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科技创新网 > 文章中心 > 科技计划 > 国家科技攻关计划 > 文章正文

  
  通过“六五”到“九五”和“十五”前两年攻关计划的实施,在农业技术领域、工业高新技术领域、社会发展领域和西部开发科技工作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科技攻关为我国粮食增产、稳产及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做出了突出贡献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大力发展农业技术并不断推广应用一直是攻关计划的重点工作。可喜的是攻关计划自实施以来,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可以说,目前我国农业使用的种子品种 80%以上都是由攻关成果提供的。

  “六五”攻关计划在农畜育种方面,育成小麦新品种 30多个,区域实验面积达4000万亩,占全国小麦播种的10%。一般增产5~10%;育成水稻新品种达40个,推广5000万亩,平均每亩增产100斤左右;育成蔬菜品种46个,并进行了大面积推广;马铃薯颈尖脱毒技术趋于完善,找到了防治马铃薯因病毒侵入导致退化减产的技术,平均亩产提高5成到1倍,基本解决了全国种薯繁育体系的技术问题;黄羽肉鸡筛选出优质型杂交组合4个,快速生长型杂交组合5个,一般比地方品种增重达50%,饲料消耗降低1/3。

  “七五”攻关计划农作物的良种培育超过原定目标,共育成稻、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等 14类新品种397个,累计推广面积6.4亿亩,增产粮食140亿公斤,皮棉3.3亿公斤。林业方面,建立了主要用材林树种速生丰产栽培体系,使我国人工林集约栽培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其他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畜禽水产、食品和饲料工业等方面也取得了较好成绩。

  “八五”攻关计划紧紧围绕粮食产量提高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以良种选育和区域农业综合治理为重点开展攻关。在五年中共选育出粮食、经济作物、蔬菜新品种 473个,普遍增产10%以上,其中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主栽农作物新品种累计推广12.8亿亩,新增粮食300多亿公斤。以中低产田改造及综合治理为重点的区域农业综合治理工作,在“六五”、“七五”攻关的基础上,选择黄淮海平原、北方旱地、松嫩三江平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南方红黄壤丘陵地产区五类生态脆弱而增产潜力大的区域,建立农业高产、高效试验研究及示范样板区50个,示范面积350亩,以点带面,辐射推广2亿亩,累计新增粮食约60亿斤,农民收入提高一倍以上。

  “九五”攻关计划,围绕确保粮食等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快农业产业化等,共安排 22个项目,800多个专题,近1.8万人参加农业科技攻关,共培育农作物新品种664个,开发新产品988项,建立试验基地1995个、示范点4807个。

  农业增产技术的集成配套示范,确保了国家粮食安全。一批高产优质农作物新品种选育成功,实现了主要农作物品种 5年全面更新换代一次的目标,促进了我国粮油等农产品的全面增产,丰富了优质农产品的市场供给。五年累计良种良法示范推广面积达到45亿亩,累计新增粮食1500亿公斤。

  通过作物种质资源的收集、鉴定与保护,使我国国家库长期储存种质数量达到 33.3万份,国家资源圃保存种质数达到3.8万份,合计超过37万份,作物种质资源保存数量跃居世界第二;育种材料创新和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取得显著进展,已筛选出241份主要农作物优异种质,为育种提供创新材料,如在国际上首次获得小麦光温敏不育系A31及其技术体系,首次将野生稻抗白叶枯病基因导入常规稻而获得新的育种材料,大豆杂交育种在世界上率先实现了三系配套,使我国农作物杂种优势研究保持国际先进地位。

  农业产业化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通过科技攻关,培育瘦肉型猪新品种(系) 12个,优选出杂交组合21个,初步建立了良种肉牛、高产奶牛繁育和生产技术体系,筛选出肉牛优化杂交组合16个,形成了适合不同区域湖泊水库、低洼盐碱地和浅海滩涂的规模养殖技术体系和设施,使项目区渔业平均单产和效益分别比攻关前提高30.9%和50.8%,显著提高了我国畜牧水产业总体技术水平;通过工厂化农业技术开发应用,研制了5种适应不同地区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温室设施,建成24个示范区、12个工厂化育苗基地,开发了40多种蔬菜和花卉育苗、温室栽培及加工技术体系,大大缩短了我国设施农业同发达国家的差距,显著提高了我国设施农业主要技术装备的市场竞争力;水稻育秧精量播种成套设备、棉花残膜回收机及新型自走梳脱式稻麦联合收割机等一批农业机械的研制成功,满足了农业生产急需,加快了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步伐;一批新型烘干、清理、制粉新工艺及设备的开发,促进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节水农业、生态农业等技术的研究开发,增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19种节水灌溉新设备已在全国17个省区推广应用,5大类节水灌溉成套技术已在11个省区推广应用,面积超过100万亩;引黄滴灌成套技术、田间节水灌溉技术、人工汇集雨水技术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开发了优质高产人工饲草技术、退化草地复壮改良技术等,初步形成了草业技术体系,为遏制草地生态环境恶化态势提供了技术支持,解决了困难立地造林与植被恢复技+术和植物材料选育及快繁技术重大技术难题,在不同区域建立了65个国家级农业技术综合试验示范基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农业发展模式;培育出了一大批优质多抗的生态建设和工业用林木新品种,开发了高效造林技术体系和林产品加工技术,生态林业工程技术已推广应用到22个省、市、自治区,推广面积达96万公顷,为国家生态林业工程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此外,在中央和地方共同支持下,已建成南北两个农药创制基地,并获得一批自主开发的农药专利,使我国农药工业开始由仿制向自主创新转变;在作物、畜牧水产、森林病虫害防治、监测、生物防治等方面也取得较大突破,极大地缓解了我国动植物重大病虫严重危害的不利局面。

