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科技创新网 > 文章中心 > 创新人物百科 > 农林科技 > 文章正文

五峰茶业科技进步与发展

          ——纪念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成立二十周年

覃士才 徐坤寿 邓士奎

经国务院批准,1984年12月12日成立了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二十年来,我县茶叶依靠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茶叶生产得到了长足发展,茶叶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下面就我县二十年来茶业科技进步与今后茶业发展提一些个人看法。

一、二十年来五峰茶业科技进步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产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这个产业有所发展,有所前进,经济效益才能不断提高。二十年来,全县茶叶面积由1984年的41541亩上升到2003年的86018亩,茶叶产量由1984年756吨上升到2003年的2969吨,茶叶收入由1984年227万元上升到2003年6500万元,面积、产量分别在1984年的基础上增长107.06%、292.72%,茶叶总收入增长了29.55倍。二十年来,累计生产茶叶3.723万吨,茶农获得茶叶收入5.4亿元以上,为国家提供税收7130万元。二十年茶业科技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㈠茶树种植规格基本稳定

全县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以1丈、1.2丈的大行,窝距5尺,单行丛植种植为主。1966年至1974年以渔洋关镇桥河村为带代表的发展单条专业茶园为主。从1975年秋冬开始到1985年底以发展五峰镇香东茶场为代表的双条、三条、四条为一带的密植速成茶园为主。通过总结解放以来各时期所发展的茶园实践认为,五峰以5尺一带,双行条植比较好。因此,从1986年秋季开始全县以抽槽换土,施足底肥,5尺一带,双行条植为主发展新茶园。1996年以来至今发展的无性系良种茶园也是以5尺一带,双条植为主。全县双行条植茶园面积约3万多亩。这个栽植规格茶农比较满意,现基本稳定。全县科技人员通过抓茶叶生产的第一车间——茶园建设,提高了茶叶经济效益。

㈡低产茶园改造技术以及名优绿茶综合配套技术得到推广应用

我县从1986年至1990年通过办点,抓低产茶园改造,逐步总结出了一套低产茶园“改土、改树、改园、改管、改采”技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抓三早(早采、早制、早上市),三秋(秋采、秋培、秋管),实现三高(高产、优质、高效)的综合配套技术。五峰低产茶园改造项目获宜昌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五峰万亩“名优绿茶综合配套技术”项目获省农业厅“丰收计划”二等奖、省政府星火奖。近几年全县每年改造不同程度的低产茶园5000亩以上。

㈢名茶开发取得可喜成绩

从1990年秋季,由原县委副书记、县茶叶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赵举海同志带队在采花组织培训开发“采花毛尖”以来,全县各茶叶加工厂“请名师、创名茶、捧金杯、树精品”,以及特产干部实行“双向选择”,驻厂开发名茶,取得了明显经济效益。全县1990年名茶仅0.5吨,2003年名优茶产量占总产量的43%,名优茶收入占茶叶总收入的65%以上。2002年五峰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茶叶之乡”。近10年来,五峰先后有5大系列,几十只名茶先后获得国际、全国和省、市奖励百余次。其中获农业部优质产品1只,湖北省政府优质产品4只,湖北名茶2只,湖北名茶精品2只,国际金奖4只,第二届中国农博会金奖3只、鄂茶杯金奖17只,宜昌市名优茶7只,第五届中国国际农博会授予“中国名牌”茶3只,获“中茶杯”特等奖1只、一等奖1只。“采花毛尖王”、“天麻剑毫”茶获国家技术专利。这些获国际、全国金奖的名优茶大多数是我县茶叶专业技术干部直接参与指导制作,其制作水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和国内领先水平。有人调查,目前我县名优茶己进入北京30多个中直机关饮用,并远销俄罗斯、蒙古等国。茶叶冷藏保鲜技术得到应用。茶叶包装档次不断提高。全县茶叶加工厂不断更新改造和扩建,提高了茶叶加工能力和茶叶加工质量,茶厂成了五峰一道亮丽风景线。

㈣无性系茶树良种得到应用

从1996年秋开始,全县先后引进无性系茶树良种6个计2500万株以上,在全县8个乡镇70多个村,5000多个农户发展无性系茶树良种园6500亩,并大面积实现了“一年栽,二年采,三年亩鲜叶收入过千元”的目标。这是五峰第一次大规模应用无性系茶树良种发展新茶园。通过良种引进栽植,增强了茶农对茶树良种应用的认识,提高了茶农科学种茶水平。以名茶开发、无性系茶树良种引进栽植应用为主要内容的五峰"茶叶亿元工程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宜昌市科技成果一等奖。通过逐年总结的实践经验撰写的《建无性系茶树良种园技术总结》,在《贵州茶叶》、《茶叶机械杂志》、《中国茶叶加工》、《茶叶通报》等杂志上发表,并已收入《共和国改革文集》、《中国新世纪精华文集》。

