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公司治理、企业理论、转型经济、国有资产监管与运营、企业发展战略等。
承担的科研项目情况:
曾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以及国家有关部委、省市政府和企业委托的研究课题30余项。
1、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基于案例推理的公司治理决策系统”,主持人;
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终极产权、利益侵占和投资者权益保护”,批准号:09BJL023,主持人;
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次贷危机与公司治理——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公司治理的启示”,批准号:09YJA630010,主持人;
4、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中国不同类型企业治理效率影响因素比较及政策含义”,主持人;
5、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北京市自然垄断产业的公司治理研究”,主持人;
6、北京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重点项目:“国有企业在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主持人;
7、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权利配置与企业效率”,独立承担;
8、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股份制企业治理结构的发展演变及中国的选择”,独立承担;
9、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资助项目:“中国公司治理的转型”,独立承担;
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国有企业转轨中经营者行为制衡机制研究”,合作主持;
11、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委托项目:“国有资产法:国有资产监管与发展目标”,与樊纲教授合作;
12、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委托项目:“深化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研究”,主持人;
13、北京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委托项目:“北京市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制度研究”,主持人;
14、北京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委托项目:“北京市国有资产监管体系研究”,主持人;
15、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委托项目:“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十一五’发展规划”,主持人;
16、北京华鼎创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委托项目:“在华外商投资企业治理结构、治理绩效及参与改造国有企业研究”,主持人;
17、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研究”,核心成员并主持“企业市场化进程”子课题;
18、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委托课题:“重点产业竞争力研究”,核心成员;
19、国家商务部委托课题:“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2004”,核心成员并主持“企业市场化进程”子课题;
20、北京师范大学青年基金项目:“中国不同类型企业治理效率影响因素比较及政策含义”,主持人;
21、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及2010年预测”,合作主持;
22、原国家经贸委现国务院国资委、委托课题:“中国国有大中型企业产权多元化研究”,合作承担;
23、国家商务部委托课题:“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2003”,核心成员并负责“企业市场化进程”子课题;
24、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谷书堂经济科学基金项目:“中国企业市场化进程研究”,主持人;
25、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特别项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主要成员;
26、北京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北京对外经济研究报告”,主要成员;
27、成都市科学技术局委托课题:“成都市中长期科技规划”,核心成员;
28、日本亚洲经济研究所和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大型课题:“中国企业集团的行为特征和发展模式”,主要成员;
29、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研究课题:“转型期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研究,负责其中子课题“公司治理的变革”;
30、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企业创新机制研究”,主要成员;
31、国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研究”,主要成员;
32、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重点项目:“金融发展与企业改革”,主要成员;
33、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市场经济新体制研究”,主要成员;
34、天津市科委软科学项目:“引进外资与天津外资政策转换”,主要成员。
科研成果:
获第十届和第十一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市第六届和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和一等奖、天津市第五届和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和一等奖。
资料更新中……
论文专著:
独立、合作出版著译作30余部,发表论文和研究报告150余篇。
出版专著:
1、《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指数报告(2010)》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0
2、《中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指数报告(2009)》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0
3、《公司治理学》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9
4、《权利配置与企业效率》 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9
5、《公司治理:理论演进与实证分析——兼论中国公司治理改革》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1
6、《完善公司董事会》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7、《政府公司的法人治理》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0
8、《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2008-2010)》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9、《构建有效政府》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
10、《现代企业创新论》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4
11、《中国:“换体”的革命》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4