  “十五”攻关计划经两年实施,农业攻关项目进展顺利,取得了一批阶段成果。

  农产品深加工部分共性关键技术实现了突破性进展,近 40项关键技术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20余项通过了小试和中试。新建1套年产4万吨燃料酒精脱水生产装置;50吨/时处理能力的苹果浓缩汁生产线已正式投产;建成年处理20万吨小麦的生产线。建立了相应的原料生产基地20多万亩。

  创造了一批多基因聚合的农作物优异新种质。在基因水平上对 30多份优异种质资源进行了遗传和生理、生化特性及其在育种和生产中的利用价值分析。实现了种质资源鉴定从单一的表型鉴定到基因型鉴定的飞跃。初步建立与保存10个乔灌木树种核心群体40多个,构建与示范散生树种群体10多个,使林木种质资源保存技术的研究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共建成农作物核心示范区 45.8万亩、大面积示范区3560万亩,且示范区作物产量较大田提高10%以上,两年累计新增经济效益50.45亿元。筛选出一批优质、高效、专用农作物新品种,项目区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筛选出适合相应地区种植的优质、高产、专用农作物新品种92个,提出了8大农作物优质高效栽培模式。

  研究出了适合我国海域特点的四种类型深水抗风浪网,建成了了网箱生产线 3条;研制成功了封闭式海水工厂化养鱼系统工程,建成养鱼车间25000多平方米,研制成功一批新型仪器设备;研制出了鳜鱼病毒组织疫苗和一批水质改良剂;选育出了中国对虾、扇贝、罗非鱼、易捕鲤等新品种;研究测定了草鱼、鲫鱼、鲈鱼、大黄鱼和石斑鱼等五个代表种的主要营养需求参数,开发出高效配合饲料,饲料系数低于1.6。

  初步选育出黑杨、毛白杨和泡桐优良品系 10多个。完成了7个果树品种的省级审定(鉴定)和2个果树品种的国家审定。对优良竹种和棕榈藤种质资源进行了收集,建立种质资源保存圃和优良种苗产业化基地8处,竹林专用生物肥生产基地1处。完成了竹单板的旋切工艺、8种不同烧制工艺竹炭的基本特性研究。初步筛选、繁育出蜂胶高产种蜂群52群;抗螨种蜂群84群。建立梅花鹿、马鹿、水貂中试实验基地9个。研制出了鹿腐蹄病节瘤拟杆菌纤毛蛋白与IL-2融合基因工程疫苗,疫苗保护率达到85%以上,免疫期5个月以上,完成了“四平梅花鹿”新品种的国家审定工作,得到了新品种证书。

  提出稻瘟病、稻飞虱、小麦条锈病、松材线虫病灾变监测和灾害预警新技术,建立了我国主要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地理信息系统及数据库系统;初步筛选出农林作物新品种(系) 120多个,获得新抗源200多份;研制出农药新产品20多种,获得一项发明专利。

  完成全国 16个不同食糖生态区域粮食储备示范区的基础数据资料调研收集工作;开发出5种设备样机,其中检验用的砻谷机、碾米机部分已开始小批量生产并投放市场。完成了水稻、玉米、牧草种子、林木种子等机械装备第一轮样机的试制,部分关键部件已经定型;梳脱式禾本科牧草种子采集机和牧草种子加工成套设备已做出第一代样机。并通过了万亩采收试验。

  研制和开发出了化的农业信息网络开发平台和应用平台,建立和完善了农业宏观决策支持系统并在互联网上运行,并能实现农业信息的智能检索。开发出了区域农业管理决策信息系统。建成 AVHRR、VGT数据定量处理系统,建立了标准化的处理技术流程。在北京、山东、四川、湖北和江西5省市建立面向农村、农户应用农业信息技术的示范样板。研究成功了适于温室环境监测的(基质)土壤水分传感器、智能化温度湿度和光照传感器以及温室计算机分布式网络控制系统。建立了番茄、黄瓜生长模型。研制成功温室灌溉施肥过滤一体化机。筛选出优良品种有番茄19个、甜辣椒11个、黄瓜11个、花卉品种30多个。明确提出了我国熊蜂工厂化繁育的技术要点及实用化的配套技术,提出1套较成熟的熊蜂工厂化繁育技术,熊蜂蜂王的筑巢产卵率可以达到90%以上;制定出黄瓜、番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分别在不同生态环境、气候和生产条件地区建立了高科技术含量的工厂化农业高效生产示范区。

  二、科技攻关解决了一批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大关键技术,为 21世纪我国经济的腾飞铺平了道路

  关键技术往往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瓶颈,是我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关口,攻关计划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解决了一大批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从而为 21世纪我国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基础。

  “六五”期间,年产 1.5万吨涤纶短纤维纺丝及后处理成套设备攻关获得成功,已用于生产建设,该项技术当时只为少数国家所掌握;铁路重载列车成套技术的研究成果已成功地应用于大同––秦皇岛运煤干线铁路建设工程,为晋煤外运提供了先进的运输手段。

  “七五”期间,石油工业中的定向井和从式井钻井技术配套研究获得重大进展,产生了巨大效益;开发的大马力电力和内燃机车系列提高了机车的牵引能力,在全铁路新增营业里程仅 1.05%的情况下,客货周转量增加了47.52%,获巨大效益;研制成功了30万千瓦和60万千瓦火电机组成套设备,显著提高了我国电力设备和电站建设的自主开发能力。

