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信息 | | | 荣誉奖励 | | | 教学情况 | | | 科学研究 | | | 木材美学成果 | | | 论文专著 | | | 媒体报道 |
![]() |
|
十年,打造一个优质专业——记2009年全国模范教师、广西大学林学院院长罗建举一个专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到目前已建设成为自治区优质专业、国家特色专业,只花了不到十年时间,令人瞩目。 这个在业内声誉鹊起的优质专业,就是广西大学林学院的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该专业取得的成绩,离不开整个专业团队的力量,更是倾注了学科带头人——广西大学林学院院长,2009年全国模范教师罗建举教授十年来的心血和努力。 重办伊始 2000年4月,罗建举教授从广东调入广西大学,作为专业建设负责人,上任伊始他面临的第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重办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 上世纪50年代末,广西林学院(广西大学林学院前身)曾创办过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但在六十年代以后长期停办。1998年水灾后,国家禁止砍伐天然林,这给广西人工林业、木材工业一个极好的发展机会。至本世纪初,广西人工林业和木材工业发展迅猛,人工林面积居全国第一位,木材生产量居全国第一位,木材工业规模也在全国名列前茅。林业和木材工业的大规模发展需要大量的高技术人才,于是,重办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呼声越来越高,已成大势所趋。 然而,重办一个专业谈何容易!在当时人才队伍不齐、教材教具缺乏、教学实习基地全无、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等都要重新编写的条件下,罗建举教授克服重重了困难,团结带领教研室全体老师积极工作,常常夜以继日地进行实验条件改造,挑灯熬夜起草教学文件,加班加点编写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以保证专业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但重办之初,问题和困难总是接踵而来。一次,木材保护和改性处理课程的教学实验环节需要一个实验设备——真空高压木材处理系统。当时学院没有这个设备,社会上也无现成的可以购买。罗建举教授利用暑假时间,只身来到柳州压力容器厂,与工厂师傅一起设计、制造,直到设备做好运回学校,光来来回回就跑了5、6次柳州,保证学生开学后的实验课程能够正常开展。 又一次,该专业2000级学生暑期开学后将安排有木材科学与技术专业英语课程,但当时课程教材脱销,也找不到其他教材代用。于是,罗建举教授利用暑假休息时间,翻译、编写,一个假期过去了,最终按时、按质、按量赶印出了所需的教材。 回忆重办之初走过的路,罗建举教授非常谦虚,把功劳归功于大家的努力。他说:“专业重办之初是相当艰辛的,但好在有整个专业团队的齐心协力,我们才得以克服一个个难关,顺利走到今天。” 渐入佳境 2004年,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第一届40余名毕业生顺利毕业了,当时就业率达95%以上,毕业生还得到了社会及用人单位的好评,这是该专业重办以来受到的一次重要肯定,木材人大受鼓舞,个个信心百倍,斗志昂扬,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建设发展也开始步入正轨,渐入佳境。 作为学科带头人,罗建举教授深知,要搞好专业建设,首先必须要有正确的建设目标和清晰的建设思路。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他和其专业团队结合广西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确立了把本专业建设成为林产工业的创新人才培养与创新技术研发基地的目标,并从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强化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完善实验教学条件、提高科研水平等方面积极开展专业建设工作。 他认为,要搞好专业建设,人才队伍是关键。于是在全院实行了一系列的培养措施:青年教师导师制度、进修制度、下工厂或实验室锻炼制度、担任主讲教师前的试讲考核制度、科学研究和学术会议达标制度等。他还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业兼职,吸纳企业领导参与专业建设指导。 他潜心抓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自己也积极申报和承担教改研究项目:先后承担了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木材科学实验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研究与实践”、广西大学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木质材料科学实验课程建设”、“木材学双语教学教材建设”、 “木材学精品课程建设”、 “木材科学与工程特色专业建设”和 “木材学网络课程建设”。