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科技创新网 > 文章中心 > 委员会专栏 > 文章正文

项目简介:   本项目属微生物分类学科。黏菌是遗传学、细胞学及发育生物学的理想实验材料,系统研究揭示黏菌生物学特征一直是国际前沿课题,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项目从不同层次(比较形态学、分类学、生态学、分子生物学)及不同角度(个体发育、系统发育)深入研究了黏菌。全面揭示了黏菌超微结构特征,建立了全新的黏菌分类标准。通过利用全新的技术手段,系统研究了这一既像动物又像植物由真菌学家研究的特殊生物体,并对其系统学关系作出了解释。在国际上率先进行了分子生物学研究,提出并创建了黏菌代表类群的系统发育体系,首次提出了子实体进化模式,发现了大量新种。研究分析针对有代表性的8种黏菌生活史,并发现了代表类群个体发育特点,其数量占国际上生活史总数的近1/10。在Genbank 中注册12S rDNA序列占总注册数的89%。

该研究历时近三十年,研究工作难度大,仅在全国所有省区采集凭证标本达万余份,报道400余种,占已知种的近2/3。在国际上首次将化学分类法引入黏菌的系统学研究中,并在我国首次提供了完整的编目及区系地理学资料。发表新种37个,前此尚无中国人命名的新种,为近年国际上发表新种总数的近1/3、世界已知种的1/17,均被世界权威性刊物收录,并被美、日及德等国的黏菌专著引用。

撰写的国内外独有的两部目一级专著及中国黏菌志在国际上引起了同行专家的极大关注,对黏菌的认识具有大的推动作用,为黏菌分类领先地位的确立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先后受邀请在国际第一、四及五届黏菌学术会议上做大会报告,并得到国际著名菌物学者原田幸雄(Harada)等的高度评价。该研究不但为黏菌起源和演化研究提出了全新的分类学体系,更重要的是从根本上提高了我国黏菌研究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使我国的黏菌研究跻身于世界前列。

主要发现点:

1. 创建了黏菌代表类群的系统发育体系,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子实体进化模式。为黏菌分类地位的确立提供了依据。完成了单属、单科、单目的系统编研,并出版了两部目一级的专著,为国际本领域的前沿。该研究对黏菌的认识具有大的推动作用。(学科分类:微生物分类学;旁证材料见附件--代表论著1,2,3);

2. 全面揭示了黏菌超微结构特征,提出了全新的黏菌分类标准。在全国所有省区进行了采集获得万余份凭证标本,报道400余种,占已知种的近2/3。发表新种37个,前此尚无中国人命名的新种,为近年国际上发表新种总数的1/3,近于世界已知种的1/17,并完成了我国首部黏菌志(学科分类:微生物分类学;旁证材料见附件--代表论著4,5,6,7);

3. 在国内外率先对主要类群的12S rDNA进行PCR扩增和序列测定,在Genbank中由本项目注册的12S rDNA序列占黏菌注册总数的89%,19S rDNA序列占黏菌注册总数的50%,并提出了黏菌中主要类群间的分子系统学关系,为黏菌分子系统学提供了大量的基础数据。(学科分类:分子生物学;旁证材料见附件--代表论著8);

4. 在我国首次采用单饲培养方法完成了有代表性的8种黏菌生活史,为国际上已经明了生活史总数的近1/10;提出了代表目个体发育特点(学科分类:微生物生物学;旁证材料见附件--代表论著9);

5. 在国际上首次将化学分类方法引入黏菌的系统学研究中。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分类单元间的亲缘关系,提出了近于自然的系统(微生物分类学;旁证材料见附件--代表论著3);

6. 在我国首次开展了黏菌生态学研究,提供了完整的编目及区系地理学资料(学科分类:微生物生态学;旁证材料见附件--代表论著10)。

主要完成人:

1.  李玉

本项目总负责人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5%,对创新点1--6均作出了重要贡献。

1. 创建黏菌代表类群的系统发育体系,提出子实体进化模式(创新点1,见附件--代表论著1,2,3);

2. 发表大量新种,出版国内外独有的两部目一级专著(创新点2,见附件--代表论著4,5,6,7);

3. 提出了全新的分子系统学观点(创新点3,见附件--代表论著8);

4.首次完成8种黏菌生活史(创新点4,见附件--代表论著9);

5. 将化学分类方法引入黏菌的系统学研究中(创新点5,见附件--代表论著3);

6. 提出主要林区黏菌生态学特点(创新点6,见附件--代表论著10)。

2.  王琦

本项目的主要完成人,在本项目所获的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排名第二,投入本项目的工作量为70%。

1. 创建黏菌代表类群的系统发育体系,提出子实体进化模式(创新点1,见附件--代表论著1,2,3);

2. 发表大量新种,并对黏菌纲主要目进行了系统学研究,出版了国内外独有的1部目一级专著及我国黏菌志(创新点2,见附件--代表论著4,5,6,7);

3.首次采用了单饲培养方法研究黏菌的个体发育(创新点4,见附件--代表论著9);

4. 将化学分类方法引入黏菌的系统学研究中(创新点5,见附件--代表论著3)。

3.  陈双林

本项目的主要完成人,在本项目所获的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排名第三,投入本项目的工作量为70%。

1. 发表大量新种,并对黏菌纲主要目进行了系统学研究,出版了我国黏菌志(创新点2,见附件--代表论著4,5,6,7);

2. 将化学分类方法引入黏菌的系统学研究中(创新点5,见附件--代表论著3);

3. 对主要林区黏菌区系及生态研究(创新点6,见附件--代表论著10)。

4.  李惠中

本项目的主要完成人,在本项目所获的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排名第四,投入本项目的工作量为70%。

发表大量新种,并对黏菌纲主要目进行了系统学研究,出版了我国黏菌志(创新点2,见附件--代表论著4,5,6,7)。

5.  刘淑艳

本项目的主要完成人,在本项目所获的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排名第五,投入本项目的工作量为70%。

主要分类单元分子系统学关系研究,提出了全新的系统学观点(创新点6,见附件--代表论著10)。

10篇代表性论文:

1.   Myxomycetes from China I. A Checklist of Myxomycetes from China/ Mycotaxon

2.   Leciales in China

3.   中国团毛菌目黏菌

4.   Taxonomic studies on Physarum from China I.Three new species from northeastern China / Mycotaxon

5.   Myxomycetes from China Ⅺ. A new species of Craterium/ Mycosystema

6.   Myxomycetes from China Ⅷ.The Genus Oligonema new to China with a new species/ Mycosystema

7.   Myxomycetes from China Ⅹ. Additions and notes to Trichiaceae from China/ Mycosystema

8.   大粉瘤菌19S rDNA片段的克隆测序/菌物系统

9.   团毛菌目黏菌主要属种个体发育比较研究/菌物学报

10.  Floristics and ecology of Myxomycetes in China Ⅰ. A tentation list of Known species/Fungi Science

文章录入:zgkjcx    责任编辑: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广告说明 | 合作项目

    名称:科技创新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40577号-2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847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