  “八五”期间的铁路运输重载技术、光纤通讯技术、 50万伏交流输变电、200兆瓦低温核共热堆设计核示范工作、石油钻采、蒸汽裂解制乙烯技术、重油催化裂化技术、煤矿综采综掘设备、氧煤强化炼铁技术等攻关成果使我国产业部门的生产技术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在石油生产技术研究中,三次采油技术使得用传统技术基本不能采出的油层恢复了生产,采油率提高一倍,大庆等油田已将该技术纳入生产计划中,“九五”末将年增原油 700~1000万吨。冶金行业以节能降耗为主攻方向,开展的高炉氧煤强化炼铁新工艺研究,形成了以九项关键技术为主组成的成套技术。用此项技术,鞍钢炼铁厂完成了生产系统改造,保证了200公斤/年的大喷煤量工业试验胜利完成,标志着我国高炉氧强化炼铁技术的总体水平已跃居世界先进水平。此项成果促进了全行业喷煤量的提高,“八五”末全国炼铁企业喷煤总量达450万吨/年,比“八五”初期增长一倍,降低成本4.8亿元/年。目前我国的喷煤量仅次于日本而列居世界第二位。氧煤炼铁技术带动了炼焦、烧结等工序技术发展与提高,对冶金行业提高竞争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九五”期间,攻关计划共安排 50多项直接与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相配套的项目,一批技术难题的攻克和一批关键设备的研制开发,为国家重大工程的顺利建设起到了关键作用。如围绕三峡电站建设,开展了三峡工程技术关键设备、高坝工程技术、碾压混凝土高坝筑坝技术以及三峡库区生态重建技术等研究,500千伏紧凑型输电线路关键技术及试验工程,为三峡输电和西电东送等工程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结合李家峡水电站建设,在世界上首次将高效、安全、可靠的蒸发冷却技术应用于电机领域,研制开发成功400兆瓦蒸发冷却水轮发电机组已并网运行,奠定了我国在该技术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高速铁路关键技术开发”、“高速铁路工程建设前期研究”和“200公里/小时电动列车组”等项目的实施,为铁路全线提速和高速安全运行提供了技术和装备;大型化蒸汽裂解制乙烯技术开发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先进水平的6万吨/年乙烯裂解炉和相关技术,为我国“十五”大型化乙烯工程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

  “十五”期间,“散粮储运装备技术与应用”项目已完成出仓机构及行走机构的样机试制、试验和测试,已建立 2个试验应用点。研制出了粮仓专用气密闸阀和气密检测装置。进行了磷化氢发生器-环流分配装置二合一的创新尝试,研制出两套试验样机。开发了“国家粮库建设智能决策系统”集成软件。

  “精密制造与数控技术研究和应用示范”项目已完成基于 DSP+FPGA+IPM硬件体系结构的全数字交流伺服系统硬件平台的开发和一系列关键技术的研究、分析和设计,建立了模块化模具设计数据库和模具设计专家系统。

  “工业过程控制技术开发与应用”项目已完成先进控制与优化软件应用和综合自动化软件平台应用;完成了大部分功能模块的开发和子系统原型框架的构建;完成了设备远程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的三个层次结构框架的构建、基于 VXI总线和DSP的数据采集装置的开发、基于SQL SERVER的数据库设计。

  “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技术研究、开发及示范工程”项目已完成了集成化物流规划设计、仿真、评价技术研究与开发,网络化分布式仓储管理及库存技术研究与开发;实现了依托首都公用信息平台和北京市社区服务信息网络等 12省市电子商务应用服务系统。

  “精准农业机械装备技术开发与应用”项目研制成谷物测产装置模拟试验台、多探头式土壤水分快速测定仪和多探头式土壤水分快速测定仪。

  “先进制造基础件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项目已建立了电液比例变转速容积调速液压电梯的综合平台和限速切断阀专用测试平台;完成了纯水液压元件新产品和高压细水雾灭火系统新装置的样机研制及性能实验。

  “大型乙烯工程关键技术开发”项目已建成 20万吨/年第二代环管法聚丙烯装置。

  “油田化学品的产业化开发及应用示范”项目建成了高效杀菌剂中试试验装置、低毒高效阻垢分散剂中试试验装置和高效反相破乳剂中试装置一套;研制开发了新型调剖堵水剂和防垢剂;完成了疏水单体的室内合成和聚合物的室内合成开发。

  “清洁能源”项目完成了哈锅引进 EVT技术的吸收工作,形成的135MW国产化CFB技术方案。完成了130t/h锅炉烟气循环流化床脱硫工业示范工程装置的设计、制造、安装。

  “高附加值船型开发”项目首制船已于 2002年10月顺利出坞。

  “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开发”项目完成示范工程厌氧装置 10800m 3 的技术改造与启动调试,技改后示范工程日产沼气总量5000m 3 ,装置容积产气率4m 3 /m.d以上。

  “智能交通系统关键技术开发和示范工程”项目,杭州市完成市区 52个SCATS控制路口和中心的建设,115个电子警察已投入使用。北京西单地区停车诱导系统已完成一期工程的建设。

  “新农药创制研究与产业化关键技术开发”项目, 8个具自主知识产权的创制品种获得农业部临时登记,进行了中试工艺的优化研究和产业化装置的建设;完成1200个新化合物的合成和数据库的建立;完成了三类不同结构的除草剂的设计模型评估,合成近40个新化合物;完成了500吨/年新工艺中试,建立了原料、中间体及产品的企业分析标准;建成了总量达1350吨/年的菊酯类农药生产线和废水生化治理装置、废渣焚烧装置。已建成年产2400Nm 3 H 2 的甲醇裂解制氢装置和年产500吨农药中间体的催化加氢产业化装置;完成手性催化剂合成装置和偶联催化剂生产装置的建设,已完成甲苯的对位定位硝化高效催化剂的筛选和甲苯以NO 2 为硝化剂的新工艺。已建成2000吨/年的水基性制剂多功能生产装置,完成3个制剂的配方筛选,30%毒死蜱微乳剂中试装置已投入试运行。完成20%苄磺隆泡腾片剂、20%吡嘧磺隆泡腾剂和25%苯噻·苄泡腾片剂的优化配方工作。

