施肥装置”,2001年获得国家专利局一项实用新型专利的专利权,专利号:ZL 00 2041463.5;专利证书号:第431889号;已经与山东莱芜塑料场合作,形成产品。

2、 沙棘果采摘装置 梁建平; 陶金元; 杨文斌; 浩仁塔本 内蒙古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8-09-17。

3、风速风向数据自动采集仪 赵爱国; 卢琦; 董治宝; 杨文斌; 张正偲; 李宏; 赵晶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2009-05-06。

4、低覆盖度固沙方法 杨文斌; 卢琦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新技术研究所 2010-05-12。

5、一种新型接种器 王玉华; 卢琦; 杜敏; 杨文斌; 张宝珠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新技术研究所; 呼伦贝尔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2010-09-15。

论文专著:


 出版的著作(共12部);其中有:

1. 杨文斌,王林和,马玉明,姚洪林 主编,沙漠资源学,远方出版社, 06年12月。

2. 杨文斌,张团员,阎德仁 主编。库布齐沙漠自然环境与综合治理,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5。

3. 杨文斌,李爱萍,等防治荒漠化优良树种及其利用,远方出版社,2005年。

4. 韩德如、杨文斌, 等,干旱半干旱区沙地灌(乔)木种水分动态关系及其应用,中国科学出版社,1996。

参加部分章节编写的图书8部.

发表论文(共计发表论文130余篇,第一作者70篇,部分论文的名单如下):

58、王玉魁,杨文斌,卢琦,等. 半干旱典型草原区白榆防护林的密度与生物量试验[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24(11):144-150.

57、崔利强,吴波,杨文斌,等. 毛乌素沙地东南缘不同植被盖度下土壤水分特征分析[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J]. 2010,24(2):177-182.

56、李禾,吴波,杨文斌,等. 毛乌素沙地飞播区植被动态变化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J]. 2010,24(30):190-194.

55、梁海荣,王晶莹,杨文斌,等. 低覆盖度下两种行带式固沙林内风速流场和防风效果[J]. 生态学报[J]. 2010,30(3):568-578.

54、赵成章,董小刚,达光文,杨文斌. 高寒山区紫花苜蓿人工草地退化过程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待审.

53、赵成章,肖洪浪,杨文斌.石羊河上游毒杂草型退化草地植被恢复过程与机理研究[J].中国沙漠, 2010, 待审.

52、赵成章,石福习,董小刚,盛亚萍,杨文斌. 祁连山北坡退化林地植被恢复过程及其生态水文效应[J]. 生态学报, 2010, 待审.

51、 李得禄,赵明,杨文斌*,康才周,左合君,阿利.阿布塔里普.库姆塔格沙漠周边土地荒漠化成因及其治理对策--以敦煌市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23(7):71-76

50、董慧龙, 杨文斌*,王林和, 卢琦,王晶莹,梁海荣, 赵爱国. 单一行带式乔木固沙林内风速流场和防风效果风洞实验[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23(7):110-116

49、姜丽娜, 杨文斌*, 卢琦, 汪季, 乐林. 低覆盖度柠条固沙林不同配置对植被修复的影响[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23(2):180-185

48、王晶莹, 杨文斌*, 董慧龙,马海波.低郁闭度乔灌混交林防风效果风洞试验研究[J].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09,35(3):13-17

47、梁海荣,王晶莹,董慧龙,杨文斌*,卢琦,赵爱国. 低覆盖度乔木两种分布格局内风速流场和防风效果风洞实验 [J]. 中国沙漠.2009 29(6)

46、 杨红艳,戴晟懋,乐林,王林和,杨文斌, 王晶莹,胡小龙.不同分布格局低覆盖度油蒿群丛防风效果[J]. 林业科学,2008,44(5):11-16

45、杨洪晓,王学全, 杨文斌,卢琦.人工榆树林对温带草原植物多样性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8,19(6):1197-1203

44、屈志强,张莉,丁国栋,杨文斌.不同配置方式沙蒿灌丛对土壤风蚀影响的对比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2008,22(3):1-4

43、屈志强,张莉,丁国栋, 杨文斌,郭建英,赵名彦.毛乌素沙地常见灌木单株对土壤风蚀的影响[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8,6(4)66-70