㈤五峰地方茶树良种选育取得一定成果

种子是农业生产上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资料。“种子工程被称为农业生产上的高科技”。五峰是我国古老茶区之一,品质好,但一直没有自己选出的优良茶树品种。1979年、1994年我县先后两次在全县开展茶树品种资源调查登记工作。目前1979年选出的五峰104号,2003年4月8日—9日省品种审定委员会组织专家进行现场考察,2004年3月16日省品种审定委员会正式通过审定定为“鄂茶7号”,商品名为“五峰柳叶早”。至此,县茶叶科技工作者经24年努力,目前五峰有了第一个省级茶树良种。《五峰柳叶早茶树品种选育研究报告》在《贵州茶叶》、浙江《茶苑》上发表。1994年,全县第二次调查选出的茶树地方品种中,有6个单株在省果茶研究所、咸宁农科所与福鼎大白茶作对照进行品比。有“五峰212”、“五峰310”两个茶树单株品种参加全国第三批茶树品种区试。区试结果将分别于2008年、2009年得出。如若区试结果比较理想,五峰有可能成为湖北省县(市)级拥有省级茶树良种最多的一个县(市)。同时,从2002年至2003年县茶业局又从几个地方征集了12个茶树单株,现已建原始材料圃。

㈥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生产加工开始起步

茶农及茶叶加工厂是开展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生产的最大主体,它们在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生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全县已有采花毛尖、天麻剑毫、水仙春毫、千丈白毫、向师傅茶和壶瓶山林场茶厂等6家颁有机茶证,认证有机茶面积1200亩,居湖北各县市之首。采花毛尖等2家申报为绿色食品茶。2003年9月湖北省农业厅在我县召开了“全省无公害茶叶生产暨市场对接会议”。这是建国以来省农业厅在我县召开的第一次茶叶会议。在此之前于2000年8月农业部在浙江新昌召开的“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现场会”,我县李玉久、覃士才以及省农业厅宗庆波参加会议(湖北3人),李玉久同志是大会交流发言的5个同志之一。会后,我县对会议精神进行了广泛宣传,撰写了《严格控制茶叶农残 , 大力发展有机茶叶——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现场座谈会汇报》材料, 以 二000年《五峰茶叶信息 · 第八期》发至全县。推进了全县无公害茶生产。

2003年4月五峰茶业局申报的“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示范县”,同年年9月农业部已发文,2004年底将组织专家进行检查验收。如验收合格,我县将从“无公害茶生产基地示范县”向“无公害茶出口县”转变。(2004年12月14—16日通过验收)

通过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及有机茶认证生产,茶农无公害意识增强,生物农药、生物肥、频振式绣蛾灯得到应用。

㈦茶叶标准化生产正在向前推进

标准是塑造企业形象的必要手段,是产品质量检验的依据。1994年至1995年县特产技术推广中心(现为茶业局)开始起草了《密植速成茶园建园技术规程》、《五峰毛尖茶企业管理标准》组织技术培训。1995年国家技术监督总局给我县下达了《全国第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通过三年的实施,1998年12月3日经国家组织专家现场验收,2000国家技术监督总局颁发了合格证。通过实施《全国第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五峰制定并由湖北省技术监督局发布实施的有《五峰毛尖茶》、《绿茶产区建园技术规程》、《绿茶产区茶树育苗技术规程》、《茶树培管技术规程》、《炒青绿茶加工技术规程》、《绿茶质量标准》、《采花毛尖标准》以及《天麻剑毫茶标准》。经多年实践,我县还总结出《建无性系茶树良种技术要点》。这些标准、规程及技术要点的制定,无疑推动了全县茶叶生产的发展。

㈧茶树短穗扦插技术得到应用,茶树嫁接换种获得成功

从1999年开始,全县4个乡镇应用茶树短穗扦插技术,共自繁茶树良种出圃达2000万株,从而减少从外地调运成本,也提高了茶苗移栽成活率。

茶树嫁接换种是改造老茶园茶树品种低劣的一项新技术,它投资省、见效快,容易学。2001年7月、2002年7月,先后在渔洋关县茶科所及长乐坪镇石桥沟村进行茶树嫁接换种获得成功。实践证明:6月进行嫁接,当年9月、10月即可打顶采茶,一年半基本成园投产。