  三、科技攻关开发了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并使之得到应用,大大提高了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攻关计划按照我国的产业政策,攻克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扶持和发展工程技术、大生产技术,从而提高了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和支柱产业的科技水平,加快了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六五”期间,金川、攀枝花、包头三大共生资源综合利用科技攻关,为依靠技术进步改造老企业提供了经验。金川有色金属公司通过联合攻关,几年内使产品成本下降了 30%,增收利润2.4亿元,占同期利润总额的40%;新材料的开发研究,为大规模集成电路等国家十大工程提供了新材料1900多种。

  “七五”期间,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兴技术,在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方面有了良好的开端。在发展大规模集成电路方面,研制成功了 10万个晶体管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成功开发了487种各类CMOS专用集成电路;经过5年的努力,已开发出500多种新材料,用于集成电路、计算机、新型元器件的生产;研制了铁道、汽车、建筑、工程机械、能源和石化等行业的专用钢种180个。

  “八五”攻关在交通、纺织、化工、冶金等领域安排了一系列高新技术应用于生产和工艺上的项目,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对我国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产业结构现代化作出了贡献。

  运用新材料和自动化等技术,研制完成的 5000吨级货物重载列车已在京沪、京广线上开行,增加年运输能力1300万吨,相当于新建一条单行线铁路。时速160公里的准高速列车在广深线上正式运营3个月后,现延至香港九龙;利用部分准高速技术,在京沪、京秦线上进行的客车提速试验也取得了圆满成功,这一成果为“九五”期间繁忙干线提速改造积累了经验。

  纺织业中,将电子技术应用于丝绸印花、提花工艺上,开发成功电子多臂机和高速电子提花机,改变了我国丝绸沿用的机械式多臂、提花装置的效率低、精度差的落后状况。印花图案自动分色描稿处理系统、印花回头样及前处理系统、高精度印花制片新技术等三项成果使真丝绸印花前处理工艺及设备向自动化和智能化跨出一大步,生产效率比原来提高 15~20倍,生产周期由原来的十几天甚至几十天缩短至几天,为真丝绸印花产品的多花色、快交化、高精度创造了条件。

  在化肥的生产中,合成氨与尿素装置优化控制和调度,把传统的化工技术和电子技术、现代控制技术相结合,在国内第一次实现了控制—优化—调度—管理一体化,技术水平达到了当时国际先进水平。在沧州化肥厂投运后,吨氨能耗从 44.1GJ下降到30.05GJ,停车天数从9.34降至0.35,年增经济效益约1200万元,目前拟在各大化肥生产装置上进行推广。

  天津大沽化工厂承担的“氯碱生产过程优化控制系统”,主要完成了电解、烧碱、农药、聚氯乙烯 4个分厂全流程的控制与管理,实现了全厂氯气平衡优化控制、蒸气平衡优化分配及全厂工艺故障诊断和预报,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推广到17个省市33个厂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九五”期间,针对冶金行业主要技术和重大装备依赖进口、效率不高的状况,开发了一系列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产化的高效连铸技术关键装备和工艺技术,其成果的推广应用推进了冶金行业连铸比由 47%提高到82%,企业生产效率提高40%左右,仅铸机改造一项年新增直接经济效益5亿元以上;针对我国长期以来设计技术和制造技术落后的状况,通过广泛推广应用CAD技术,使重点行业的骨干企业CAD的普及率超过70%,产品设计应用CAD的覆盖率达92.8%,建立了我国的CAD技术标准,培育了国产自主版权CAD软件产业;造船工业通过攻关,实现了自己设计、自己制造16500立方米液化气船、46000吨化学品船、超大型油轮和大型集装箱船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使我国大型特种船舶的设计和建造水平达到20世纪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针对我国铁路客运系统覆盖面广、交易量大、实时性强、席位精确管理复杂等难点,研究开发的“铁路计算机售票系统”,已实现铁道部客票中心和全国700多个车站联网运行,发售的客票占全路票额的85%以上,运营收入占全路客票收入的90%以上,促进了铁路客运体制的改革,推动了铁路传统产业的行业技术进步。

  “十五”期间,“纺织印染后整理新技术”项目解决了“彩虹 CRB-2000印染花样设计与分色描稿自动化系统”、“高精真彩热转移印花技术与产品”、“电子喷蜡制版技术”、“激光电铸花网技术”等关键技术,完成平幅喷雾染色设备的设计方案优化;基本确定高色牢度染色和印花的工艺条件;开发了有利于环保的活性染料中性低盐染色新技术等;等离子体处理新技术已完成小试。

  “特殊钢生产工艺与装备引进技术消化” 项目,解决了 50吨以上电炉生产系统配套的强化冶炼工艺软件和设备技术以及特殊钢大方坯连铸机完整的工艺软件和装备技术,使连铸坯无缺陷率≥95%;铸机作业率≥75%;连烧炉数≥5炉;开展了以轴承钢、齿轮钢为代表钢种的精炼工艺及软件技术;实现特殊钢连铸坯热送热装生产,典型钢种轴承钢、齿轮钢的综合热送热装比分别达到85%和65%。

  “沈阳市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装备制造业示范工程”项目基本完成了装备制造业中介服务体系的定位研究、核心业务研究、中介服务体系结构研究工作,完成了评价要素、评价准则、评价方法及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工作。