12、《敢为天下先——菱花成功之路》 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7
13、《劳动力经济研究》 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8
14、《一个经济学人的足迹——谷书堂教授学术传记》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8
15、《转型期的国有企业重组》 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9
16、《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研究》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17、《金融发展与企业改革》 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
18、《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19、The Extent of Marketization of Economic Systems in China,Huntington, New York: Nova Science, 2000
20、《战略与制度:中国企业集团的成长分析》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
2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研究》 中国审计出版社 2001
22、《政治经济学》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3
23、《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2003》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 2003
24、 A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arket Economy,China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and Trade Publishing House, 2003
25、《转型经济学》 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
2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研究》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5
27、《公司治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8、《现代商务通论》 中国商务出版社 2005
29、《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2005》 中国商务出版社 2005
30、《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第3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31、《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2008》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32、《公司治理学》(第2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33、《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2010》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发表论文:
1 信披违规须用重典 高明华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 2011-01-15
2 坏年报患上披露拖延症 高明华 北京师范大学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 2010-12-15
3 破除董事长、总经理的等级观念 高明华 北京师范大学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 2010-03-15
4 终极股东的所有权、控制权与利益侵占:来自关联交易的证据 蔡卫星; 高明华 清华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中国农业银行; 北京师范大学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 2010-02-15
5 让选聘权回归董事会 高明华 北京师范大学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 2010-02-15
6 高管薪酬制度将全球化 高明华 北京师范大学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 2010-04-15
7 垄断企业高管薪酬:不足还是过度? 高明华; 杜雯翠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 2010-05-20
8 让境外战略投资者更“安定” 高明华 北京师范大学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 2010-06-15
9 集体诉讼制度当立则行 高明华 北京师范大学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 2010-05-15
10 公司特征与证券分析师关注度——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 高明华; 曾诚; 杜雯翠 北京师范大学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 曼彻斯特大学商学院 2010-06-15
11 金融危机背景下银行业公司治理的反思与启示 蔡卫星; 高明华 中国农业银行; 北京师范大学 2010-07-25
12 证券分析师缘何轻视治理 高明华 北京师范大学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 2010-07-15
13 民企造系:“协同”还是“掏空” 高明华 北京师范大学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 2010-08-15
14 金融监管治理的指标体系:因应国际经验 赵峰; 高明华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2010-09-15
15 上市公司自愿信息披露不及格 高明华 北京师范大学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 2010-10-15
16 机构为何不愿掺和A股治理 高明华 北京师范大学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 2010-09-15
17 一人公司的经济学解释 高明华; 柯希嘉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经济管理系 2010-09-30
18 双输的结局 高明华 北京师范大学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 2010-11-15
19 股权结构与信息披露质量:来自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特征的证据 高明华; 蔡卫星; 曾诚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博士后流动站; 中国农业银行博士后工作站; 曼彻斯特大学商学院 2010-09-30
20 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困境”与俱乐部模型 高明华; 曾广录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长沙学院法学与公共管理系 2009-02-15
21 湖南经济增长的要素贡献率:1991-2006 高明华; 蔡卫星 北京师范大学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 2009-01-28
22 中国企业市场化进程指数研究(2004~2006) 高明华; 柯希嘉; 曾广录 北京师范大学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 长沙学院法学与公共管理系 2009-03-15
23 中国城乡居民日常耐用品消费市场的实证比较——基于彩电、冰箱、洗衣机消费数据的协整检验 高明华; 曾广录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长沙学院学与公共管理系 2009-04-01