42、李永华,杨文斌,卢琦,王利兵,王学全.草牧场防护林对草地地上生产力和地下生物量的影响[J].中国草地学报,2008,30(9):85-88

41、杨文斌,杨红艳,卢奇,等,低覆盖度灌木群丛的水平配置格局与固沙效果的风洞实验,生态学报,2008.28(7):2998-3007

40、YANG Wen-bin The research of SPAC Moisture Relationship of Haloxylon Ammodendron—the Desert Plant in Arid Area in Mid Asia,Bisic and appli,2008,.43(8),350-359

39、杨文斌,卢琦. 沙漠里的“阳光产业”. 环境经济,2007, (11):53-58

38、杨文斌等,杨树固沙林密度、配置与林木生长的关系 [J],林业科学.2007.43(8),54-59

37、杨文斌等,低覆盖度不同水平格局的灌丛内风流结构与防风效果的风洞实验;中国沙漠,2007,27(5),791-796

36、杨文斌等,行带式柠条固沙林防风效果的研究,生态学报2006,26(12),4012-4018

35、杨文斌等,低覆盖度沙蒿群丛的水平配置结构与防风固沙效果研,中国沙漠,2006,26(1)

34、杨文斌等,科尔沁沙地杨树林密度、配置与林分生长过程初步研究,北林大学报.2005.27(4)

33、杨文斌等,干旱半干旱区人工林水分利用特征与优化配置结构研究[J],林业科学.2004.40(5)

32、杨文斌、白玉英等,内蒙古大青山人工生态林林分生长调查及效益研究;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3年,Vol.17,No.5

31、杨文斌、强化科技支撑,推进生态产业,促进生态环境建设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西部地区林业生态建设理论与实践》;2001年4月,402-408页

30、杨文斌、任建民等,柠条抗旱的生理生态与土壤水分关系研究.〈生态学报〉.1998.2

29、杨文斌,任居平,农牧林复合轮作系统治沙模式和效益分析,〈中国沙漠〉1998年,Vol.18,Supp.1

28、杨文斌,任居平,农牧林复合轮作系统治沙模式的原理和效益初探,〈内蒙古林业科技〉,1997年,No.1

27、杨文斌、潘宝柱,“两行一带式”杨树丰产林的优势及效益分析,〈内蒙古林业科技〉.1997年,No.3.

26、杨文斌,梭梭、柠条叶水势特征与沙土含水量的关系分析,《内蒙古跨世纪青年林业研究文选》;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6月,28-34页

25、杨文斌,人工柠条林土壤水分收支状况及其合理密度的初步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5.1

24、杨文斌等,不同立地梭梭林生长状况,蒸腾速率及其影响因素初探.〈内蒙古林业科技〉.1994年,No.2.

23、杨文斌、杨明、董怀军、等,四种沙生植物的水分生理生态特征及其在固沙造林中的意义,〈内蒙古林业科技〉.1994年,No.2.

22、杨文斌,柠条、沙柳人工林蒸腾速率的水分关系;《内蒙古林业科技》,1993年;No. 2

21、杨文斌、任建民,达拉特旗南部沙母花作业区人工柠条林下土壤水分状况及规律.〈内蒙古林业科技〉.1993.2.

20、杨文斌等,樟子松等人工林土壤水分收支状况及其合理密度的初步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2年,No.4

19、Yang Wen-bin杨文斌),Numerical analysis of changes i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reversing thi process Desertification,《China Environment Science》,Vol. 2, No. 2,1992

18、杨文斌、杨茂仁等,梭梭抗旱的生理生态水分关系研究.〈生态学报〉.1991.4.

17、杨文斌,沙漠化土地逆转过程中生态环境变化的数量分析,《中国环境科学》,1991年,Vol. 11,No.3

16、杨文斌、蒋士梅,半干旱区四种针叶林蒸腾作用的研究.,《生态学杂志》.1991.3.

15、杨文斌、杨茂仁,蒸腾速率,阻力与顺内外水势差和光强关系的研究.〈林业科学〉.1991.5.(11)

14、杨文斌,马尔科夫链在研究沙漠化趋势和防治对策中的应用,《内蒙古林学院学报》,1988,No.1

13、杨文斌,沙漠化土地逆转过程中生态变化剖析,《甘肃林业科技》.1991年,No3.

12、杨文斌,干旱区几种树木的蒸腾速率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干旱区研究》.1988.4.