  四、科技攻关促进了我国在电子信息、生物和新材料等领域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培育了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提高了我国科技在国际上的地位

  自“六五”以来,我国及时把握了世界高技术发展的趋向,在科技攻关计划中重点开发了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新能源等高新技术。在计划的实施过程中,注意高新技术攻关同现实国民经济的密切结合,培育了新的国民经济增长点,逐步提高了我国科技在国际上的地位。

  “六五”期间开发出的 1900多种新材料为大规模集成电路等国家十大工程的进展提供了必备的条件。

  “七五”期间在 CMOS专用集成电路,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用于集成电路、计算机、新型元器件等生产的新材料开发等方面都得到了重要进展。

  “八五”期间解决了五英寸、六英寸单晶硅抛光片的成套技术,产品已出口;自主开发的五次群同步数字系列光纤通讯技术已得到应用;约有 20多种基因工程药物和酶工程、发酵工程产品及新技术、新工艺开发成功,并已进入工业规模生产;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在国际贸易系统中得到推广应用,为扩大改革开放提供了先进适用的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软件开发环境——青鸟系统,作为设计软件的软件,为发展我国的软件平台和工业化生产手段,已在国产软件开发、金融、证券、制造业及商业自动化等领域得到推广应用;开发出的四种具有自主版权的数控基本系统,使我国的数字控制设备及技术,开始摆脱国外长期制约我国的局面,为我国数控机床等装备的自主发展奠定了基础;我国首创的离子束诱变生物技术,为生物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技术手段。

  “九五”期间,在微电子领域,已开发出适应亚微米、深亚微米工艺的、具有万门级电路处理能力的新一代集成电路 CAD系统一熊猫2000,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0.35微米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工艺制造技术、电路设计技术、微型微器件及专用集成电路产品开发方面取得了突破,缩小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为我国微电子产业的发展探索了一条成功之路;在高性能计算机领域,打破了国外大公司对我国的垄断,为我国关键部门的网络安全可靠运行提供了保障;农业专家系统、青鸟Ⅲ型软件系统、地理信息系统、中文信息平台等在农业、国防、电力、航空航天、商业等领域的推广应用,促进了我国软件产业的健康发展;在数字电视关键技术方面实现全面突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共26项,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数字电视系统技术的国家,并在国庆五十周年庆典上成功进行高清晰度电视实况转播,为我国新一代数字电视的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利用微生物催化法生产的聚丙烯酰胺,广泛应用于三次采油,可提高采收率 10%,开创了在我国利用生物技术改造传统大宗化工原料生产的先例,其生产规模和产品水平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千吨级非晶带材及制品开发与产业化取得新的进展,建立的千吨级非晶铁基带材生产线和300吨非晶配电变压器铁芯生产线已达到年产2000吨生产规模,在产业化生产工艺、装备及应用开发方面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技术,使我国成为在非晶材料领域唯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国家。

  此外,通过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产业工程的实施,完成了电动轿车概念车设计和制造,各项性能技术指标已达到国外 20世纪90年代水平;30kW燃料电池电动中巴车试车实验成功;汕头—南澳国家电动汽车运行试验示范区建设初具规模,为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化和汽车工业的跨越式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针对燃油汽车对环境污染局面的加剧,清洁汽车工程以发展我国燃气汽车目标,从整车、发动机、燃气汽车专用催化器、加气站成套设备开发等系统应用技术为重点,完成了采用电子闭环控制燃气供给加三元催化转化的燃气汽车开发并批量投放市场,组织了12个城市的清洁汽车试点示范,为降低城市道路交通污染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十五”期间,“网络教育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示范”项目已全部完成方案设计,并进行部分模块开发。

  “国家信息安全应用示范工程”项目已完成“安全隔离与信息交换系统”的研制与应用,并通过了鉴定,完成了“电子文件密级标识的应用研究”。

  “高性能对地观测微小卫星技术与应用研究”项目基础主体工程已完成。

  “电子政务试点示范工程”项目,《安全支撑平台和应用支撑平台技术规范》已进入实施,其中国办、南海、青岛工程已完成40%。

  “40Gb/sSDH(STM-256)光纤通讯设备与系统”项目完成了高速PCB的设计开发平台的建立和高频传输线仿真电路建模和器件仿真模型验证。

  “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的数字化工程”项目现已完成系统用户需求分析报告总体设计,并进入实施阶段。

  “离子束技术应用”项目已突破单离子束细胞定位照射系统关键技术,细胞寻址效率达到国际上最好水平;已建立小型化离子束生物技术装置加工中试线。三个新品种通过安徽省审定,其中一个通过国家审定;取得一批特殊突变材料。

  “新型高性能混凝土及其耐久性的研究“项目建立了年产 10万吨高贝利特水泥的生产示范线。

  “光纤预制棒产业化技术开发”项目开发出独创的 MCVD+OVD光纤预制棒制造工艺技术,提出G.652单模通信光纤预制棒企业标准。

  “纳米材料技术及应用开发”项目突破了纳米级粉末橡胶及其改性聚合物材料产业化关键技术,建立了年产 500吨的纳米级粉末橡胶生产线和年产4000吨聚合物纳米粉末橡胶复合材料示范生产线,开发出8种纳米级粉末橡胶产品和各种全硫化热塑性弹性体等产品;建成700吨/年纳米碳酸钙增韧母料生产线一条;突破了纳米晶软磁合金产业化关键技术,建立了纳米晶带材中试线;研制出饱和磁感达到1.32T的铁基纳米晶合金,完成了超双亲自清洁母液的中试,并已开始规模生产,年产量为150吨左右;完成了纳米磷灰石晶体中试放大的装置设计、合成反应温度、压力、搅拌速度和PH值等工艺研究并建立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生产线。