㈨茶叶加工机械研制创新与引进,提高了茶叶加工质量

五峰茶叶机械厂是国家定点茶机制造厂。能生产成套红茶、绿茶加工机械,特种茶和红、绿精制茶机械,产品主要供应中南各省,满足茶区茶叶加工需要。茶机厂研制的茶机具有获国家技术专利的产品。茶叶加工机械研制,提高了茶叶品质,提高了茶叶加工工效。同时部分茶叶加工厂也引进了外地茶叶加工机械,如汽热式杀青机、微波炉杀青、滚筒连续杀青机、电炒锅等。

采茶机械试用成功并得到推广。1978年秋,我县在香东茶场进行了采茶机培训之后,2002年采茶机在全县进一步试用,2003年、2004年进一步扩大应用范围,目前全县双人台式采茶机已达50余台。

㈩茶叶宣传力度不断加强,提高了五峰茶叶知名度

1989年7月,五峰县委、县政府组织召开了五峰建国(55年)以来仅有的一次大型的“五峰茶叶发展战略研讨会”,有部分论文在大会上发言,并采用密码评出一等奖2篇,二、三等奖各4篇。会后由“县委政研室、县科委、县畜特局、县民族茶叶联营公司”联合将研讨会收到的48篇论文汇编成“五峰茶叶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汇编”。孙明华同志《在五峰茶叶发展战略研讨会上的讲话》为论文汇篇的《代序》。这次战略研讨会,推动了五峰茶叶生产的发展。1996年4月,争取到中央电视台来五峰拍“五峰名茶”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多次播映,与世人见面。五峰电视台拍有《话说家乡五峰茶》,湖北电视台拍有《长乐毛尖、千丈白毫》等专题片播映。2002年4月我县成功的举办了《中国五峰首届品茶旅游节》。近20年来先后有县级领导赵举海、文万照、刘彦才、李延恕、李玉久、赵吉雄等同志以及专业技术干部,在茶叶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及文章近百篇,宣传五峰茶叶。

二、新世纪五峰茶业发展

茶叶是五峰的“特色产业”、“致富产业”,更是一个“永恒产业”。茶业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而科技发展有时大大超出人们的预想,正是由于这种科技的发展与思维的创新,推动了茶叶科技和茶叶产业的发展,提高了茶叶经济效益。在新世纪全县茶农同样期待着茶叶科技创新带来茶叶事业的更大发展。新世纪五峰茶业发展,我认为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重点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㈠茶树栽培的种植方式

茶叶发展首先还是要抓茶叶生产第一车间建设。在交通方便、品牌效益好,茶叶加工厂较多的地方,我认为茶叶资源仍然属于短缺,需要再发展一批专业茶园来提高品牌效益和提高机械利用率。今后茶园发展要以高标准建专业茶园、生态茶园、观光旅游型茶园为主。

一是发展专业茶园,抽槽换土,施足底肥,5尺一带,小行1.8尺,单株双行条植,株距0.5尺(每亩5000株基本苗),以利于充分发挥茶树的顶端优势及边际效应,也有利于今后嫁接换种。去年我县部分茶农栽植就采用了此规格。二是建生态复合型茶园,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亩收入。即茶—果(李子)—食用菌;茶—林(松、樟等)—绿肥;茶—药材(杜仲)—食用菌等生态栽培模式,充分利用地上、地下空间,达到自身和谐的目的。这样既可改善茶园小气候,又可丰富茶园的物种,增加茶园的病虫天敌,活跃了土地微生物,还可优化茶园的理化性状,增加茶园有机质,保水、保肥、保温。三是在适宜发展茶叶的一些旅游景点及景点沿线周围发展观光旅游型茶园,进行现采现制现卖,既可观光又有经济实惠。

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提倡头年秋冬或当年早春抽槽换土,翌年秋冬或当年秋季移栽茶苗,有利于提高茶苗成活率。推广“营养钵扦插”或“两段育苗”技术,提高移栽成活率,有利早成园,更能解决缺水地方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的困难。