在他的带动下,整个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团队进行教学改革与建设的热情空前高涨,积极广泛地开展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不断促进本学科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他还带领专业团队的其他老师,积极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项目的研究任务,包括国家科技攻关课题“桉树纸浆用材树种良种选育与栽培技术研究”、国家攀登计划项目“人工林木材性质及生物形成与功能性改良机理研究”、国家948项目“南非桉树新品种、材性及耐寒技术引进”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木材蓝变色生物控制机理与技术研究”等项目。 在工作中,他常常以身作则,不畏艰辛。一次,罗建举教授到广东湛江雷洲林业局采集桉树试材,选好标准样木回林场场部吃午饭时,得知第二天将有台风到来,为不让台风破坏选定的试验样木,他和课题组的同志顾不得吃饭,立即进山采伐样木,希望赶在台风来临前完成采伐任务。然而,台风比预报时间提前到来了,当天下午,狂风大作,暴雨倾盆。罗建举教授带领课题组成员和林场工人,冒着狂风暴雨抢伐试验样木,终于保住了研究试材。 经过近十年的建设,现在的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与重办之初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他们拥有一支包括2名教授、7名副教授、3名博士,学术水平较高、结构比较合理、富于团结协作、积极开拓创新的教学团队;拥有1个自治区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认证的林产品质量检测实验室;建立有8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还有充足的馆藏图书资源和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 在木材人心无旁逸专注专业建设的同时,收获和荣誉也悄然而至: 2005年,该专业获得木材科学与技术科学硕士点。 2006年,该专业获得林业工程专业硕士点,其核心课程“木材学”获得自治区精品课程。 2007年,该专业获得自治区优质专业,“木材学”获得国家精品课程。 2008 年,该专业获得国家特色专业,“林业科学与工程” 专业实验室获广西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该专业的“木材学网络课程”获得教育部中央电教馆组织的第十二届全国教育软件大奖赛特等奖,这是该赛事全国近三年来所授予的唯一特等奖。 再续辉煌 看到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近年来接连不断获得的荣誉,很多人都认为这是“马太”效应,但他们看不到,这其中凝聚了木材人多少的心血和努力! 在成绩和荣誉面前,木材人并没有止步不前,他们向着自己的梦想和追求,奋勇前进。 罗建举教授说,目前制约专业发展的一个瓶颈是缺乏一个校内实习基地。学校已经把邕武校区后山的200多亩山地划给他们作为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用地,但苦于资金缺乏,迟迟未能付诸实施。他希望能够跟企业合作,建立一个校企合作的实习工厂,不但能够充分满足学生的教学实习需求,更能打造一个真正产学研结合的平台。 他们还有很多梦想:成为国家级的教学团队、获得博士点……为此,他们在继续努力、奋力拼搏,因为他们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一定能够创造更大的辉煌。(邓微微) 罗建举教授简介: 罗建举,工学博士,广西林学院院长。现任“木材学”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木材科学与工程”国家特色专业建设负责人;兼任国际木材保护研究会会员,中国木材保护研究会副会长,广西林学会副理事长和木材工业专业委员会主任。获得1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和两项外观设计专利;参与完成的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林业局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发表研究论文60 多篇。 来源:广西大学新闻住信息中心 |
![]() |
罗建举:难以割舍的中南林情怀——记77级校友、广西大学林学院院长罗建举先生笔者今年暑假过得十分有充实而有意义,除了到外地旅游之外,还有幸采访到了广西大学林学院院长,我校77级校友罗建举先生。 罗建举先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学者——无论从他丰硕学术成果上看,还是他自然散发出来的儒雅气质和丰富的人生阅历,的确让笔者敬佩。他是工学博士,留学芬兰赫尔辛基工业大学,在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参加国家“八五”科技攻关、国家“九五”科技攻关、国家948项目和国家攀登计划等重大林业科技项目的研究,获得1项国家发明专利和1项实用新型专利……但是和他接触以后就知道,他丝毫没有成功人士的架子。富有磁性的声音,爽朗的笑声,风趣幽默的谈吐和平易近人的态度,让人感觉到他是一个热爱生活而富有亲和力的人,也使笔者少了几分忐忑。采访过程中,他如数家珍般和我聊起了中学时代、大学时代和工作的经历,谈起了对学习的认识、对专业的热爱、对事业的追求和对生活的感悟等等,最令笔者感动的是流露在言语间对母校那份一直难以割舍的情怀…… 罗建举,1956年出生在人们敬仰的伟大领袖毛泽东的故乡——湖南湘潭。小时候,他就听过很多关于毛泽东爱国求学、坚持真理、不畏艰难的故事,小小年纪的他就知道读书能做大事,读书能改变人命运的道理。所以,小学、中学他是一直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深得老师的喜爱。不幸的是,高中毕业文革还没有结束,不能象现在一样顺利的参加高考,只能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来自农村的他只有回家务农。