  “镁合金开发应用及产业化”项目解决了“先进皮江法炼镁关键技术”,已开发五种新型镁合金,并正在进行万吨级镁合金生产线的建设;解决了“镁合金通用管材、型材”的工艺试验,已生产出管材和型材产品;完成了 8种镁合金冷、热压铸机的开发和开发出变速箱上盖、脚踏板、方向盘支架等零件;开发出8种列车制动机用镁合金零件、5种石油机械零件、6种摩托车零件和3种汽车轮毂;已生产8种3C类产品用镁合金零件200万件,新增产值3000万元。

  “工业节水及膜法海水淡化技术开发”项目完成 PESA催化剂中试流程;建立了10升聚合反应器,进行了天门冬氨酸聚合试验,研制成功了具有远程监控功能的全自动加药装置,完成循环冷却水高浓缩倍数运行处理的技术方案。

  “清洁汽车材料及油品技术开发”项目完成多产异构烃的催化剂和第二代 MCI技术的催化剂应用工艺研究及工业装置改造、工业试生产;完成电直热催化净化器研制和EU-Ⅲ规定的Ⅰ型及Ⅴ型评价试验,达到EU-Ⅲ标准;研制了小型挤压机和烧结炉。

 “核技术产业化应用”项目研制出了Φ 180mm大口径加速管;集装箱(大型客体)CT检测系统已获得航空集装箱DR投影及CT断层图像,DR检测性能指标已经达到了攻关任务书的要求。用辐射诱变遗传操作技术获得通过国家认定的突变品种1个(龙辐208玉米),通过省级审定的突变品种8个(其中水稻2个、小麦3个、玉米2个、大豆1个),正在参加生产试验或区域试验、表现优异的新品系34个。完成4种体内显像诊断和治疗放射性药物的研制药物前体的合成、超纯 90 Y核素和肾保护剂的制备及动物实验等。

  “发酵工程关键技术研究与重大产品开发”项目分别完成了生物化工材料、氨基酸、酶制剂、寡糖食品与饲料添加剂、生物农药及抗生素等重要产品发酵小试、中试或工业化生产试验,建设了一批中试基地。

  五、科技攻关为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等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进步,为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强的科技基础

  “六五”期间在三大共生矿综合利用方面,金川有色金属公司研究开发出了一整套从矿山、选矿、冶炼到三废治理的新技术;包头开发出稀土精矿放电冶炼生产氯化稀土的新技术,这是我国独创的一项新技术;攀枝花成功地实验还原—蒸馏联合法制海绵钛。

  “七五”期间在资源勘探理论和方法上实现了重要突破,实现了天然气新增探明储量 2993.9亿立方米,比“六五”平均年增长率提高48.7%,发现或扩大大中型规模的金、银、铜、铅、锌等矿床51个;大气污染防治技术使工业型煤有了较好的发展,烟尘量比烧原煤减少60%~80%。

  “八五”期间我国在铜、金等紧缺矿产资源成矿规律、成矿理论和综合勘查技术方法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海岛资源与开发、大陆架资源调查、南沙群岛资源调查等领域获得长足进步;在污水处理、固体废气物的处理和处置、脆弱地区生态环境恢复、酸雨形成机理的认识和防治、全球气候变化等领域得到长足的发展,缩小了与国际的差距,部分领域达到甚至超过国外的发展水平;我国的乙型肝炎及其它一些传染病得到控制;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病等一些重大疾病的防治和治疗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短期气候预报工作已初步形成了一个新的台风暴雨监测、预报、服务体系;开发了数字地震观测技术装备和地震预报新方法。

  据不完全统计,“九五”科技攻关计划社会发展领域取得科技成果 14000项,获专利540项,发表论文8276篇,建立试验基地750个,中试基地和中试线330个(条),生产线260条,获直接经济效益200亿元。在下列方面取得一批重要成果:

  (一)医药、环保和住宅技术的开发应用,改善和提高了人民生活的质量

  在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防治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成果,如乙肝疫苗在预防肝癌上的保护率达到 77%;在新药创制方面,已有200多个处于临床前期研究阶段,10余个进入临床研究的一类国家新药,获得专利230项,使我国新药开发已由完全仿制进入自主创新的新阶段;中药现代化研究从药材质量标准规范入手,建立了70种中药材定性、定量分析方法,为我国药典采用国际通用方法奠定基础,研制了一批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新药,如复方丹参滴丸、银杏灵颗粒等,建立了一批中药药理、安全评价、临床研究、标准品等中心和产业化基地:医疗设备研制开发中,高强度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首创性地解决了超声束在体内高强度动态聚能和治疗计量问题,进入国际无创性治疗新技术前列,打破了我国大型医疗设备长期依靠进口的局面。

  在环保技术开发方面,重点开展了城市污水、受污染饮用水源、难降解有机工业废水处理技术,洁净煤技术,垃圾焚烧设备国产化等研究,为大气污染防治、城市污水及固体废弃物处理等方面提供了一批关键技术和装备。其中,脉冲电晕法离子体烟气脱硫技术取得重要进展,完成了 20000NM 3 /h中试线建设与试验,脱硫率大于80%,使我国成为掌握这项技术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旋流微泡浮选柱技术和大型跳汰机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燃煤锅炉燃烧脱硫技术改造200-800MW机组30余台,低负荷运行能力最低可达50%,大幅度地降低了NOx的排放。