24 “铁公鸡”们的得与失 郭洪业; 高明华; 金成晓; 孟庆禹; 牛建波; 吴慈生 北京师范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 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 南开大学现代管理研究所; 合肥工业大学工商管理系 2009-06-15
25 次贷危机何以发生——公司治理视角的分析 高明华; 赵峰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2009-07-05
26 目标公司股权结构与跨国并购可能性——基于交易费用理论的分析 高明华; 杜雯翠 北京师范大学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2009-08-15
27 审计委员会与信息披露质量: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蔡卫星; 高明华 清华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中国农业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北京师范大学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 2009-08-08
28 上市垄断国企高管激励过度 高明华 北京师范大学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 2010-01-15
29 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绩效的影响因素 高明华; 杨静 2002-09-16
30 国有企业作用评价:指标体系与实证分析——以北京市为例 高明华; 蔡卫星; 曾诚 2008-06-01
31 国有资产监管企业治理结构的实证分析——以北京市为例 高明华; 王延明 北京师范大学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2006-10-15
32 独立董事和监事会的职权冲突及制度选择 高明华; 刘金玲 北京师范大学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 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 主任、教授、博导 2006-11-15
33 国资调整应以公众利益为先 高明华 北京师范大学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 主任; 特约研究员 2007-01-10
34 国企本性与红利走向 高明华 北京师范大学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 2007-02-28
35 石油企业的诡辩应该休矣 高明华 北京师范大学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 主任; 博导 特约研究员 2007-02-10
36 国企高管高薪低效在于体制没有理顺 高明华 北京师范大学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 主任 2007-03-10
37 如何使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高明华 北京师范大学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 主任 2007-05-10
38 “新59岁现象”反思 高明华 北京师范大学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 主任、教授、博导特约研究员 2007-08-10
39 自然垄断企业改革:政府规制和公司治理的融合 高明华; 王延明 北京师范大学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2007-07-15
40 国有企业上市应慎行 高明华 北京师范大学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 主任 教授、博导 特约研究员 2007-12-10
41 基金治理中的相对绩效激励 高明华; 曾诚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 2008-04-05
42 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创新效应——基于制造业数据的实证分析 高明华; 蔡卫星 北京师范大学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中心 北京 2008-05-25
43 股权分置改革政策效果的实证检验 蔡卫星; 高明华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 2008-06-25
44 债务融资、公司绩效与国有银行改革 高明华; 蔡卫星 北京师范大学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 2008-08-15
45 中国企业市场化进程研究 高明华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 2003-09-20
46 关于建立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制度的几点思考 高明华 北京师范大学 2005-02-20
47 中国企业市场化进程指数研究(2001-2003) 高明华 北京师范大学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 主任教授 2005-09-15
48 金融控股:缘何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高明华; 刘金玲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2005-10-28
49 非金融企业投资金融业的风险及防范——由方正金融控股失败想到的 高明华; 刘金玲 北京师范大学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主任 2005-11-02
50 国有企业改制的制度供求——一个股份制改造失败案例的分析 高明华; 张立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主任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硕士研究生 2003-12-22
51 中国全面“入市”了吗? 黄乐桢; 胡国成; 高明华; 周世俭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 中华全国律师协会 主持人; 副所长、研究员; 主任、教授 2004-05-31
52 大股东持股适度区间与公司绩效——对我国民营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实证分析 高明华; 初蕾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北京 2004-07-15
53 专家学者 放谈国企改革发展 李保民 ; 杨启先 ; 高明华 ; 杨瑞龙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研究中心;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主任 2004-09-05
54 家族企业继任者选择问题探讨 高明华; 赵云升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4-07-23
55 是子承父业还是请人打理?民营企业经理人路径的分期选择 高明华 北京师范大学 2004-12-10
56 国资委应是人大的,还是政府的 樊纲; 高明华 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 所长 2005-03-01
57 国有资产形态转化与监管体制 樊纲; 高明华 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 北京 2005-04-08
58 独立董事制度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兼论中国独立董事有效行权的制度环境 高明华 ; 马守莉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教授 2002-04-22
59 论国家独资公司内部治理的改革 高明华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教授 2002-03-10
60 论国有企业经营者内部激励制度的改革 高明华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北京 2001-12-23