11、杨文斌、王玉魁,19种植物水分生态生理群和抗旱性排序的数量分析.内蒙古林业科技.,1988.4.

10、杨文斌、额尔敦等,半干旱区草原地带优若黎和小叶锦鸡儿水分关系研究,〈内蒙古林业科技〉.1994年,No.2.

9、杨文斌、贾翠萍等,榆树和柠条的水分生理生态特征研究.〈内蒙古林业科技〉.1994.2.

8、杨文斌,任居平,农牧林复合轮作系统治沙模式的原理和效益初探,〈内蒙古林业科技〉,1997年,No.1.

7、杨文斌、潘宝柱,“两行一带式”杨树丰产林的优势及效益分析,〈内蒙古林业科技〉.1997年,No.3.

6、杨文斌,临泽北部沙地治理状况分析.《新疆林业科技》.1987.2.

5、杨文斌、高旭彪、等,荒漠化区能源基地水土保持林体系构建技术研究,〈内蒙古林业科技〉,2000年,No4

4、杨文斌,内蒙古生态建设中科技支撑的重要性和总体思路商榷,《内蒙古林业科技》,2002年,No.3.

3、杨文斌,柠条固沙林适宜的平茬年限和密度的研究,《内蒙古林业科技》,1988;No. 2

2、杨文斌,马尔科夫链在研究沙漠化趋势和防治对策中的应用,《内蒙古林学院学报》,1988,No.1

1、杨文斌,临泽北部梭梭林下沙丘水分变化规律的观察.《甘肃林业科技》.1987.2.

荣誉奖励:

1.  1991年,被授予“自治区直属机关有为青年”称号;

2.  1996年,被授予“自治区优秀青年知识分子”称号;

3.  1998年,入选自治区“321人才工程”;

4.  1999年,被聘任为研究员;

5.  2001年,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深入生产第一线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

6.  2002年,被聘为中国地理学会沙漠分会常委理事;

7.  2003年,被授予内蒙古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8.  2004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9.  2005年,获得全区科教兴区突出贡献奖;

10. 2006年,成为2005年度内蒙古经济新闻人物。

国际交流与合作:


在近二十年的研究工作中,共参加十余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与以色列耐特费姆公司、奥地利农林局、韩国汉城大学林业研究所和美国南方气候变化研究站建立了合作关系,先后得到日本、美国、奥地利、韩国等国家的资助到这些国家培训、考察、讲学。

与以色列耐特费姆公司签定了合作研究中国干旱、半干旱区灌溉设备优化利用技术研究的协议,并成为该公司在内蒙古地区的唯一产品代理,该公司已帮助培训12人次,其中,在以色列7人次,国内5人次,目前,计划联合在内蒙古建立2-3个示范区。

与美国南方气候变化研究站和堪萨斯大学分别签定了合作开展气候变化与内蒙古土地荒漠化趋势的研究的协议,并帮助培训中方技术人员,已经开展2年工作,2003年又得到中国政府的资助。

与日本福岗大学、鸟取大学、京都环境与人类研究所合作开展亚洲中部水循环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影响,主要负责阿拉善高原额吉纳绿洲的水系变迁与绿洲环境变化的研究。

与美国额勒岗洲大学合作,开展北美樱桃圆柏、兰云杉、黄松等的引种及不同种源对中国干旱、半干旱区气候适应性的研究。

媒体报道:


1、我区沙地综合治理技术取得新突破 ,内蒙古日报,2005年5月14日(1版)。

2、杨文斌:创新染得黄沙绿 内蒙古林业,2006年第一期。

3、杨文斌 用科学染绿沙海 内蒙古日报,2005年6月28日(2版)。

4、 内蒙古沙地综合治理技术取得新突破 ,中国绿色时报,2005年6月14日。

5、沙海染绿会有时 内蒙古日报,2005年6月22日(7版)。

6、杨文斌:用科学方法染绿沙漠的学者,内蒙古经济报,2004年。

7、杨文斌:用创新技术染绿沙漠戈壁荒漠,内蒙古经济报,2005年12月13日。

8、大禹治水,我治沙 西部时报,2005年8月12日。

用科学方法染绿沙漠的学者

——记内蒙古林科院副院长杨文斌

选择“绿色”事业,他无怨无悔。           ——题记

杨文斌近照

杨文斌是内蒙古林科院副院长、研究员,他情系边疆沙漠、研究林业治沙20年,发明了一系列绿化沙漠的科学方法。2004年,杨文斌领头完成的一项科研成果被中国科技部推荐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科技部网站2004年9月10日公布),这是内蒙古林业沙漠治理方面的科技成果有史以来被推荐的最高奖励。这项名为“半干旱区沙地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与推广”的科研成果,基于科学仪器对土壤、植物水分、光合特性、年降雨量、风沙运动规律与配置形式等因素的观测,以及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人工固沙林种植理论,通过合理配置树、灌、草的密度,推动内蒙古干旱半干旱区林业治沙走出了“高密度”和“小老树、不成材”状况,开始进入一个低密度(稀疏的)乔灌草复层结构,多树种带状混交,显著提高生态和经济效益的行列式林业时代。自1988年以来,在自治区有关方面、林业厅和各盟市的共同努力下,已累计推广行列式人工造林2千万亩以上,新增经济效益超过20亿元,新增的生态效益超过100亿元,获得了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其未来发展前景更加广阔。

情系沙漠

杨文斌出生在农村家庭,学生时期他就对沙漠情有独钟,练就一身强壮的体魄和顽强的吃苦能力。1978年高考,他毅然选择了治沙事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内蒙古林学院治沙专业。1982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成为我国最著名的沙漠学研究专家朱震达先生的硕士研究生。1985年研究生毕业后,他怀着研究沙漠治理,造福家乡百姓的宏大志愿,放弃了留在北京等大城市的机会,回到内蒙古林科院工作,成为内蒙古林业厅系统的第一位硕士研究生。

从踏进林科院大门开始,他就一头扎在了沙漠治理研究中,一干就是20年。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他有着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敬业精神,工作上兢兢业业、严谨扎实、一丝不苟。他每年从春天到冬天,大半年时间都在沙漠监测点蹲点,早晨太阳没出就开始工作,晚上太阳落山后才收工。在吃不上蔬菜的季节,常以咸菜和咸盐下饭,克服了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经受了许多自然和人为的磨难。

在20世纪80年代刚开始研究工作时,他常常坐着毛驴车,啃着馒头咸菜,白天走在温度高达50℃的沙子里,晚上睡在沙窝里。为了测试取得准确的研究资料,无论条件多艰苦,他都带领课题研究小组坚持观测记录从不中断。在20世纪90年代,为了准确监测全区沙漠化情况,他带领项目组主动与中国科学院沙漠所合作,利用遥感技术监测,到实地考察,他们的足迹走遍了内蒙古5大沙漠和5大沙地。有一次由于风沙大,埋没了沙路,返回监测点已是深夜3点多钟。从开展沙地水量平衡研究以来,他们在内蒙古的各个沙漠、沙地中分别进行日动态和季节动态监测,测土壤含水量、植物的水势、蒸腾等,收集数据,为此,他们经常在野外露宿,遇上风沙天气,有时候一天吃不上一顿饭。他们的测试取得了几千万个第一手数据资料,通过大量的计算,摸清了土壤—植物—大气系统中水分动态的许多规律。

杨文斌一心埋头干事业,从不计较个人的名利和荣誉。他的格言是:科学研究必须细而又细,攻关能力必须强而又强,研究思路必须新而又新。他把导师朱震达的一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永远做沙漠研究和治理道路上的一粒有用的石子”。他用辛勤和汗水,不仅换来了辉煌的业绩,也为内蒙古林业系统的科技人员树立了楷模。

功在沙漠

杨文斌从事林业治沙科研工作20年,取得了大量重要的科研成果。他主持(排名第一)完成的研究成果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三等奖二项,内蒙古林业厅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他发明的“一种施肥装置”2001年获国家专利局实用新型专利专利权,该项专利还获得了2001年香港国际专利技术博览会金牌奖。

杨文斌先后在《中国环境科学》、《林业科学》、《生态学报》等国家正式刊物上发表有学术价值的论文60余篇,其中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5篇,SCI收入1篇,8篇论文获奖;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干旱半干旱区沙地灌(乔)木种水分动态关系及其应用》专著一部;与他人合作编写图书5部;著作和论文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广泛被引用,还收到许多国外来函索取论文。他的研究成果被北京林业大学的教授在研究生课上传授;他被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研究所聘任为博士生导师。