  在人居环境建设方面,通过小康住宅科技产业工程的实施,科学引导住宅产业的发展,提高住宅建设的科技含量,建立了较系统的小康住宅技术标准体系,开发了一批居住区质量保障技术、住宅产品和生产应用技术,推动建立了 40个示范小区,为未来我国住宅产业发展提供了规划、技术和管理模式,有力地促进了我国住宅产业发展。

  (二)为国家经济、社会安全提供了技术保障

  通过资源勘探及综合利用技术攻关,为我国战略性资源开采及利用提供理论与重大技术支持,促成了一批大型油气与紧缺矿产资源的发现,提高了经济安全保障能力。运用石油物探复杂断块高分辨率三维地震技术等,新发现塔中 4号、塔河、克拉2号等一大批大中型油气田;应用三次采油技术,使大庆、胜利油田单井提高产量3~7倍,成本下降1~3倍;在新疆、云南、秦岭等成矿带发现并提交大型成矿靶区15处,可开发大型矿产基地5个,其中铜镍资源量近600万吨、铅锌资源量500万吨以上;支持建立了攀枝花矾钛矿、大厂锡多金属矿、包头铌稀土矿、金川铜镍矿、柿竹园钨钼铋多金属矿等一批资源综合利用基地,使我国锌、铅、钨、钛等资源利用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应用于海关的多种集装箱检测系统开发,已取得国内外专利 25项及一批自有核心技术,自1999年下半年投入运行以来,查获走私大案23起,发挥了高技术反走私的强大威慑作用,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运用于刑事侦察的多道心理测试设备,在总体性能上与美国的设备相当,形成的系列产品已在全国100多个城市的公安机关试用;自主研制的X射线爆炸物自动探测设备已在上海浦东机场和北京首都机场中使用;DNA分析技术及系统进入了国际先进行列,在我国刑事侦查和“打拐”专项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改善煤矿安全综合配套技术取得成果45项,在平顶山矿区应用示范,极大地提高了该矿区瓦斯治理水平,1997年以来基本杜绝了重大瓦斯事故;粉尘危害程度评价技术,将应用于我国工伤保险管理中;通过地下空间的火灾基础特性研究,积累了大量基础数据,为制定和完善防火安全规范打下基础。

  (三)为维护国家权益、促进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通过攻关,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有关科学问题进行定量化的研究,提出的我国参与气候变化国际行动的方案、政策和原则立场,为在参与全球气候变化事务中,积极有效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提供据理力争的科学依据;通过南极科学考察研究,了解了南极的自然资源情况,为我国制定长远的开发利用南极规划以及开展相关学科的科学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通过南沙区域综合考察与研究,初步搞清了南沙地块的基底和地壳结构类型,提出了现阶段的南沙海区油气资源勘探重点,指出了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迹象,为国家制定南沙区域整体政策提供参考意见。

  短期气候预测技术系统取得重大突破,动力延伸预报模式、海气耦合嵌套的全球预报模式、高分辨率区域气候模式、厄尔尼诺预测模式以及多种影响评估与应用模式,在防灾减灾特别是对我国每年汛期的旱涝预报方面发挥了突出的作用;强地震中短期预报技术在地震前兆信号采集、传输、联网和处理等方面建立了成套的技术体系,形成了一整套前兆识别和综合预报方法,成功地实现了新疆伽师等 18次具有减灾实效的地震短临预报。

  通过组织“夏商周断代工程”攻关研究,解决一批我国历史纪年中长期未定的疑难问题,填补了我国古代纪年中的一段空白,制定了我国迄今为止最有科学依据的夏商周年代表,使中国古代文明的年代史向前推进了 1000多年,为继续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打下基础。

  (四)为西部大开发进行了技术准备

  “九五”期间,攻关计划重视了对西部地区科技项目和经费的支持。据统计,在西部地区水资源评价、区域农业综合发展、生态环境建设、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主要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共实施攻关项目 30多个,中央财政支持经费逾5亿元,取得了一批突出成绩。如开展了西北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一社会经济发展一生态环境保护的综合研究,基本摸清了我国西北地区水资源时空分布及承载力状况,提出了西北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总体战略和生态、生产、生活用水的科学方案;通过对塔里木、柴达木、准噶尔盆地等一批在我国具有重要地位的大中型油气田的勘探与评价,基本摸清了我国西部能源储备的“家底”,为实施“西气东输”重大工程奠定了技术基础。

  中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后,科技部按照国务院领导关于“西部大开发,科教需先行”的重要指示,很快研究提出了《关于加强西部大开发科技工作的若干意见》,并在经费增量不多的情况下,商财政部调整安排 5300万元,于2000年在攻关计划中启动实施了“西部大开发科技专项”,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科技发展的倾斜支持。一是支持西部省区开展不同类型的科技规划研究;二是加强西部科技能力建设;三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四是推动东西部技术、人才、信息等的对接,五是加强西部地区的科技人才培训。一年多来,西部开发科技工作为“十五”期间“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全面实施,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十五”期间,“生物资源与生物安全技术研究开发”项目收集扁桃材料 200多份和地方羊草种质480份,发现了抗锈病的羊草种质1份,获得卡瓦胡椒外植体愈伤组织和茎尖芽分化植株;获得脱硫、脱氮、除油、石油降解等特殊生物菌株300多株和PLC菌4株。研制了Bt蛋白Cry1Ac放射免疫检测试剂盒和快速检测试纸条。完成了1种转基因产品DNA检测技术,研制了1种转基因产品(大豆)DNA提取试剂盒。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与产业化开发”项目开发了“中药指纹图谱相似度计算软件”和中药复方提取计算机自控与在线监测中试装置及山茱萸脱皮机 2项新装置;建立了冬虫夏草等濒危中药材繁育基地;初步建立了蔓荆子等47种中药材相应的种植规范;康莱特注射液在美国完成了Ⅰ期临床试验;建立了银杏叶冻干粉针试生产线及通络救脑注射液中试生产线2条。