61 中国企业经营者行为内部制衡与经营绩效的相关性分析——以上市公司为例 高明华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2001-10-10
62 论外部控制主导型公司治理中的内部控制 高明华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教授、经济学博士 2001-11-23
63 浪费与浪费的制度经济学——评《关注浪费》 高明华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2002-05-25
64 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高明华; 杨静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2002-11-15
65 企业和市场的角色 高明华 1998-10-18
66 刻板印象内容模型的修正与发展 源于大学生群体样本的调查结果 高明华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2010-09-20
67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表现、成因和应对 高明华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2009-03-15
68 制度定位下的政府、企业和市场 高明华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流动站 1999-01-28
69 政府和企业的角色:从权利配置角度的分析 高明华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1999-02-20
70 再谈经济学在中国未来的发展问题 谷书堂; 高明华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1999-03-01
71 对内部人的约束:从所有者角度的考察 高明华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1999-04-30
72 侵权与违约的经济学分析 高明华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1999-02-23
73 计划经济制度下的政府:权力超越权利 高明华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2000-09-25
74 中国国民经济市场化的推进程度及发展思路 常修泽; 高明华 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站 1998-11-05
75 权利博弈与政府对企业的行为 高明华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1998-01-20
76 论国有经济的困境与出路 谷书堂; 高明华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 1994-12-20
77 国有企业机制转换:障碍及对策 谷书堂; 高明华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 1995-12-30
78 产权转让:部分国有企业的非国有化 高明华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 1995-04-20
79 比较•批评•创新——评黄少安著《产权经济学导论》 高明华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 1996-08-05
80 论对外国直接投资的国民待遇 高明华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 1996-05-28
81 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讨论综述 高明华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 1996-04-12
82 企业经理人员素质探微 高明华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 研究生 1992-10-27
83 关于建立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构想 高明华 1993-11-05
84 国有企业机制转换的障碍及对策 谷书堂; 高明华 1995-10-10
85 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的实证分析──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治理问卷调查报告 谷书堂; 李维安; 高明华 南开大学; 南开大学 1999-11-24
资料更新中……
媒体报道:
“对话商学院”之高端访谈:走进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MBA教育网访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高明华教授
高端人物简介:
高明华教授,男,1966年8月生,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后,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北京市"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先后就职于南开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银行总行。现为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MBA教育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院研究员、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等职务。主要研究方向是公司治理、企业理论、转型经济、国有资产监管与运营、企业发展战略等。曾主持和参与各类研究课题30余项,独立、合作出版著译作25部,发表论文和研究报告150余篇。相关研究成果(包括合作)曾获第十届和第十一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市第六届和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和一等奖、天津市第五届和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和一等奖。
中国MBA教育网:提到北师大,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其令人咂舌的师资力量,位居世界一流水平的科研力量,这也成了北师大MBA成长的最宝贵的资源。那么北师又是如何充分整合这些优秀的师资力量,从而作到师生之间卓有成效的合作关系?
高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学校秉承“爱国进步、诚信质朴、求真创新、为人师表”的优良传统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精神,形成了“治学修身,兼济天下”的育人理念。
作为一所百年名校,北师大具有相当丰富的文化底蕴,其人文社会科学在国内处于领先地区,在这些领域拥有很多学界翘楚。根据2007年中国科学评价中心公布的评估结果,北京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竞争力位居全国高校第3位。根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的2007—2009年教育部全国高校一级学科评估结果,北师大现有15个一级学科进入全国前十名,其中教育学、心理学和中国语言文学位居全国第一,历史学、艺术学等学科处于全国前五位。也正是基于这一特点,我们对北师大MBA的定位是:“培养富有人文精神的国际化工商业管理人才”。
根据这一定位,我们正在推进的做法是:一是整合全校师资资源,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师资资源,对MBA学员开设人文社会科学讲座,包括哲学、文学、艺术、历史、教育、心理等;二是聘请海外知名管理学家和企业家介绍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三是聘请国内知名管理学家和企业家介绍国内的管理实践,让学员熟知中国国情,学以致用。当然,核心的MBA课程,则由学院选择精良师资来授课。
除此之外,鉴于学员来源广泛,知识结构多元化,我们努力采取小班授课方式,使老师和学员有更多的沟通机会。我们也会不定期与学员交流,多方面听取学员的意见。总之,我们力图在老师与学员之间建立起良性互动关系,满足学员多样化的知识需求。
中国MBA教育网:北师大的09年复试分数线出来之后,成为了MBA学生最为关注的焦点话题,今年北师大提前划出分数线,并且比预计的分数要高出一部分,外界人士猜测是和北师大MBA教学质量,以及优秀的师资相吻合的,作为官方人士能请您谈一下原因吗?