㈡推广茶树良种,选育茶树新品种

农业生产和作物育种的历史证明,凡是育种上有所突破,就是给农业生产带来一次飞跃。因此“种子工程被称为是农业生产上的高科技”。通过实施五峰《茶园亿元工程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全县茶农对茶树品种有了很深的认识。全县今后在茶树品种应用上,一是积极引进早熟、多毫、抗逆性强,适制五峰毛尖类型的国家级茶树品种。对引进国家级的茶树良种要对茶农正确引导。二是继续作好五峰地方茶树良种选育与繁育工作,逐步由引进应用外地茶树良种向应用五峰地方茶树良种转变,今后全县推广应用本地茶树良种主要有“鄂茶7号”(商品名:五峰柳叶早,选育代号:五峰104),五峰212、五峰310、五峰在602等。三是五峰茶树品种资源丰富,品质好。五峰籍原云南省茶科所所长张顺高同志(享受国务院津贴),今年3月8日在给五峰县委、县政府的一份建议材料中写到:“五峰红茶‘冷后浑’是优质红茶特征,世所罕见。五峰绿茶滋味鲜醇,香气高悦,既无大叶种茶之苦涩,又无东南小叶茶之淡薄,集大小叶茶之优点于一身,这种茶叶在任何地方都会受到消费者喜爱”。因此,要有计划地在全县继续征集优良茶树单株进行选育。如若有可能还可进行杂交育种、辐射育种……。浙江新昌应用国家级茶树良种和自选品种达40多个。四是应用茶树嫁接换种技术,改造老茶园,推广茶树良种。

㈢茶树栽培的环境科学与生态相结合,是研究茶叶科技创新主战场

改善土壤环境,减少化肥用量,增施有机肥、生物肥。从土壤环境着手,解决茶叶中含铅的含量。摸清沿公路附近上空和茶园中的环境污染物,减少茶叶中重金属含量和其他污染物。

积极推广应用生物农药、生物天敌和物理防治病虫,禁用高毒、高残化学农药,已是大势所趋。

在茶园施肥上,改速效型为缓释型,改单一型为共用型,改粗放型为环保型是今后以保护环境质量为目的施肥技术为重点,减少化肥用量,增施有机肥,大力推广猪——沼——茶模式(包括栏粪、绿肥、堆肥、人粪尿、畜禽粪沼化……)。

㈣继续加强茶叶加工业方面的研究

要通过对茶叶加工业的研究,进一步把我县名优茶做精,大宗茶做优,努力开发含茶食用领域。一是茶叶加工清洁化生产将是21世纪技术改造的重点,在茶叶加工中要逐步实现“茶叶不落地生产加工”和茶叶加工全自动化生产,使茶叶产品完全按食品工业生产的管理模式进行,逐步推行茶叶市场准入制度。二是将茶叶加工与食品加工业相结合,开发各种含茶食品,拓展茶叶食用渠道。三是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生产将是今后茶叶生产加工的方向。而开发有机茶和AA级绿色食品茶又将是重点,需要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在生产中除了农残、重金属、有害细菌进行监测外,灰分、夹杂物、非添加剂也将是未来监控的重点。四是要研究和提高我县夏秋茶品质,提高夏秋茶鲜叶下树率。目前,我县夏秋茶可能有近1000吨干茶未采下来(即占全年产量的30%),这个增产增收的潜力很大,有待开发利用。五峰选育的几个地方茶树品种含氨基酸比较高,能否提高夏秋茶品质,有待进一步研究。五是研究开发五峰富硒、富锌等茶叶新产品,丰富五峰茶类。

㈤整合茶叶品牌,壮大品牌效益

茶叶品牌是通过企业多年努力,在市场竞争中形成。一个好的品牌具有很高的无形资产价值。20世纪90年代中期,全县各重点茶厂开展研制“五峰毛尖”类型为主的名茶,创品牌,为赢得五峰为全省“名茶大县、效益强县”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外地消费者认为五峰名茶茶名太多,不知卖哪个好。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品牌也需要做大做强,打出去才有力。所以,茶叶品牌就不能过多,但也不能太少,太少缺乏竞争与活力。要通过整合茶叶品牌,使品牌做大,企业更活,效益更高。通过竞争和政府引导全县树茶叶品牌4个左右。同时我还认为有必要通过对“五峰毛尖”名茶进行原产地标记认证,来树五峰几个名牌特色产品。因此,对整合五峰茶叶品牌政府可参与研究。

㈥开展电脑茶叶示范工作,推进五峰茶业发展

应用电脑建立茶叶计算机网络,用现代化传媒手段和网络技术,获得和传递茶叶生产、加工、营销信息,普及推广和应用茶叶科技是今后推进茶叶产业化建设,促进茶叶生产发展的重要手段,对此要有充分认识。目前,我县正在开展这方面的试点工作,通过试点要不断总结经验,加以完善,给予推广。