  老年疾病(糖尿病、前列腺增生等)、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肝癌、乳腺癌、胃癌、肺癌等)、重大传染病(艾滋病、结核病、肝炎、血吸虫病等)等疾病防治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阶段成果,建立了相应的疾病评估、预警、治疗、康复等数据库,在病因和疾病检测、诊断等方面取得不少进展,建立了一批疾病监控中心、干预基地,使我国防治这些重大疾病的水平有较大提高。

  “医疗器械关键技术研究及重大产品开发”项目研制了最高场强 0.35T的C型永磁型磁体、宽频带探头等整机关键部件及关键模块;完成了0.35T型开放式永磁磁共振成像系统、数字化彩色超声成像系统、多层螺旋CT、普及型低剂量直接数字化X线机、无创人体血糖浓度检测仪、新型多功能呼吸机等样机的开发;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堵闭器已获试产证书,正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应用。

  “计划生育与优生优育关键技术的研究”项目建立了育龄妇女相关生殖健康问题基础数据库;长效皮下避孕埋植剂已向 SDA申报临床研究;开发了唐氏综合征产前筛查(早、中期)定量检测试剂盒及唐氏综合征产前筛查风险综合计算软件。

  “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项目发现了苏里格气田,在胜利油田发现亿吨级稠油油田。三元复合驱油技术进入工业化阶段,发现了一批新的铜、金、铀勘查新基地;氧化铁矿石选矿技术与装备研制取得重要突破;形成了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难处理矿开发成果;砂状氧化铝生产技术已全面进入工业试验阶段;罗布泊卤水制取硫酸钾技术取得突破。

  “水安全保障与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开发了7种城市污水回用技术,建立了相应的5项示范工程;研制了非静力人工增雨模式和新的人工增雨催化剂,成核率有较大的提高,研制了人工增雨无人驾驶飞机及飞机液氮和液态二氧化碳播撒装置;低温多效海水淡化技术取得重要突破,日产3000吨海水淡化装置开工建设;80万平方米海水冲厕示范工作已开工建设。建立了西部地区数据库和生态系统评估的技术方法。

  “防灾减灾”项目自主研制了气象资料三维变分同化系统与卫星观测的直接同化技术,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气多尺度通用动力模式。建立了强地震短期预测判据和短期预测指标,提出了几种有特色的短期预测方法;研制了8种新型地震前兆传感器,建立了国家级抗震救灾指挥部建设技术规范和基础数据库建设规范。研制了海浪、厄尔尼诺和高分辨率风暴潮-近岸浪耦合数值预报模式。建立了西北太平洋全球网格环流数值模式。

  “全球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项目建立了我国50年和100年的气候序列;得到气候极端事件方面的新结果;给出未来可能气候变化的趋势;得出我国陆地1993年以来整体处于碳吸收状态的结论。研制成全文检索等数据共享关键技术,建成全国1∶100万公共基础地理信息共享平台;建立了实时水信息共享发布系统。

  “食品安全重大科技专项”研制出荧光 RT-PCR快速检测禽及禽产品新城疫、禽流感病毒的方法,使检测周期缩短为4小时左右,检测设备正由企业组织生产,可望在系统内全面推广。

  已完成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现场检测用的酶抑制法检测仪和固体酶的研制。建立了二恶英的高分辨质谱分析方法。完成了发酵食品中真菌毒素赭曲霉素 A、三硝基丙酸、桔青霉素的检测方法。在全国十一个省(市)建立食品污染物监测网,监测数据在全国食品卫生标准修订中被采纳。通过 “食品企业中HACCP实施指南”研究。卫生部已发文发布了《食品企业HACCP实施指南》。通过“国际食品安全技术法规对我国的影响和对策研究”对我国474个现行食品卫生标准及其检验方法进行了修订,并已由卫生部公告社会征求意见。通过西部开发科技专项的实施,以特色资源开发作为重点,开展一系列的特色资源开发项目,有力地促进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及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开展了一批相关的研究和开发项目,加快了西部工业化和信息化步伐,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开展了一批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技术攻关和示范建设,进一步加快了西部地区生态建设科技步伐,把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仅发展了地方经济,增加了收入,同时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

  在西部地区设立的一批研究开发基地、工程化基地和孵化器进展顺利,有力地提高了西部地区的科技软硬件平台,形成了一大批高新技术开发区、专业孵化器及高精技术研究攻关项目体系,初步构筑起了西部开发科技工作的基本框架。同时,还根据西部地区的发展特点,制定了行业科技规划,并建立与完善相应体制、规范、制度等。

  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启动了人才培训工程,对各行各业的各级人才进行了培训,使西部大开发的人才队伍在知识更新、管理培训等方面有了新的提高,保障了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在东西合作与交流方面取得的一定进展,初步拉开了西部开发科技工作开放性局面。


   六、科技攻关培育和锻炼了一批科技人才,造就了一支科技攻关队伍

  通过“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和“十五”前二年攻关计划的实施,先后有 10多万科技工作者参加了科技攻关工作,为我国造就了一批专业知识扎实、工程设计能力强的开发型人才和一批既掌握专业知识又兼有多领域知识的复合型科技人才,还培养了一批善经营的科技管理人才,他们是攻关计划为国家积累的宝贵财富,是我国实现未来经济与科技发展目标的一支重要力量。

文章录入:zgkjcx    责任编辑: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广告说明 | 合作项目

    名称:科技创新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40577号-2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847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