高院长:你说的这两个方面确实是我们划定分数线时考虑的重要因素。北师大是百年名校,100多年来,北师大一直十分重视学生的培养质量,毕业生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北师大MBA还处于初建阶段,相对于北大、清华等高校近20年的MBA发展历史,我们的MBA培养还远不成熟,但是,强调质量却是我们从一开始就确立的方针,质量应该始终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只有把质量放在首位,同时考虑北师大的人文社科资源优势,才能尽早打造出有特色的北师大MBA品牌,并进入MBA院校的前列。
提高MBA质量有两个方面:一是高质量的生源,二是高质量的培养,这两个方面是并重的关系,而不是哪个方面更重要的关系。生源是MBA工作的第一关,我们必须把好这个关。
就目前北京地区MBA招生的形势看,一流的MBA项目以清华北大为代表,二流的MBA项目已基本解决第一志愿录取,三流的MBA项目还需要通过调剂解决生源问题。北师大MBA项目只有一年半的历史,目前第一志愿还不能满足招生的需求,但这是否就说明我们是三流的MBA项目呢?对此我持坚决的否定态度。
北师大长期没有获得MBA举办权,并非我们没有实力开展MBA项目,而是MBA项目一直不对师范院校开放。2007年对师范院校开放了,我校当然就是师范院校中的第一批。由于举办时间很短,很多考生对我们还不了解,加之对师范院校的传统认识,认为师范院校就是培养老师的,也制约了我们的招生。尽管如此,我们也绝不会放松对生源的要求,北师大MBA招生必须与北师大学校品牌相对称。就是基于这种考虑,我们对我们的第一志愿考生定了160分的比较高的分数线,而对调剂考生则定了180分的高分数线。为了尽早树立起北师大MBA品牌,除了不断强化培养质量外,我们也会大力加强品牌建设和招生推广,使我们的第一志愿考生迅速增加,第一志愿录取比例大幅度提高。
中国MBA教育网:随着全球金融风暴,很多人都选择回归学校,充电学习。MBA则越来越火爆,于是很多人也都忧虑不知道能否挤进MBA这一个高门槛。这也给我了我们很多思考,究竟什么样的人适合读MBA ? 作为北师大经管学院院长,您希望什么样的人报考北师大?
高院长:我想,所有有志于、也有潜力和能力成为商界精英的人士都适合读MBA。一方面,没有成为商界精英的志向,那么,即使能够考取,考取后的学习动力也会不足。就像拿破仑说的“不想成为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样,不想成为商界精英的MBA学员也不会成为优秀的MBA学员。另一方面,没有成为商界精英的潜质和能力,读了MBA,反而觉得自己更失败,甚至还会认为MBA教育有问题。
其实,读完MBA,并非就意味着你可以在职场中应对自如。但是,读了MBA,你在职场中的机会就比不读MBA大大增加了。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宾塞曾提出一个“信号传递模型”,讲的是劳动力市场上工人的受教育水平是如何传递有关能力的信息的。在这个模型里,企业的生产率取决于工人的能力。工人的能力可能高可能低,工人本人知道,雇主不知道;教育本身并不改进工人的能力,但却可以传递有关这种能力的信息。原因是,教育要花费成本,而高能力的人的受教育成本相对于低能力的人要低,因为一个愚笨的人要比一个聪明人要遭受更大的痛苦才能完成必修的课程,拿到文凭。这样,文凭就成为能力的象征,尽管它不一定是能力的源泉。高能力的人要把自己与低能力的人分开,就要选择更多更好的教育,雇主看到受过更多更好教育的人就推断他具有高能力,支付高工资。根据这个模型,读过MBA的人相对于没有读过MBA的人,由于有更多的机会,成功的概率就会大大提高。
所以,我们欢迎广大有志于、也有能力成为商界精英的人士加入北师大MBA团队,从这里,你将感受到北师大浓厚的人文积淀,聆听到学界翘楚的大智慧,体会到海内外知名企业家的丰富的管理实战经验。
中国MBA教育网:中国的MBA一直都在探讨读MBA的核心价值,更有甚者计算出了MBA的投资回报率。那么,究竟MBA是一种投资,还是一种好的学习方式?您又是如何认定的?