㈦研究土家茶文化,加强茶文化宣传

五峰茶叶历史悠久,土家文化丰富多彩。要通过土家茶文化研究,推动和烘托茶产业发展。细观中国茶区,哪里茶文化繁荣、哪里茶产业就发展。五峰茶文化资源比较丰富,有民族的、历史的;有茶与领袖、茶与文学的……,要把它挖掘整理出来进行宣传。

为宣传五峰茶、五峰茶文化、五峰茶产业,我建议建集茶、茶文化、茶产业为一体的五峰茶业博物馆(今年5月我曾就建茶叶博物馆向县政府写过专题建议,张顺高先生也给五峰县委、县政府写了建议)。五峰茶叶博物馆建成后,它不仅可启发全县人民爱国爱族,爱五峰,爱家乡,激发投入五峰茶业和各项建设的热情,还可以发展茶旅游业,以茶养文、以文兴茶,扩大五峰茶叶知名度,全面推进茶乡建设。

㈧切实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点,发展五峰茶叶

科技以人为本。五峰茶叶走的是“农户(基地)+技术干部+企业+市场+价格=效益”之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县茶叶发展较快,除县委、人大、政府、政协重视,县直各有关单位的大力配合外,我认为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我县有一个稳定的机构和一批稳定不走的茶业技术干部,春季进茶厂,秋冬进茶园,蹲厂办点,推动了全县名茶开发与茶园建设。因此,我认为实施“人才富县、人才强县”战略发展五峰茶叶,“人才为事业之资本,科技为事业之动力,机构为事业之主脑,计划为事业之驱干,经费为事业之血脉”。在机构改革和体制创新中,要认真贯彻落实《农业法》和《农业技术推广法》。茶业科技队伍不仅要“有网有线有人”,而且要加强。要管好、用好不走的专业技术干部。要充分营造鼓励科技人员积极创新、支持科技人员实现创新的社会氛围,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新性。要对现有技术干部进行技术的继续再教育、再学习、再充电。要从大专院校接纳一部分德才兼备的茶业专业毕业生,否则将后继乏人。同时农业技术部门是一个弱势群体部门,更需要政府像关心“三农”一样来关心农业技术推广部门。

㈨茶叶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理顺

茶业管理上目前我认为存在多头管理,管理体制不够顺。如有的既是项目申报单位,项目执行单位,又是项目的检查单位,这不利于对项目执行的监督管理。县茶业局理所当然的应是全县茶业综合管理单位,是茶业项目申报或执行单位,而不仅仅是技术推广单位。

㈩县委、政府要继续加强茶叶工作的领导,推进全县茶叶产业化建设

五峰茶叶发展关系到全县人民的致富,关系到全县18万农村人口衣、食、住、行。由于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出台后,对我县这个贫困山区的财力有很大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县委、政府今后如何继续扶持我县茶叶生产发展,努力增加茶农收入需要进一步研究。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用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来抓全县茶业生产的发展。不仅要注重建设时间短、见效快的近期效益项目建设,更要注重像茶树品种选育这种具有长远效益、而项目完成时间长的项目建设。在项目建设中要多增强忧患意识,项目“成功于忧患之中,死于安乐之下”。要处理好发展与巩固、改造与巩固、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如国家退耕还林政策是否在五峰可落实到退耕还茶,它的效益比栽松、杉、柳会更好。茶业“种子工程”是否可以列入财政预算……。

总之,素为“国饮”的茶业,是五峰的“特色产业”,“优势产业”,“致富产业”、“永恒产业”,是“构建绿色五峰”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我县茶业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依靠科技,走精细化、集约化、标准化、专业化、产业化之路,继续在“建名园、办名厂、制名茶、创品牌”上下功夫。在茶业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上进行科技创新,要通过把五峰茶叶产业做大、做强、做精,使五峰茶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不断开拓我县茶叶增效增收的空间,实现五峰茶叶的再一次跨越。〈本文原载2004年《五峰茶叶信息》第5期〉。

注:

1、全文已刊登在2004年《贵州茶叶》第4期、湖南《茶叶通讯》第4期。并收入《中国现代农业探索新论文库·第五卷·农业篇》、《共和国的光辉·理论成果卷》、《中国当代优秀领导理论文选》、《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新时期发展战略的理论与实践》等丛书中。)

2、本文为第一作者在2004年7月16日《五峰茶业发展战略研讨会》上的发言。

文章录入:zgkjcx    责任编辑: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广告说明 | 合作项目

    名称:科技创新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40577号-2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847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zgkjcx08@126.com