杨文斌主要研究成果是:从土壤—植物—大气的水分动态角度,提出植物抗旱的生理生态水分关系模式;从水量平衡角度,研究提出干旱、半干旱区主要造林树种的合理密度;从干旱、半干旱区土壤水分动态特征,提出固沙林合理的土壤水分利用机构及其相应的林分配置结构;解决了低密度或低覆盖度固沙林或灌丛不能完全固定流沙的问题;论证了“行列式”固沙林或灌丛具有水分利用、防风固沙、生物生产力和形成混交复层结构等四大优势。

敖汉旗两行一带式杨树林

杨文斌的研究成果早在数年前就引起了国外同行的高度关注。1998年以来,他先后7次出国进行学术交流,在国内接待国外专家12次。目前,他正在与以色列、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科研机构、企业和研究人员进行有关合作。

甘当人梯

杨文斌热爱沙漠治理研究事业,也热爱与他一同奉献于沙漠治理研究事业的同事们。他在生活上对待同事理解多、关心多,在工作中对待同事支持多、帮助多,在面临困难的时候,他常常把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他人,受到全院职工的高度信赖和支持。

杨文斌历来重视人才的培养工作,他积极指导帮助科技人员选题,设计研究,大胆给科技人员压担子,鼓励科技人员开阔思路、积极探索;他对年轻同志热情帮助,从科研文本的编写、图表的编制,到论文重要章节文字的逐字逐句严格把关,处处言传身教,并随时为科技人员提供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材料。同时,他积极拓宽渠道,开展培训工作,在他的努力和培养下,先后有20多人次到国外进修和培训;目前全院在职的11个研究员和40多个副研究员中,有一半的研究员和副研究员得到过他的培养支持。

1999年,杨文斌研究员被任命为内蒙古林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在领导岗位上,一直分管业务工作。他积极与有关部门和单位联系,想方设法争取项目,引进资金,发挥其强有力的组织能力和公关协调能力,积极拓宽科研立项渠道,强化科技的支撑和技术服务功能,广泛开拓国内外合作领域,经过其卓有成效的努力,使林科院的科研业务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科研项目和经费显著增加,国际合作和出国培训次数和人数之多前所未有,并使内蒙古林科院建院50多年首次实现拥有自有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踏进了省部级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的门槛。与此同时,也为林科院增加了经济效益,为科研项目配置了汽车、微机、笔记本电脑等设备和多点电子风速仪、积沙仪等试验仪器,显著改善了科技人员的工作与生活环境,开创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局面。他担任副院长5年来的工作,得到林业系统多数领导的好评和林科院广大职工的充分肯定,在林业厅连续5年对林科院院领导班子进行考核中均名列在前。

开拓未来

在近20年孜孜不倦的努力下,杨文斌研究员不仅从一名大学生成长为林科院副院长,而且创造了内蒙古林业厅系统多项第一:成为第一个在国家级高级刊物《生态学报》、《林业科学》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的研究人员,第一个研究论文被收录SCI,第一个主持研究项目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个主持研究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个在内蒙古林业厅系统工作的博士,第一个博士生导师。他现已成为我国和自治区林业、治沙方面的主要学术技术带头人之一,是内蒙古科技厅、内蒙古外专局、内蒙古人事厅和国家基金委专家库专家,兼任中国地理学会沙漠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沙漠》编委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寒区研究所旱区博士生导师。

谈起过去,杨文斌淡然一笑。面向未来,以他作为学术带头人的内蒙古林科院科研队伍脚步更加坚实,在林业、治沙科研中孜孜不倦地探索的精神更加旺盛,勇于开拓、善于创新已成为林科院科研队伍的灵魂。杨文斌正承担着国家科技部重大专项、863、948、973、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林业局和内蒙古科技厅等十余项研究项目,带领他的项目组拟在荒漠化区能源基地的林业生态建设技术、灌木治沙技术研究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并结合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大力推广综合治沙技术、人工林的行列式配置技术,整地蓄水保墒造林技术、节水灌溉设备和优化灌溉技术等。目前,内蒙古林科院的科研工作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良好势头有条不紊的发展,必将为内蒙古的沙漠绿化和林业生态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来自:《内蒙古经济报》2004年

文章录入:zgkjcx    责任编辑: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广告说明 | 合作项目

    名称:科技创新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40577号-2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847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