高院长:我认为,MBA既是一种投资,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式。
从经济学角度,MBA无疑是一种投资。对于MBA学员来说,他在决定读MBA的时候,肯定要作成本和收益的比较,也就是你说的要计算投资回报率,或者换句话说,他们要计算机会成本。比如,读MBA,他要付出金钱,要付出时间,而如果不读MBA的话,这些金钱和时间本可以用于其他投资,而其他投资就会带来现实的收益。他现在要比较的就是,他读MBA的预期收益与他做其他投资的现实收益谁打谁小,读MBA的机会成本就是他做其他投资的现实收益。如果他认为机会成本很大,他就不会来读MBA。来读MBA的人,肯定是他认为读MBA的预期收益大于做其他投资的现实收益。比如,他不读MBA的话,他可能长期需要自己摸索,甚至永远都是一个普通员工,而难以成为商界精英;而如果读了MBA的话,他在较短时间内就可能成为商界精英,收入当然也会大大提高。所以说,读MBA是一种投资。
MBA无疑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式。因为,MBA学习不同于普通硕士生的学习。普通硕士生是学术主导型的,而MBA学习是实战主导型的,从MBA学习中获取的实战方面的信息量要几倍于普通硕士生。当然,MBA也需要学习理论,但这种理论学习更多地是贯穿在案例分析中的。同时,由于MBA学员都有工作经验,他们很容易把学习到的理论与自己的实践结合起来。这样,MBA学员学习的针对性更强,学习的乐趣更浓厚,学以致用也体现得更好。
中国MBA教育网:早在2001年,MBA突然一夜之间变得名满天下,很多年轻人对此都趋之若鹜。之后MBA也遭遇过寒冬。现今MBA教育又逐渐升温。纵观MBA教育在中国发展的这18年,是价值理性回归的一个过程。您是如何看待MBA发展的这一过程,以及其今后的发展前景?
高院长:2001年,MBA突然一夜之间变得名满天下。之后MBA遭遇了寒冬。现今MBA教育又逐渐升温,这似乎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其实并非这么简单,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比如有培养质量的问题,有经济社会环境的问题,有创业机制的问题、有就业的问题,等等。但我相信,MBA教育只会越走越好,我对MBA的前景是抱非常乐观的态度的。
第一,近几年,各MBA培养院校都在下大力气抓培养质量,培养质量的提升对潜在MBA考生来说无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第二,经济全球化对商界人士既带来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所谓机遇,就是机会更多了。所谓挑战,就是困难更大了。如何及时抓住难得的机会,那就需要学习。上面说过,MBA是适合于商界人士的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
第三是中国的现实所致。中国劳动力众多,就业压力很大,如何在众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就要看你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即使是自己创业,也需要有运筹帷幄的能力。由于MBA学以致用的特点,使得他们更容易成功。这无疑也是MBA吸引力提高的一个重要方面。
就目前来说,由于遭遇经济危机,企业开工不足,甚至裁员,造成就业紧张,使得更多的人有时间来学习,这是目前MBA升温的一个原因,但我认为,这不是根本性的原因,只是暂时性的原因。主要原因还是上面三个方面。
来源:《中国MBA教育网综合报道》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