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中学时代非常喜欢罗建举先生的一个老师得知这个消息后,步行20多里路来到他家,希望他参加高考。老师的心血没有白费,他以优异的成绩被中南林学院录取,成为中南林学院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本科生中的一员。 上了大学的罗建举,对于知识的渴望,让他身边的所有人都为之感叹。他一有空就往图书馆里钻,广泛的阅览各方面的书籍,每个星期都会抽一部分时间对一周的知识进行总结,长此以往……他风趣地说,当时获取知识的途径太少了,所以只能“死读书”。这是他的谦虚之言,而笔者的理解,认为他说的是“书是死的”,但人是活的。作为一个能从书中找到乐趣、发现真理的人,必然先要“死读书”尔后才能活用书,把书中的知识理解透了,才能指导实践,实现新的飞跃。他确实是一个“死读书”,却能“活用书”的人。本科四年,成绩优良,素质过硬,能力超群,毕业后就录取为本校木材学专业的硕士,成为我国著名木材学大师刘松龄教授的学子。当谈起刘教授时,罗建举格外兴奋。罗建举说刘教授不但学识渊博,治学严谨,而且为人和蔼可亲,特别他那种兢兢业业的敬业精神,使人终生难忘。刘教授无论是在学术上的倾囊相授还是待学生如亲人般的真挚情感,都深深地影响着罗建举。除此以外,记忆中还有那条件艰苦但风景秀丽的校园,平易近人、治校有方的学校领导,循循善诱、谆谆教导的老师们,还有那的同甘共苦、互帮互助的同窗校友。这一切,他都将永远铭记。从学校学到的知识奠定了他事业的基础,而中南林人的人格魅力则影响着他对事业的选择。 研究生毕业后,罗建举选择了留校任教。10年,在人生长河中,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对有为者来说,10年时间是长的,它能使人从创业、发展,直至成功;对无为者来说,10年很短暂,那是因为它使人天天依旧,月月如故,一事无成。罗建举先生在中南林大任教的10年,完成了从一个学生到大学教师的转变,找到人生与事业的坐标。执教期间,罗建举备课、讲学、科研,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木材专业方面的优秀人才,成为学校当时不多的青年专家之一。 正当事业有成,对教育事业产生深厚感情之时,由于家人身体无法适应湖南冬天阴冷潮湿的气候,使得他不得不离开生他养他的故乡和教育培养他成就他事业的母校。1995年,罗建举南下广东,这里是当时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同时也是人才济济的地方。他通过多方寻觅,最终在广东省湛江市国家林业局桉树中心安下身来,从事人工林木性质研究工作。在湛江工作的5年时间里,他获得多项重大科研成果:1999年主要参加完成的“中国主要人工林木材性质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同年,主要参加完成的研究专著《中国主要人工林树种木材性质》获国家图书奖。2000年获得“木材结构特征防伪商标”的国家发明专利……并且获得了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的木材科学与技术博士。 “人生就像一次远航,偏离了航向就永远到达不了目的地”。罗建举的人生与事业目的地,好象就是教育领域。攻读博士后,他回到了国家林业局桉树研究中心,希望能为我国桉树事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但由于当时“国家南方林木种苗基地”在湛江建立,桉树中心的工作重心将转向于林木育苗。在这种背景下,他离开了桉树中心。2000年,他来到广西大学,继续从事着他所钟爱的教育事业。只用了短短几年的时间,他从一名教师,成为我国林学领域的知名教授和广西大学林学院院长,并主持多项国家重大科研计划的研究,不得不让人刮目相看。 笔者通过采访罗建举,深感“木材”这个词对于他意味着什么,他为什么对“木材”如此这般钟爱。这是因为他对“木材”在人类社会和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有深刻的认识,用他的话来说,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与之息息相关,我们不能“怠慢”它,这也许就是他一生与木材结下不解之缘的理由吧。他凭借着那般钟爱,那股钻劲,努力探索着,不懈研究着,并最终有所成就。但笔者百思不得解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他能从这样看似平凡的事业中做出不平凡的业绩。他一句“只有专心地做一件事情,才有可能把这件事情做好”的话语,便疑惑全悉。 当笔者称他为木材学方面的专家时,他又谦虚地说“我谈不上什么专家,就是比较感兴趣罢了”。是啊,兴趣是事业成功的基石,探索是事业成功的阶梯,笔者这样回答他,他听后也仅是“呵呵”而笑。采访中,他还反复强调一句话:“我其实不算成功人士。”他的谦虚可见一斑。试想,如果没有很高的学术造诣和行政管理才能,又怎么能在全国重点高等学府里担任院长之职呢。正是这种高调做事、低调做人的作风成为他事业成功的一个秘诀。 事业上的成功,没有冲淡他对中南林的那分情感。“既然不能在中南林工作,就常回去看看吧…”他经常这样安慰着自己。最近一次返校是在今年春节的时候,他一个劲的跟笔者感叹母校的变化有多么的大,有多么的好,那种欣喜与欣慰之情溢于言表,同时溢出来的,还有那浓的化不开的中南林的情怀…… 他愿笔者为正在就读中南林的学弟学妹们带去问候,并告诉我们“成功虽不容易,但也并不困难,你们要充分利用现在丰富的资源,扎实走好每一步才是最实在的,同时要善于把握机遇,有没有必胜的信念和坚持下去的决心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 短短的几句朴实的话语,却饱含着对我们的深深的关怀和殷切的希望,我也永远地祝福罗建举先生明天事业更美好,中南林希望您常回家看看…… 来源: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校友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